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法规知识培训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4591892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4.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器械法规知识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医疗器械法规知识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医疗器械法规知识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医疗器械法规知识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医疗器械法规知识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器械法规知识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器械法规知识培训(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疗器械法规知识培训(2016新版),目录,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2医疗器械分类规则 3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4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 5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6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7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8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 9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0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 11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12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保证人体健康和安全,制定本条例。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国务院令第650号,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已经2014年2月12日国务院第39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公布,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2014年3月7日,总理 李克强,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一类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三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

3、效的医疗器械。,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医疗器械分类工作。依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不能确定医疗器械分类时,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进行预先分类,并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定。,常见医疗器械,外科用手术器械,听诊器,反光镜,反光灯,医用放大镜,刮痧板,橡皮膏,透气胶带,手术衣,手术帽,检查手套,集液袋,血压计,体温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手术显微镜,针灸针,助听器,皮肤缝合器,避孕套,避孕帽,无菌医用手套,睡眠监护系统软件,脉象仪软件,心脏起搏器,体外反搏装置,血管内窥镜,超声肿瘤聚集刀,高频电刀,微波手术刀,植入器材,血管支架,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输血器,一类医疗器械,三类医疗器械

4、,二类医疗器械,如何区分药品与含有药物成份的医疗器械?,对于产品中由药品起主要作用,含抗菌、消炎药品的创口贴,中药外用贴敷类产品,对于产品中由医疗器械起主要 作用、药品起辅助作用的(如带抗菌 涂层的导管、含药节育环),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已经2015年6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局 长 毕井泉2015年7月14日。本规则用于指导制定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和确定新的医疗器械的管理类别。,2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局令第15号),第三条 本规则有关用语的含义是: 无源医疗器械:不依靠电能或者其他能源,但是可以通过由人体或者重力产生的能量,发挥其功能的医疗

5、器械。 有源医疗器械:任何依靠电能或者其他能源,而不是直接由人体或者重力产生的能量,发挥其功能的医疗器械。 植入器械: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内或腔道(口)中,或者用于替代人体上皮表面或眼表面,并且在手术过程结束后留在人体内30日(含)以上或者被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 接触人体器械: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者能够进入患者体内的医疗器械。,新修订的办法共7章72条。对医疗器械生产许可与备案、委托生产、生产质量、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第一章 总则 (1-6/6);第二章 生产许可与备案管理 (7-25/19);第三章 委托生产管理 (26-37/12);第四章 生产质量管理 (38-

6、49/12);第五章 监督管理 (50-60/11);第六章 法律责任 (61-69/9);第七章 附则 (70-72/3)。生产办法自201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3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局令第8号),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具备的条件?,有与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生产场地、环境条件、生产设备以及专业技术人员; 有对生产的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检验的机构或者专职检验人员以及检验设备; 有保证医疗器械质量的管理制度; 有与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售后服务能力; 符合产品研制、生产工艺文件规定的要求。,开办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的流程,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载明许可证编号、企业

7、名称、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住所、生产地址、生产范围、发证部门、发证日期和有效期限等事项。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附医疗器械生产产品登记表,载明生产产品名称、注册号等信息。,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样式),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变更(一)增加生产产品;(二)生产地址非文字性变更;(三)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住所变更或者生产地址文字性变更。变更后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编号和有效期限不变。,企业如何增加生产产品?增加的产品不属于原许可生产范围的,需按规定进行现场核查,变更生产范围,发给新的许可证和登记表。增加的产品属于原许可生产范围的,但是与在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条件等要求不同的,需要对企业进行

8、现场核查后,在其登记表中登载产品信息。增加的产品属于原许可生产范围的,并且与在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条件等要求相似的,对资料进行审核后,在登记表中登载产品信息。,取证企业增加生产产品的流程,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延续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申请必要时开展现场核查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编号不变,为加强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保证产品 安全有效无菌器械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目录管理,4.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 (暂行)(局令第24号),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销售时应出示下列证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

