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分析功能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592194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8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觉分析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感觉分析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感觉分析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感觉分析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感觉分析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觉分析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觉分析功能(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S的感觉分析功能 Process of Sensory Information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一、感受器 二、感觉传入系统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四、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一、感受器,(一)定义及分类1. 定义:感觉: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在人脑形成的主观印象,由三部分结构(感受器、传导路和中枢)完成。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2. 分类平衡感受器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内脏感受器 依存在部位不同分 距离感受器外感受器接触感受器 依感受刺激的性质:化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光感受器、声感受器等,3. 类

2、型和性质 感觉类型:不同种类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内容和属性的差异。 感觉性质:相同种类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内容和属性的差异。,(二)、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适宜刺激:对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为敏感,这种刺激形式就是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觉阈: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受刺激的面积和时间的影响。,(三)、换能作用定义:将作用于感受器上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成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感,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包括2各方面:刺激信号感受器电位传入神经上的Ap。,感受器电位:定义: 由适宜刺激引起感受器细胞膜产生的去极化电位(视觉例外)。可进

3、一步引起动作电位,故又称为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特点:a)类似于局部电位;b)局部麻醉剂可阻断Ap,但不影响感受器电位.产生机制:a) 环层小体: Na+内流为主,多种离子参加b) 视觉细胞: 超极化电位.c) 听觉细胞: 机械门控通道,2. 传入神经上产生Ap:感受器电位诱发传入神经上AP产生: 如果是神经末梢,紧张扩布;如果是感受器细胞,可能有递质释放,诱导发生器电位,(三)、编码作用:,感受器将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将刺激包含的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换到Ap的序列中( 编码作用 ).刺激性质 - 通路 - 中枢部位刺激强度 - 冲动的频率、个

4、数多纤维传入- 信息综合编码,有时间编码和 空间编码,(四)、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1.适应:刺激仍然存在,但传入纤维的冲动频率减少 或主观的感觉减弱或消失的现象。快适应感受器:有利于机体接受新的刺激慢适应感受器:长期监测和及时调节2. 疲劳:,二、感觉传入系统:脊髓 脑干 丘脑,(一)脊髓:1、承担感觉传入的神经纤维A类纤维:触压觉、肌肉本体感觉。A类纤维:温度觉、痛觉和触压觉。C类纤维:温度觉、痛觉和触压觉。,2、传入神经纤维的定位和功能 浅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和触压觉。 脊髓丘脑侧束- 痛觉、温度觉 脊髓丘脑前束- 触压觉 特点:先交叉,后上行。交叉发生在脊髓水平。 深

5、感觉:主要指本体感觉、精细触觉和深 部压觉。后索及内侧丘系 精细触觉、肌肉本体感觉特点:先上行再交叉,交叉发生在脊髓之上。 头面部:痛温觉三叉神经脊束核触、本体觉三叉神经主核/中脑核,对侧三叉丘系接替核,(二)脑干神经核团多,中轴部位有网状结构。功能: 传导信息 反射中枢,(三)丘脑:丘脑是皮层不发达动物的感觉最高中枢,在皮层发达动物为感觉的总接继站,有一定的对感觉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1、感觉接替核: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 后腹核内侧部- 三叉丘系- 头面部感觉外侧部- 脊丘系、内侧丘系- 躯干、肢体感觉 内侧膝状体 听觉 外侧膝状体 视觉 2、联络核:接受丘

6、脑感觉接替核和其它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是各种感觉通向皮层的联系与协调部位。 下丘脑乳头体 - 丘脑前核 - 扣带回,参与内脏活动调节。 小脑、苍白球和后腹核 - 丘脑外侧腹核 - 皮层运动区,参与肌肉运动调节。 内、外侧膝状体 - 丘脑枕核 - 皮层顶叶、枕叶和颞叶,参与各种感觉的联系功能。 3、髓板内核群:多次换元后、弥散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对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有重要作用。,(四) 丘脑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 投射区域 明确的点对点 弥散分布 来源: 明确、专一的传导路 各种感觉的侧支 神经元: 一般为三级 多次换元 终止层: 第四层

7、 各层 功能: 特定感觉、可引发 维持与改变大脑 动作电位 皮层的兴奋状态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功能,大脑皮层是感觉的最高中枢,其功能定位即为感觉代表区 大脑皮层的构筑:构筑学(architectonic):研究大脑皮质结构特点的学科。1.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锥体细胞、颗粒细胞、水平细胞等,大脑皮质的分层:新皮质分6层 层-分子层(molecular layer) 层-外颗粒层(external granualar layer) 层-外锥体层(external pyra

8、midal layer) 层-内颗粒层(internal grannular layer) 层-内锥体层(internal pyramidal layer) 层-多形层(polymorphic layer) 第、 层为感觉联系;第层接受感觉信 第、 层为整合层,第层接受和发出信号 第、 发出运动信号,故称为传出层。,大脑皮质的柱状结构-功能柱 感觉柱:细胞以纵向的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传入第四层;传出第三、五、六层;抑制周围第三层。,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定位明确。特点:交叉投射,但头面部为双侧投射倒置投射,但头面部为正立。投射面积与感觉

