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常人方法论和法庭话语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459606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讲:常人方法论和法庭话语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5讲:常人方法论和法庭话语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5讲:常人方法论和法庭话语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5讲:常人方法论和法庭话语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5讲:常人方法论和法庭话语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讲:常人方法论和法庭话语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讲:常人方法论和法庭话语研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常人方法论” “谈话分析”与法律语言研究廖美珍2005F2上篇:常人方法论( ethnomethodology)1何为“常人方法论”译自英文“ethnomethodology ”(又译为“常人方法学” ,“民俗学方法论” , “民俗方法学” , “日常生活方法论” ,“日常生活方法学” , “本土方法论” 。 )“Ethnomethodology”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Ethno- 是“种族” , “人民” , “文化群体”的意思, “methodology”是方法论。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的定义是: “a branch of s

2、ociology dealing with nonspecialists commonsens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society” (“社会学的分支,研究一般人对社会结构和组织的常识性理解” ) 。常人方法指的是社会成员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构造和解释他们的社会世界并对其赋予意义与秩序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2 起源“常人方法论”起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 “常人方法论”的创始人是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 ,这个词是他在31954 年“发明”的。加芬克尔在 1952 年完成博士论文之后,于

3、1954 年参加了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赞助的一项对陪审团的研究,这项研究通过窃听陪审团作决定的过程来分析其工作方式。他对陪审团的成员们在原来相互不认识,又不了解法律技术规则的情况下,能够在一起工作并顺利达成协议感到奇怪,他断定一定有一套潜在的但又为人们自动遵守的规则,即日常生活方法,在各种新环境下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指导。他在研究中发现,陪审团十分重视应使用什么方法来权衡各种相互冲突的证据,以重建对社会现实完整统一的认识。考虑当时的理论,他发现与理论所“规定”的“陪审团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推理判断”不同,现实中的陪审员似乎只是“理论机器上一些有缺陷的齿轮” ,他们完成工作的实践方法完全不符合社会学教科

4、书的论述,加芬克尔由此发现传统社会学长期忽视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决定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于是便诞生了常人方法论。“常人方法学”研究的是普通人处理日常生活社会互动的基本方法。加芬克尔自己说:“常人方法学的研究在分析日常生活活动时,将其看作(社会)成员的方法,成员用它们使日常生活看起来是理性的,并出于各种实践目的使行动时可讲述的(reportable ) ,也就是可说明的(accountable) 。 。 。 。 。 。 ”。4一个群体成员之间的全部日常互动都是由一些民间约定俗成的规则支配着;常识性的日常知识是人们解释世界的特定方法,也是进行互动的基本规则。日常实践理性活动本身是所有人类活动的构成

5、要素,是研究社会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角度。常人方法论研究的两个倾向:(1)社会学应该是对日常生活的研究,既应该包括宏大的方面,也应该包括所谓琐碎的方面;(2)社会学本身也是一种日常活动。六七十年代为兴旺发展的时期,七十年代中期转入稳定正常发展阶段。发展的趋势是:会话分析和工作研究逐渐替代早期基本行动理论和秩序问题的关注,成为常人方法论的主流,对语言学中的话语分析影响特别大。3理论来源(1902-1979)(1)帕森斯(结构功能分析和行动理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社会学理论:行动的自由意志理论。对社会秩序问题的关注通过加芬克尔成为常人方法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帕森斯对社会秩序的解释的“去神秘化” ,“去

6、物化” (dereification) ,使其关于秩序的理论摆脱唯意志的色彩,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经验角度来理解社会秩序。5(2)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胡塞尔,舒茨,古尔维奇,海洛-庞蒂,萨特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敏锐感受(sensibility)在常人方法论中得到了体现。影响最大的是舒茨(1899-1959) 。社会科学哲学家,其基本理论取向为常人方法论提供了不同于帕森斯的思路探讨帕森斯秩序问题的方法。他的类型化,多重现实等许多概念对常人方法论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舒茨和古尔维奇把日常世界说成是由意识的心理行为所构成的,如果要对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提供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哲学基础,就需要进入意识的深层

7、,把所有的概念置于意识流的经验中,依靠反省来把握。从时空世界退出,让思想者的意向回溯到个人对生活的意识流中。加芬克尔则将这种现象学家的心理行为转化为公共的,场景的互动行为。常人方法论的“构成”立场可以追索到胡塞尔对“构成”的分析。梅洛-庞蒂对具体行动(incarnate 或 embodied action)的论述。海德格尔对“常人” (das Man)的分析。6(3)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对“规则”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4)符号互动论戈夫曼的符号互动论。对 “接触” (“encounter” ) , “互动仪式” (“Interacti

8、onal ritual”) , “互动秩序”(“interactional order” )的研究。(5)经典社会学涂尔干:社会事实。韦伯:最早倡导行动理论的人,主要研究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们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的主观目的,认为:凡缺乏主观目的的行动都不在社会学的视野之内。将所有的社会关系,结构,文化产物,客观精神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都化约为个体行为最基本的形式,所有的社会世界的复杂现象都保有它们的意义,但这个意义是由行动者赋予他们的行为上的。所以惟有了解个体的行为,社会科学才能掌握各种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意义。透过解释个体意向中的主观意义而来研究社会行为,宗旨是在解释社

