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教学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613614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疸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黄疸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黄疸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黄疸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黄疸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疸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疸教学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阳中医学院临床医学二系内科教研室,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黄,疸,主 讲 许滔 副教授,贵阳中医学院 临床医学二系内科教研室,概 述,定义:黄疸是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也称黄瘅。(“疸”通“瘅”,“瘅”指因劳累而产生的病。),历史沿革,1、黄疸一名,首先于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溽暑湿热相博,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最先提出炎暑湿热之邪作为黄疸的病因。,2、汉、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异治指出:“阳明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汤主之”。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

2、中,还对黄疸提出了清热除湿、泄热通腑、清泄实热、淡渗利尿,解表清里、和解枢机、健脾益肾等多种治疗法则;并创造了茵陈蒿汤、橘子柏皮汤、橘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柴胡汤、小建中汤等方剂。至此,黄疸病的理法方药渐完整,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黄疸诸侯将黄疸分为二十八候。 4、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黄疸已初步认识到某些黄疸属于一种具有传染的“时行热病,多必内瘀著黄”。,5、宋圣济总录有九黄疸,三十六黄之分。说明黄疸病的范围相当广泛。 6、元代以后学者,在总结前人基础上,从临床实践出发,对黄疸的分类,多主张舍繁从简。 丹溪心法、疸: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

3、,如盒曲相似,轻者小温中丸,重者大温中丸。热多加芩连,湿多者茵陈五苓散加食积药。 罗天益卫生宝鉴、发黄中,根据黄疸症状,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两大类,指出“身热不大便,而发黄者用仲景茵陈蒿汤,”若是“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7、明、张景岳对黄疸发生的原因有了新的认识,黄疸一证,古人多言为湿热,及有五疸之分者,皆未足以尽之。而不知黄之要有四:“曰阴黄、曰阳黄、曰表邪发黄、曰胆黄也。知此四者,则黄疸之证无余义矣,”在“胆黄证”一节中,又明确指出:“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这是我国医学文献第一次提出黄疸和胆汁外泄的关系。,类似西医病,黄疸(肝

4、细胞性、阻塞性、溶血性)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胆石症、胆囊炎 钩端螺旋体病 某些消化系统肿瘤 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病因病机,1、感受时邪疫毒,时邪疫毒从口而入,蕴结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肝胆,肝失疏泄, 胆汁不循常道,浸淫肌肤(身目黄),下注膀胱(小便黄),2、饮食所伤饥饱失常 嗜酒过度 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肌肤发黄,3、脾胃虚弱脾虚,气血生化无源 病后脾阳受伤肝失所养 湿从寒化寒 湿阻滞中焦疏泄失职 胆汁外溢 胆汁受阻,溢于肌肤 发黄,(四)、积聚: 积聚日久不消,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亦可产生黄疸。张氏医通、杂门“有瘀血发黄,大便必黄,腹胁有块或胀”

5、,病因病机小结,病因:内外相因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以湿为主:金匮要略“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病位:脾胃肝胆,多为脾胃波及肝胆 病机: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 关键:湿蒸热郁,外因:外邪不得泄越,伤寒论阳明病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内因,湿邪蕴结中焦,阻滞气机,致使肝气郁而失于疏泄,胆汁输送不循常道,外溢浸淫。程钟龄:“黄疸者湿热郁蒸所致,如氤氲相似,湿蒸热郁而黄成矣。”,证候特征,目黄、身黄、小便黄,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 苔黄腻等明显湿热之象,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明显寒

6、湿之象,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诊断,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诊断,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诊断,急黄:黄疸急起,迅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诊断,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诊断,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直接胆红素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B超、CT、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萎黄 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的病证,多

7、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与黄疸病证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于区分。,鉴别诊断,黄胖 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杂病源流犀烛黄胖,“黄胖宿病也,与黄疸暴病不同。盖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郁蒸而成;黄胖则由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必吐黄水,毛发借直,或好食生米茶叶土炭之类。”,辩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阳黄与阴黄,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热重于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 舌苔黄腻,脉弦数 湿重于热:身目俱

8、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3. 辨急黄,湿热夹毒,郁而化火。 辨灼阴、伤气、动血及窍闭的变化为其重点。,4、辨病势轻重 主要以黄疸色泽变化为标志。 如黄疸逐渐加深,提示病势加重; 如黄疸逐渐变浅淡,提示病情好转; 如黄疸色泽鲜明,神清气爽,为顺证,病轻; 如黄疸色泽晦暗,烦躁不宁,为逆证,病情重。,治疗原则,总则:祛湿利小便 金匮要略:“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治法提要,早期:清热、解毒、利湿、温化 热重:清热护阴,避免利湿太过重伤阴液,使热更甚 湿重:化湿护阳,避免苦寒太过损其阳气,使湿难化 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改善肝郁脾壅、瘀血阻络

9、,防止转变为积聚、鼓胀 久病:注意滋补肝肾、健运脾胃以扶助正气,分证论治:阳黄,湿热兼表,症状:黄疸初起,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 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 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 苔薄腻,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热重于湿,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兼症: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忄农 ,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常用药: 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 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清热泻下; 茯苓、滑石、车前草利湿清热