9、精细程度有关。 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定 位性差。特点:双侧、直立、原始而粗。,2.本体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区) 3.内脏感觉代表区:混杂于体表感觉代表区内,及边缘系统皮层。 4.视觉代表区:枕叶 5.听觉代表区:颞叶 6.嗅觉和味觉代表区:边缘叶、头面部感 觉区下部,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在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的组构可以发生重组。, 躯体感觉与内脏感觉1.触压觉感受器点状分布,四肢、尤其是手指较敏感,上行有后索与内侧丘系、前外侧系两条通路,传递的触压觉类型不同,前者为精细感觉。,2.肌肉的本体感觉本体感觉, 即深部感觉、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感受器大部分为肌梭

10、,部分为关节及其周围的感受器,以及触压觉感受器。来自这些感受器的信息传入,在大脑进行综合,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形成一个清晰的图象,从而感知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方向。 3.温度觉冷感受器:10-38热感受器;30-45 投射路径:浅感觉投射。,4.痛觉,1概述 1)疼痛(pain)概念:伤害刺激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体验,常伴有情绪反应、植物神经反应和防御反应,又称伤害感受(nociception)。 2)意义:保护性反应。,3)痛觉感受器(伤害感受器,nociceptor):本质:游离神经末梢;特性:无适宜刺激 分三类: 机械伤害性感受器:(高阈机械感受器)分布于皮肤,感受重压,由A、A、

11、C类纤维传入; 机械温度型伤害感受器:分布于皮肤,对机械刺激作出中等反应,对40-51温度刺激发生随温度递增的强反应。由A传入; 多型伤害感受器:数量大,分布于皮肤、骨骼肌、关节、内脏;对强机械刺激、温度、化学致痛刺激均敏感,与痛觉产生密切相关,由C类、少数A纤维传入。,4)痛觉分类: 按性质: 快痛:产生快,消失快,定位精确, 感觉鲜明,主由A 传导。慢痛:产生和消失慢,定位不明确, 感觉不鲜明,常伴有情绪和心血管、呼吸等内脏功能变化,主由C类纤维传导按部位:浅表痛(皮肤和粘膜),深部痛(关节、内脏等),快痛和慢痛快痛 慢痛 时相 迅速发生 发生较慢0.51S 刺激终止后 消失 持续几秒钟

12、性质 尖锐而定位清楚 定位不清、缓慢强烈 传入纤维 A类纤维 C类纤维 发生部位 浅表组织 深部组织,2.痛觉产生机制,1)致痛物质:组织损伤后释放。伤害刺激引起组织释放K+、H+、5-HT、缓激肽、PG,引起疼痛。组织胺是体内引起痛觉的自然刺激物。由于ATP能作用于感受器上P2X受体,使配体门控通道开放,所以,有可能ATP是体内引起痛觉的自然刺激物。,痛觉伴随的反应有: 躯体防卫运动反应:如屈肌反射; 植物性神经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速 情绪反应:嘶叫、烦燥、恐惧、痛苦,2) 传导通路特点 传导通路:初级传入纤维脊髓后角脊髓丘脑系大脑皮层. 痛觉的“阀门”机制:突触可塑性 痛觉的投射区:第

13、一、二感觉区和扣带回。 3)痛觉投射皮层区: 第一、二感觉区,快痛; 扣带回,慢痛; 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核群皮层广泛区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3.痛觉中枢整合 1脊髓是痛觉信号进入中枢后的第一级整合中枢:痛觉传入信号与其他感觉信号在脊髓节段相互作用,通过突触前/后调制,进行初步分析整合;高位中枢下行进行调制。 2丘脑许多核团都存在有伤害感受性神经元,约占到60%的细胞总数,丘脑室旁核的神经元可能司情绪或警觉反应。 3脑干网状结构:不少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 起反应。 4大脑皮层SI、SII区对伤害性刺激有特异性反应。,4.初级和次级痛觉过敏 初级痛觉过敏:受损伤的部位受到正常不能引起疼痛的刺激时

14、产生痛觉为初级痛觉过敏。与化学物质释放有关。 次级痛觉过敏:受损伤的部位的附近也发生类似情况产生痛觉为次级痛觉过敏。与中枢机制有关。 突触前抑制 痛觉减弱;突触前易化 次级痛觉过敏。 5.躯体深部痛 特点:定位不明确,可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改变,可反射性引起邻近骨骼肌收缩、缺血而加剧疼痛。,6.内脏痛与牵涉痛 内脏痛:主要是慢痛。有痛觉过敏现象,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内脏痛的特点 缓慢、持续、定位不清、常伴有痛反应 对机械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敏感,对刺激分辨力差 往往伴有牵涉痛定位不明确,,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之为牵涉痛。 可能机制 :易化学说和会聚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