9、会世界内的个体行为以及个体对社会7现象赋予意义方式。I-4常人方法论对社会秩序的研究秩序问题是常人方法论的核心问题。I-4-1 对帕森斯的批判和社会行动的规则问题博登说, “常人方法论的基本转折就是将帕森斯的秩序问题颠倒过来” 。霍布斯的秩序问题:即在一个社会中没有任何外力的介入,人们之间稳定的行动和关系模式是如何得到维持的,人们为什么没有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中” ,或者说为什么没有产生涂尔干所说的“失范”现象。帕森斯的回答:社会中存在着一种规范秩序(normative order) ;它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一致性理解,通过内化(主要是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是成员得以共享这种规范秩序;

10、当社会成员按照它规定的规则行事时,就避免了“失范”或者“战争” ,从而产生了社会中稳定的事实秩序(factual order) 。 “规范内化模式”的核心要点是:(1)稳定的社会秩序依赖着行动者在行动时遵守的规范(norm)或者规则(rule) ;(2)规范或者规则是社会独立于个人预先决定的;8(3)对于维持一种社会秩序来说,关键是在行动者的意识中被内化的道德性规范。加芬克尔认为,在帕森斯的理论中,行动者不过是一个“判断傀儡” (judgment dope ) ,它有两类表现:一种是“文化傀儡(cultural dope)社会之所以具有稳定的特征,就是因为人们是按照文化决定的合法行动规则来行动

11、的;另一种是“心理学学傀儡”稳定的社会特征是通过各种心理因素内在地影响行动者而实现的。加芬克尔认为,这种“有关人的模型”完全忽视了日常生活社会行动复杂的组织过程和行动者所从事的大量权宜性,创生性的努力和工作,社会中存在的较为稳定的行动结构不是社会行动者亦步亦趋地遵循预先确定的规范的产物,而是“一个永无止境,正在进行的权宜性成就。 ”加芬克尔认为,(1)一再出现的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权宜性努力的“成果”或“成就” (accomplishment 或achievement) ;(2)规则与其说是先于行动,作为行动的“蓝图”和规定发挥作用,不如说是在行动之后,是使行动称为“可说明的” ,可描述

12、的一种“工具” ,类似物理实验报告中的程序说明,人们可以借此了解实验的情况,但实验的进程9其实并不按照报告进行,报告总是在实验之后才制作出来;(3)如果说的确存在社会“秩序”的基础,那也是认知性而非规范性的。不过此处“基础”的含义已远非帕森斯心目中那种僵硬的“物” (thing ) ,而是一种过程(-ing) 。I-4-2 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传统的社会学对“显而易见”的事实明显采取忽视的态度,未能将其看作应该研究的对象。(1)行动的权宜性(contingency )行动并非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根据场景条件,依赖自身“永无止境”的努力完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芬克

13、尔才称普通人的行为是一项“成就” 。想当然,见怪不怪。破坏性实验(breach experiment) 。“井”字游戏(tick-tack-toe) 。 “外来寄宿者” 。上述实验证明: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是依赖行动者复杂的技术,方法来完成的,并非可以凭借规则一劳永逸地解决;普通行动者也绝非“傀儡” ,他们在日常活动中有足10够的空间运用自身能力来生产,再生产或改变行动的结构。(2)行动的场景组织(situatedness)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的第二个特征是行动者的局部性,即行动是在场景(scene 或 setting)中组织而成的(不同于“情景论者”situationist 或“情景论者”cont

14、extist) 。行动的局部性有以下几个特征:(a ) 任何社会行动都处于一个场景之中,即行动的空间局部性(来自梅洛-庞帝,接近韦伯反对物化的社会结构)(b) 在任何特定的场景中,场景本身就是行动的一部分,和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结果。传统的“情景定义”遵循“情景-情景定义-行动定义”的过程。常人方法论:情景,情景定义和行动“三位一体” ,是行动者运用“常人方法”构成的“共同成果” 。(c )局部性行动具有“局部的索引性” 。传统的“情景论者”往往认为通过将行动限定在一个“环境” (或“情景”, “情境” )内,就可以确定行动的意义,加芬克尔和萨克斯认为这正是“情景论者”最重要的错误

15、,因为情境总是11指向别的情境,从而永无终结之时,避免了互动论的“微观视角” ,超越了“宏观-微观”二元分立的命题。(3)索引性(indexity)自然语言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处于常人方法论的最核心的地位。加芬克尔:“我使用常人方法论一词,就是用来指对日常生活中有组织,有技艺的实践所产生的作为权宜性的,正在进行的成果的索引性表达和其他实践行动的研究” 。有学者将索引性看作常人方法论的第一特征。索引性:“无尽的索引性” ,一项表达(或行动)的意义必须诉诸(即索引)其他表达的意义才可理解,而这些被涉及的表达(或行动)本身也具有索引性,这样,任何一个表面上孤立的“表达”和“行动”归根到底都是一

16、条“无穷无尽”的“索引链”上的一环,永远不能归到一个不受索引性问题困扰的最终基础。 “一艘无底之船” 。索引性“无穷无尽” 。任何“疗救”它的努力都错误理解了日常生活,也损害了社会学理论本身。所谓“索引性”就是指沟通结果以及所有社会行动都依赖社会成员对言语和行动的意义拥有共同但又无需神明的假设和知识。例子:12丈夫:达那今天不用人举, 今天下午我接孩子达那我们四岁的就将一枚银币放进停车收币器中。 儿子从幼儿园回家,他的个头已经长高到使他能将一枚硬币放入停车收币器中(这是我们正在一个计时停车区) ,而在以前,他一直要人将他举起来,才能够着这一高度。妻子:你带他去唱片店了? 既然他在投币器内放了一枚硬币,那么就是说,在他和你一起的时候你在一个地方停车了。我知道你要么再接他的路上,要么在回来的时总要在唱片店停一下。但到你不是在回来带着他的时候,在唱片店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