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60451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3000 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000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854 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 2020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 3000 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 万元(2000 年不变价,下同)。过去 20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3 倍。预计

2、今后 20 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 20 年的增长势头,到 2020 年达到 18840 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8000 元。过去 20 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 3.5倍,其中近 10 年增长 1.6 倍,到 2000 年为 2253 元。可以预计,今后 20 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 3.2 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 7210 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 40。近 10 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 15 个百分点,农村居

3、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2000 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 46。预计到 2010 年下降到 40,2020 年前后下降到 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0 平方米。近 10 年每人年均增加 0.5 平方米,2000 年达到19 平方米。预计 2020 年可以超过 30 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 50。我国近 10 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2000 年为36.2。今后 20 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 1 个百分点,到 2020 年达到 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 20。到 2000 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

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 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 2020 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 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 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 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 2005 年可以达到 15,到 2020 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 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 2.8 人。到 2000 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 2 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 年预计每千人超过 3 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 95以上。2001 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 2010 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 9

5、5。 这里,对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这个命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的一系列论述,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借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又赋予崭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这既便于人民群众形象生动地接受和理解,又有利于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800 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4000 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

7、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 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 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两番,人均超过 3000 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

8、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 10 日下午举行的十六大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全面阐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曾培炎说,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到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事。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

9、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所谓更高水平,就是用大体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年翻两番,人均超过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

10、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三大区别。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2000 年底,我国人均 GDP 只有 800 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 2020 年,我国人均 GDP 将超过 3000 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1、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到 2000 年,我国尚有 3000 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

12、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惠及十几亿人口,所有现在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争取尽快达到。就消除城乡差距而言,20 年后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 50,降低到 30。 “小康社会” 是由邓小平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 20 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 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点要求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

13、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 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

14、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 建

15、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年 10 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1991 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 12 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 16 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

16、生产总值 2500 元(按 1980 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 元相当于 900 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2400 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 1200 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12 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 15 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 75 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 8 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 85%;(9)恩格尔系数 50%;(10)成人识字率 85%;(11)人均预期寿命 70 岁;(12)婴儿死亡率 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 11%;(14)电视机普及率 100%;(15)森林覆盖率 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 100%。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十六个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其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个 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第一、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