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60408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十六大以来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一、科学发展观理论精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 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

2、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 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切 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 进经济、政治、文化建 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 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 对外开放,推 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 进经济、政治、文化建 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

3、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 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精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 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 组织 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又一重大理 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建设和谐社会,最重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因 为和谐社会的保证和基石是什么昵,就是社会公正。如果目前社会结构不转化、不

5、改变,那么,富人和 穷人他们的后代未来的前景和状况就已经被决定了。他们会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接受不同的教育,享受不同的社会经济资源,从而造成社会差别继续扩大。经济的高速增长与非共享的并存,人民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同在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 正视社会公平和公正。我们党是以追求公平正义起家的,建国以后,尽管这种公正是以平均主义形式出现的,与 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体的,但这毕竟是历史的 进步。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 们过分的强调经济 ,而忽 视了社会矛盾。当时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什么是兼顾呢,就是在二者只能选其一的时候,把公平牺牲掉。 现在时代变化了,我们党又开始高

6、度关注公平问题了。胡锦涛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立党 为公、 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 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这句 话已经把社会公正 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基本涵义: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公正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侧重于具有正当性的基本价值取向, 经典定义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即“ 给每个人他3所得”。公平带有明显工具性质, 强调对人一视同仁,而无视尺度本身的正当性。可以说,凡是公正的事情必然是公平的事情,但公平的事情未必是公正的事情。例如:有五个小偷去偷 200 钱,而且作案形式相同,但是被公安抓住以后,有人被

7、拘留三天,有人被放出来了,还有的人被判刑二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是五个人都被判二年有期徒刑,这虽然是公平的,但是这太不公正了, 仅 200 元就被二年徒刑 过重,这个标准有问题。社会公正包括四条规则:一是底线规则,即基本权利的保证。一个人来到世上,无 论其能力强弱、勤奋与否,即具备了与他人同等的权利,比如生存权,受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障的 权利,任何人不得剥夺其上述权利。是确保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是社会的权力和责任。但是这种权力和责任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 “基本生存”,超 过上述限度就会损害其他群体的合理利益。二是机会平等规则,机会平等不是人均一份,而是俱有相同能力和相同意愿的人,他们的

8、发展前景大致是相似的。机会平等的规则可以极大的激发社会成员的活力。三是按贡分配的规则。当社会财富创造出来之后,按照劳动贡献大小、按照生 产要素的多寡来进行分配。劳动 者得到工资,企 业家得到利 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国家得到税收。四是社会调剂或者社会再分配规则。这当初次分配进行之后,人们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如是这种差距保持下去,对于任何对于社会都是不利的。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精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 生活中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

9、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 不是一个新的提法。现在提出来,和以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前提出新农村建设是作为长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给亿万农民的一种美好憧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既将其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同 时也将其作为一项 当前就必须着手扎实推进的现实工作。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和五个坚持,从 长远看,且不说这种决策是否正确,但现实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4二是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多予、少取、放活”。 重点在“少取” 和“多予”上采取各

10、种有效措施,促进农 民增收。深化 农村税费 改革和全面取消农业税,从 2004 年减免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到 2006 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1250 亿元,人均减 负 140 元。但 这仅是“少取”,远不够。重要是在 “多予”。种粮补贴、农 机具补贴,仅是开始,且数量太小。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对农村的覆盖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最重要的是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最 终消灭农民。现 在农村进入城市的主要是青壮劳动力,生 产经营的能人,而留下来的主要是老人小孩妇女, 这同城市化目标 相违背的。从 长远目标

11、看,留下来的不是老弱病残,而是将来能当农场主的能人。农村空心化是个好的趋势,不是要阻止,而 应大力促成。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主要转到帮助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转移、培训、融入的方面。中央现阶段提出新农村建设客观必然性:第一,中央现阶段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和财力已基本具备,有一定的实力去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和政策。2000 年,我国 GDP 的总量是 8.9 万亿元,2005 年为 18.23 万亿元 06 年 20。94 万亿元。2000 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是 1.34 万亿元,2005 年达到了 3.16 万亿元,06 年 3。93 万亿元。2000 年,居民储蓄是 6.4 万亿元,2

12、005 年达到了 14.1 万亿元。06 年 17。5 万亿。五年之内,这些重要的指标,都翻了一番以上,确 实表明国力大大增 强。放到国际上看,经过“十五”时期经济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排位上,跃升了两位,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排位世界第四。五年以前我国 GDP 占全球总量的 4.2,现在占全球 GDP 的 5。只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可以说,越来越有能力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其次, 现在提出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是 为了更好地 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投 资、消费和外贸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2005 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了 8.8 万亿元,历 史

13、罕见,进出口总额 1.4 万多亿美元,外 贸 依存度已经达到了 64,在所有的大国中是最高的。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6.7 万亿元,内需不旺。其中在 县和县以下市场实现的部分只占 32.9,不到 1/3,这和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 56左右相比,下降非常明显。增加 农民收入,对于扩大内需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例如,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19 元,而人均消费开支增加 371 元, 说明农民在有比 较好的收入预期的情况下,他的 边际消费率是非常高的。因为农 村很多消费需求尚未满足,所以今后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重点要放在农村。5第三,提出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这个社

14、会中,一个最大的不够和谐的方面就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过大,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从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少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几百年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国家能绕过三大矛盾。第一大矛盾是工业化初期,迫使农民破产,离开土地,最典型的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所 谓“羊吃人”。第二大矛盾就是劳资之间的矛盾,实行血汗工资制度。第三大矛盾,就是大都市周围存在的贫民窟问题 ,成 为巨大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其实都和农民联系得非常紧密。所以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和谐问题,实际上和解决好“ 三农”问题是紧紧联 系在一起的。像迫使农民破产、血汗工资制、贫民窟这样的问题,别的国家发展过程中能出现,

15、我们 就不能出现。如果也像那些国家那样,那么要 马克思主义干什么,成立共产党干什么,搞社会主义干什么?所以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崭新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理清现代化的目标和过程。在发展的 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摩擦,减少冲突,走一条和谐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 让农 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

16、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精华: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 动科学技 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 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 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 论创新、制度 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强调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 新,大幅度提高国家 竞争力,使我们党对创新在党的全局工作中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把统筹人与自然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