神经系统(二)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620460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二)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神经系统(二)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神经系统(二)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神经系统(二)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神经系统(二)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二)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二)ppt培训课件(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神经递质与受体 Neurotransmitters and receptors一、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释放,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2,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 在突触前神经元中合成,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 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 存在有使其失活的机制。 有特异的受体

2、激动剂和拮抗剂。,5,(一)神经递质的种类及分布 种类:1.胆碱类递质:乙酰胆碱(Ach)2.单胺类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drenalin)多巴胺(DA)5-羟色胺(5-HT),,6,3.肽类递质:神经激素肽、阿片肽、脑肠肽4.氨基酸类递质: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 -氨基丁酸5.其他可能的递质:NO 、CO、 组胺,,7,分布: 在中枢,有多种神经递质分布 在外周,主要神经递质为Ach和NEAch: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骨骼肌)和躯体运动神经的神经末梢都释放Ach释放Ach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

3、维,,8,NE: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除汗腺、骨骼肌)的神经末梢释放NE释放NE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二)递质的共存1.戴尔原则:一个神经元的全部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2.递质共存现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同时末梢也可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 如:外周颈上神经节中有些神经元末梢可同时释放NE和NPY(神经肽Y);有些腹腔交感神经纤维可同时释放NE和生长抑素,3.递质共存的意义:协调某些生理过程如:支配猫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ACh 和VIP共存: ACh: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不增加 唾液腺血液供应; VIP:不引起唾液腺分泌,但增加唾 液腺血液供应,

4、增加唾液腺上 ACh受体的亲和力,从而增强 ACh分泌唾液的作用,(三)神经调质 modulator:神经调质指虽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于特定受体,但不直接在神经元间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效应的一类化学物质。,(四)递质的代谢 递质代谢包括递质的生物合成、储存、释放和失活等过程。,二.受体(Receptor) 受体(receptor):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激动剂 (agonist) :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拮抗剂(antagonist):只与受体发

5、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结合的物质统称为配体(激动剂、拮抗剂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等),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相对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 受体有亚型:对每个配体来说,有数个亚型。这样同一ligand 在与不同亚型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多样化效应。, 受体存在部位:受体不仅存在于突触后膜,而且存在于前膜。大多数前膜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其作用是抑制前膜递质的进一步释放,如NE作用于前膜2受体可抑制NE的释放。少数突触前受体能易化递质释放。,(一)受体的分类: 1.根据存在部位分为:膜受体 胞浆受体 核受体 2.根据所结合的天

6、然配体的种类分为: 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等,3.根据受体被激活后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分为:离子通道型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二)外周神经递质的受体 1.胆碱受体与Ach特异结合产生生理作用的受体 (1)M受体(毒蕈碱受体)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上(心脏、支气管平滑肌、胃肠道平滑肌等),ACh与M受体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如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汗腺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舒张等。,M受体又分为M1、M2、M3、M4、M5等亚型。M1亚型在脑内含量丰富;M2亚型存在于胰腺腺泡和胰岛组织,介导胰酶和胰岛素分泌;M2和 M

7、4亚型存在于平滑肌;M3 和M5亚型作用不清。M受体的阻断剂是阿托品 Atropine,(2):N受体(烟碱受体)存在于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肉接头终板膜上 ACh与其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如:兴奋自主神经节节后神经元、引起骨骼肌收缩等。,N受体又分为肌肉型、神经元型两个亚型。 神经元型烟碱受体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肌肉型烟碱受体分布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膜上,N受体的阻断剂是筒箭毒碱 神经元型烟碱受体的阻断剂是六烃季铵 肌肉型烟碱受体的阻断剂是十烃季铵,*: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产生一 种对抗和破坏骨骼肌终板膜上烟碱受体的抗体,使骨骼肌

8、不能接受运动神经元释放的ACh的调控而产生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2.肾上腺素受体与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特异结合产生生理作用的受体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存在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分为和两种类型,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后的效应: A不同类型受体分布不同,不同类型受体激动后效应不同: 受体分布于小血管平滑肌,尤其是皮肤、肾脏和胃肠道等内脏血管 受体分布于骨骼肌及腹腔内脏血管平滑肌、心肌、胃肠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等部位,肾上腺素和NE与受体结合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以兴奋为主,如:血管收缩,子宫收缩,扩瞳肌(虹膜辐射肌)收缩等;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平滑肌舒张。,肾上

