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专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587380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2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专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绪论、专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绪论、专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绪论、专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绪论、专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专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专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绪 论,一、课程意识。(一)课程意识及其意义。1、课程意识的概念。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老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是老师教育行为中的课程观(教学中特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对课程系统的整体认识。是以课程观为核心构成的一系列意识。2课程意识的意义。明确的课程意识可使教师对课程有独特理解,可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动态构建者、生成者。,(二)课程观影响着课程意识。课程观:指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对课程概念所持的观点)、对课程本质的看法。 既,个体形成的一定的课程观念。1、课程的概念:

2、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2、管理主义课程观。(忽略了教师和学校的课程权力)(1)认为课程是由教育权力部门或专家设计的,是静态的存在。教师乃至学校在课程中的教育专业自主权被排斥在课程的形成过程之外。(2)是依附和接受的观点。教师把课程作为“法定知识”来接受和传递,依附于权力,依附于课程设计专家。(3)是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1)强调老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2)强调课程是“公共的知识”、“共同的知识”或“普遍法则”。总之:管理主义课程观强调了课程中的国家权力。国家意志和专家权威。 根本缺陷:忽略了教师和学校的课程权力。,3、生成的课程观。(课程对教

3、师而言是可变更动)(1)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是课程由静态设计到动态实施并进入学生生活领域的重要要素和设计主体。(2)教师进入课程,时刻以自己的教育和教育理解为根据,改造“预设课程”,变其为“真实课程”。 (这也是不同教师教同一课程导致不同效果的原因之一。)(3)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以学生为取向)以学施教,时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并以此去改造“给定的知识”,对预设课程内容进行变更。(充实、替换、增删、拓展、提炼等)。总之:生成的课程观念尊重了老师的专业自主权;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二、课程意识的构成 (一)主体意识强调教师时刻把自己和学生看作是课

4、程的主体,把自己和学生置于课程之中。 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1)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 2)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学生创造着课程。 (学生只有通过与课程的对话,才能发生素质的变化和发展,反思现实的生活方式,并努力去建立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从而成为课程的主体。),2教师是课程的主体。(1)老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2)老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是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因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将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并创造出鲜活的经验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二)生成意识(课程是一种

5、动态生成的教育要素)课程意识要求教师把课程视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育要素。课程可以预设,但要完全实现其发展价值(内在在价值),需要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结合,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课程的生成意识,要求老师突出以下基本行为: 1、对预设课程的批判与创造。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任务: (1)理解和把握预设课程的基本规范和普遍要求。 (2)老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预设课程进行“创造”。 即,对课程目标具体化(将课程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增删等。(对预设课程的不合理方面进行批判后重建课程等)。,2课程意义的动态生成与重建。预设的课程目标只

6、是一种蓝图或设想,要真正达到课程目标,在课程展开中必须师生互动,必须师生与环境的联系与作用。 总之:鲜明的课程生成意识要求老师要完整把握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对课程目标分解、设计。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达到程度及学生的发展情况。(分解、设计课程目标) 教师要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断对预设课程进行创造性处理。(对预设课程进行创造、批判、重建)。,(三)资源意识。课程意识要求老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即,超越、选择、变更教材。(要求教师具有以下教育行为方式) 1、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要把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一个“引子”,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要结合学生实际,“用

7、”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2、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要利用与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及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的、可能的平台。,三、教师课程意识如何生成(一)切实转变课程观。合理的课程观对老师的课程意识、教育行为起着指导作用。只有课程观发生了合理的转变,才可能生成合理的课程意识。即确立事例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发展的教学观,完整地把握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妥善处理课程内容占学生经验、领会与科技发展关系。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二)养成反思性实践能力 反思性实践:是指老师以自我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活动,是对自我

8、教育理念的辩证否定。教师的反思性教育实践能力是课程意识生成的基础,是自我建构教育理念的过程。教师反思是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理念和行为。通过自觉反思,教师的课程意识逐步明确。(三)重建学校课程制度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需要合理的制度作保证。要改革不符合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制度与常规,制定新的规范,在学校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全新的课程文化。,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烈呼唤老师的课程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是有强烈生成性特征的课程。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更强调老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转变“学科本位”(传统教学-学生发展是通过教材、教室或

9、课堂来实现的)的课程观,形成实践的课程观。2、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3、具有生成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中发展。4、具有资源意识。要求教师具有明确课程资源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专 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教学目标1、例举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2、说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理由3、指出中小学课程教学的弊端,问题一、为什么要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答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

10、对中小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该课程是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一)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的根本要求 时代发展的特征:(了解后有助于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1、经济全球化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存,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环境。在经济发展上,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依存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共同参与国际合作,以谋求人类发展与进步。,(1)对“全球化”概念的不同观点(P3)A、“全球化”不仅在经济领域,它还渗透到时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等领域。B、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一体化(P3) 即表现为地

11、区或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经济制度、法律政策、经济活动规则、运行机制的趋同。C、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化、互联化、依存性。,(2)“全球化”要求具有全球化意识的“全球人”。A、每个国家要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即了解世界经济活动规则,关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认识国际事务等方面)。B、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国际视野:开放的思维方式、合作、交往及良好的行为品质和习惯。C、要求人要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加强国际理解,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能从国际背景和世界发展思考各种问题,具有交往、合作意识。D、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

12、际视野,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意识。,(3)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例(P4)日本、英国、美国等。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强调:注重“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对课程的具体要求:(P4-P5)A、必须设置为和平、人权、民主的教育,应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灵魂。B、课程改革应强调认识、理解、尊重国家内与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联系起来。C、应该强调课程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D、教科书应就某一主题提供不同的国际合作。,E、提升对外语学科的认识。即,学习外语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F、使和平、人权和民主成为学校课程一项内容和一种日常实践。G、促进各国学生、教师与其他教育工作

13、者间的接触和交流。H、尊重少数民族或种族、宗教和语言上处于少数地位的人士,以及土著居民的教育权。(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因为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多元价值观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更需要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进行培养。,2、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生产要素,并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人类的现代生活就难以维系。(1)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 A、要求人们具有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人们对信息本身的一系列认识和观念。 a. 信息是人们生活、生产、个人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们随时注重利用它

14、、发挥它的作用。 b. 信息无处不在,就在我们的生活中。,B、要求人们具有信息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信息收集能力 信息收集能力是信息利用的前提P6。b. 信息处理能力 P6 信息处理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任务为取向的。通过知识去鉴别信息,获得有用信息。c. 信息分析能力 信息分析:指将获取的信息与自身信息需求进行匹配的过程。d. 信息利用能力。 e. 信息资源管理能力。 f. 信息传播交流能力。,(2)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A、基础教育中要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 B、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15、行),把“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四大基本技能之一。C、其课程计划要求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在该实践学习过程中具备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满足了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3、知识经济时代。(1)人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A、新科技、新技术涌现极大促进生产发展。B、学科不断分化、新领域不断产生,不同学科不断整合。知识更新空前加快,学科分化与综合成为科学发展基本趋势。C、科技竞争导致世界经济日益剧烈。科技变革生产方式经济增长(资本经济)加剧科技竞争(知识经

16、济)。 以上说明资本经济渐渐变为知识经济,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在经济时代,须要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创新体系,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备较强的探究能力。 (突出创新,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是当前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3)人类社会日益呈现出“学习化”社会特征。即,人的生活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生活中存在着人的学习资源,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书本知识的教学来实现,还需要创设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模仿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时代。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其满足后代人发展需要的能力。(1)“可持续发展”,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组织在巴西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处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关系的基本法则。(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世间万物,唯有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做到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人能真正理解并与之努力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