9、证,法人授权委托书,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复印件及产品合格证,销售人员的身份证,or,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已于2014年6月27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备案人向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备案资料。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5.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4号),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号的编排方式,1械注23456。其中: 1为注册审批部门所在地的简称: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

10、械、进口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为“国”字; 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为注册审批部门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 2为注册形式: “准”字适用于境内医疗器械; “进”字适用于进口医疗器械; “许”字适用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医疗器械; 3为首次注册年份; 4为产品管理类别; 5为产品分类编码; 6为首次注册流水号。 延续注册的,3和6数字不变。产品管理类别调整的,应当重新编号。,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凭证编号的编排方式,1械备23号。 其中: 1为备案部门所在地的简称: 进口第一类医疗器械为“国”字; 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为备案部门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 市简称加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的简称(无相应设

11、区的市级行政区域时,仅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 2为备案年份; 3为备案流水号。,形式审查、当场备案、发备案凭证、不设有效期。备案信息表中登载的内容予以公布。备案信息表中登载内容及产品技术要求发生变化的,应当向原备案部门提出变更备案信息。,实质审查及体系核查,核发医疗器械注册证,有效期5年。注册证内容及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性能指标予以公布。注册证及附件载明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向原注册部门申请注册变更。 说明书的其他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向注册审批部门书面告知,并提交说明书更改情况对比说明等相关文件。,医疗器械备案,医疗器械注册,审核产品注册证的要点,注册变更,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其附件载明的内容发

12、生变化,应当向原注册部门申请注册变更。 登记事项变更:注册人名称和住所、代理人名称和住所、境内医疗器械生产地址。其中境内医疗器械生产地址变更的,应当在相应的生产许可变更后办理注册登记事项变更。 许可事项变更: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结构及组成、适用范围、产品技术要求、进口医疗器械生产地址等。,注册人应当在医疗器械注册证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延续注册,并按照相关要求提交申报资料。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延续注册: (一)注册人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延续注册申请的; (二)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已经修订,该医疗器械不能达到新要求的; (三)对用于治疗罕见疾病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

13、需的医疗器械,批准注册部门在批准上市时提出要求,注册人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医疗器械注册证载明事项的。,医疗器械的延续注册,6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局令第6号),标识的意思?,标识的解析,切勿再次使用包装破损时切勿使用易碎、小心轻放参考使用说明书经辐射灭菌经蒸汽或干热灭菌,7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有哪些?,不良事件的反馈如何处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发现或者知悉应报告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当填写可

14、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其中,导致死亡的事件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事件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报告。,8.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下列情况视同已通过企业质量体系考核,GB/T19001和YY/T0287,GB/T19002和YY/T0288,注:以上证书均应在有效期内,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9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4 年第64 号公告,2015年3月1日实施,原833号文废止 )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机构与人员 第三章厂房与设施 第四

15、章设备 第五章文件管理 第六章设计开发 第七章采购 第八章生产管理 第九章质量控制 第十章销售和售后服务 第十一章不合格品控制 第十二章不良事件监测 、 分析和改进 第十三章 附则,医疗器械生产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分类分级管理,监督检查,规范管理,过程管理,队伍建设,办法实施通知,器械禁止委托生产目录,关于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备案有关事宜的公告,规范执行有关事宜的通告(15号通告),规范检查指导原则,无菌医疗器械附录及现场检查指导原则,植入类器械实施细则及评定标准,体外诊断试剂,定制式义齿现场检查指导原则,工艺用水质量管理指南,供应商审核 制度,飞行检查办法,检查员管理办法,加强器械监督检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医疗器械分类分级监督管理规 定,办法配套文件,五大 管理措施,39,医疗器械国家重点监管目录,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工作指南,生产重点环节检查要点,40,规范,附录,现场检查指导 原则,是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全过程的总体要求,是针对某一大类医疗器械制定的实施要求,根据产品体系特点和产品风险程度不同分别制定。附录作为某一大类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的特殊要求,与通用规范配套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