9、腺素和NE与受体结合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以抑制为主,如:血管舒张,子宫舒张,支气管舒张等;但与心肌1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是兴奋性的。,例如:血管平滑肌上有和受体,在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上受体数量上占优势,肾上腺素产生的效应是血管收缩;而骨骼肌和肝脏的血管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产生的效应是血管舒张。,B不同配体与受体结合能力不同NE对受体作用强,对1受体作用弱,对2受体几乎无作用。NE与受体结合,使皮肤血管、胃肠道及肾血管收缩外周阻力血压上升。*:NE用于抗休克,提升血压;用于消化道出血,收缩血管产生止血效应,肾上腺素对和受体作用均强与1受体结合:心肌收缩力,心 率心输出量血压与受体结合:皮肤粘膜

10、血管、内 脏尤其肾血管收缩血压与2受体结合:骨骼肌血管、冠脉 舒张血压,由于对骨骼肌血管的舒张作用抵消了皮肤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故血压总的变化不大,只是血流在身体各部位的重新分布。这样,对1受体的作用变得突出,故肾上腺素是强效心脏兴奋药。,(三)中枢内递质的受体中枢神经递质种类复杂,受体也多,除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外,还有嘌呤受体、多巴胺受体、5-HT受体、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甘氨酸受体等。 对于每种递质而言,都有几个受体亚型,这样有利于特定递质对更多效应器细胞做出选择性结合,产生多样化效应。,(四)突触前受体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负反馈的机制调节神经末

11、梢的递质释放,第四节 神经反射 Neural Reflex 一、反射 (Reflex)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二、反射的分类: 1.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概念: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 (防御反射、觅食反射),特点:.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反射弧固定;.无需大脑皮层参与,通过皮层下中枢即可完成。 意义: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和种系生存有重要意义。,2.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 概念: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特点:.在非条

12、件反射基础上经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数量无限.反射弧易变,可以建立,也能消退;.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意义:使人和动物扩大了机体的适应范围,有更大的预见性和灵活性,更精确和完善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三)反射弧 reflex arc: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的分析:蟾蜍破坏脑,保留脊髓1.左足尖-0.5%硫酸 同侧屈肌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 2.切断右侧坐骨神经,重复1 3.右足尖-0.5%硫酸 4.电刺激右侧坐骨神经中枢端 5.电刺激右侧坐骨神经外周端,二、反射中枢(reflex center)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某一特定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群

13、称为反射中枢。简单反射中枢范围狭窄,如膝跳反射中枢在脊髓腰段;角膜反射中枢在脑桥;复杂反射中枢范围广泛,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分布在延髓、脑桥、下丘脑,以及大脑皮层等部位内。,(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中枢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1.辐散(Divergence): 辐散的意义: 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了反应的空间范围,2.聚合(Convergence):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神经元发生总和。,3.链锁状联系: (chain circuit) 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 在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4.环状联系: (re

14、current circuit) 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动反馈调节回路及后发放现象的基础。,(1)当兴奋冲动通过环状联系时,如果环路中的各神经元生理效应一致,则传出反应效应被加强和延续,产生后放现象,这是一种正反馈。即使原先的刺激已停止,但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持续发放冲动,这种现象称为后放(After discharge)。,(2)当兴奋冲动通过环状联系时,如果环路中的各神经元生理效应不一致,即某些中间神经元为抑制性神经元,则原来神经元的活动减弱或终止,属于负反馈调节。,(二)中枢兴奋状态与中枢抑制状态 中枢在较长时间内兴奋性影响超过抑制影响的状态,称为中枢兴奋状态。中枢在较长

15、时间内抑制性影响超过兴奋性影响的状态,称为中枢抑制状态。,(三)中枢抑制 central inhibition1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1) 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Reciprocal inhibition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2)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意义:使发出兴奋的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致。,2突触前抑制 Presynaptic inhibition 突触前抑制的概念:通过某种生理 机制改变突触前膜活动,使其兴奋 性递质释放减少,造成突触后神经 元产生抑制效应。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轴 型突触的存在。,59,图中轴突2末梢与神经元3形成突触, 可兴奋该神经元3;轴突1纤维末梢与轴突 2纤维末梢形成 轴轴型突触。 轴突2纤维兴奋可 引起轴突1纤维膜 部分去极化。,如先兴奋轴突1,当轴突2再有兴奋AP传到其末梢时,AP的幅值会相对减小,由此引起进入轴突2末梢的Ca2+数量减少,轴突2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使神经元3的EPSP变小,达不到阈电位,造成神经元3抑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