10、加减:如胁痛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理气止痛; 如热毒内盛,心烦懊 ,可加黄连、龙胆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如恶心呕吐,可加橘皮、竹茹、半夏等和胃止呕。 可酌加茯苓、猪苓淡渗以增利小便之力或加虎杖、土茯苓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 若有砂石内阻者+金钱草、内金、郁金以化滞消石。若因蛔虫阻滞胆道而见黄疸者则可选用乌梅丸+茵陈蒿、栀子以安蛔止痛,利胆退黄。,湿重于热,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 兼症: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 舌脉: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白蔻仁

11、、陈皮芳香化浊,行气悦脾; 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连翘利湿热退黄。 加减:如湿阻气机,胸腹痞胀,呕恶纳差等症较著,加苍术、厚朴、半夏,以健脾燥湿,行气和胃。如邪郁肌表,寒热头痛,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疏表清热,利湿退黄,药如麻黄、藿香疏表化湿,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解毒,甘草和中。,胆腑郁热,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 兼症: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 舌脉: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逆; 大黄、枳实通腑泄热; 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疏肝利胆

12、退黄; 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加减:若砂石阻滞,可加金钱草、海金砂、玄明粉利胆化石;恶心呕逆明显,加厚朴、竹茹、陈皮和胃降逆。,疫毒发黄(急黄),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搔痒。 兼症: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千金犀角散。,常用药: 犀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清热凉血解毒; 茵陈、土茯苓利湿热清退黄。 加减: 如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以凉开透窍; 如动风抽搐者,加用钩藤、石决明,另服羚羊角粉或紫雪丹,以熄风止痉;如衄血、

13、便血、肌肤瘀斑重者,可加黑地榆、侧柏叶、紫草、茜根炭等凉血止血; 如腹大有水,小便短少不利,可加马鞭草、木通、白茅根、车前草,并另吞琥珀、蟋蟀、沉香粉,以通利小便。,阴黄: 寒湿阻遏,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兼症: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舌脉: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术附汤。,常用药: 附子、白术、干姜温中健脾化湿; 茵陈、茯苓、泽泻、猪苓利湿退黄。 加减:若脘腹胀满,胸闷、呕恶显著,可加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血瘀肝郁 主 症: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黎黑。 兼次症:胁下或有瘾块,或疼痛如刺,或隐痛不休,皮肤可见

14、蛛丝纹缕,或见手掌赤痕 舌 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或白或少,脉弦涩或细涩。 治 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 药:鳖甲煎丸,方中鳖甲软坚散结通络,滋阴清热;桃仁、丹皮、紫薇、芍药、桂枝、鼠妇、蜣螂、蜇虫活血祛瘀,通络软坚;葶苈、石苇、瞿麦通利水道;柴胡、黄芩、半夏、厚朴、乌扇清热疏肝解郁;大黄、赤硝通导积滞,人参、阿胶补血气之虚,灶心土主癥瘕坚积,清酒以行药势。 治黄须解毒、毒解黄易除 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却 治黄要化痰、痰化黄易散 加 减:(1)亦可用膈下逐瘀汤。(2)热象明显者减桂枝、干姜。(3)湿浊不著者去石苇、瞿麦、葶苈子。(4)脾气虚弱者+黄芪、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5)肝血不足

15、者+当归、何首乌、枸杞子等养血柔肝。(6)兼见衄血者宜适减方中破血行血之药而+茜草、三七等化瘀止血之药。症状,脾虚证,症状: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 兼症: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治法:补养气血,健脾退黄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 黄芪、桂枝、生姜、白术益气温中; 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补养气血; 茵陈、茯苓利湿退黄。 加减: 如气虚乏力明显者,应重用黄芪,并加党参,以增强补气作用; 畏寒,肢冷,舌淡者,宜加附子温阳祛寒; 心悸不宁,脉细而弱者,加熟地、首乌、酸枣仁等补血养心。,其他疗法,证类本草:用瓜蒂、丁香、赤小豆各7枚,共为细末备用。每次

16、取少许,吹入鼻中须臾有少量黄液流出。隔日一次。茵陈15-30g,板蓝根30g,胆草15g,水煎服,连服15日。,转归预后,与黄疸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理等有关。 阳黄:起病急、病程短; 阴黄:起病缓、病程长。 急黄:阳黄的重症,病情危重,应及时救治。 阳黄、阴黄、急黄:可互相转化,若患者体质差,病邪重,黄疸日益加深,迅速出现热毒炽盛症状而转为急黄 阳黄也可因损伤脾阳,湿从寒化,转为阴黄,阳黄转归,急黄转归: 若热毒炽盛,内陷心营,或大量出血,可出现肝肾阳气衰竭之候阴黄转归: 久治不愈可转为积聚、鼓胀,预后,阳黄:多预后良好 急黄:邪入心营,耗血动血,预后多不良 阴黄: 若阳气渐复黄疸渐退,预后较好; 若阴黄久治不愈,化热伤阴动血,黄疸加深,转为鼓胀重症,则预后不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