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知识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584227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基本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药基本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药基本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药基本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药基本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基本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基本知识(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的基本知识,质量管理部,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 中医学,是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总结而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医学仍以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颇受世人瞩目。,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 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思维阶段。辩证的任务是分析疾病,寻找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

2、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论治则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所找出的主要矛盾进行治疗。,第二章中药的总论,一、中药(本草)的概念 药 1.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普遍 物 2.动物 的 3.矿物 来 4.化学制品 源 5.生物制品“药物以草为本”,“药之众者,莫过于草, 故举多者,言之本草。”(神农本草经),中 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中药材 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大部分中药材源于植物。 中药饮片 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辩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特

3、殊加工炮制后的制成品。,中成药 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的药物,主要有丸、散、膏、丹、露、酒、片剂、冲剂、糖浆等不同的剂型。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草 药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本草、本草学、中草药、民族药、中成药的概念:,(1)本草:因为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4、但其中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为普遍,故历代将中药称为“本草”。 (2)本草学: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3)中草药: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4)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5)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第三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

5、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神农本草经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与采集,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药物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方法的研究,是保证药材质量和保护药源的重要课题。,第一节 产 地,1道地药材形成的原因? (1)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我国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而天然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性,且产

6、地与其产量、质量有密切关系。,(2)古代医药家的实践: 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知道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样,并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2道地药材的概念与确定: (1)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质量优秀,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的药材。) 新修本草言“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2)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最重要的是长期临床实践的疗效。,(3)常

7、用道地药材: 四川:川连、川芎、川乌、川断、川贝等 广东:砂仁、广陈皮、广藿香、高良姜等 河南: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云南:三七、茯苓; 江苏:薄荷、苍术; 山东:阿胶; 宁夏:枸杞等等。,3怎样正确对待道地药材?(1)重视道地药材: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开发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发展道地药材: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加,再加上很多药材的生产周期较长,产量有限,因此,单靠强调道地药材产区扩大生产,已经无法满足药材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以及药用动物的驯

8、养,成为解决道地药材不足的重要途径。,(3)确保原有的疗效和质量: 道地药材是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环境条件的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人们遂贵东北人参;三七原产广西,称为广三七、田七,云南产者后来居上,称为滇三七,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 但应注意的是,在药材的引种或驯养工作中,必须确保该品种原有的性能和疗效。,水提取物(人参皂甙)的量% 日本长野县红参 13 韩国红参 14 日本长野县白参 4 韩国白参 3 中国生晒参 3 中国大力参(红参类) 6应按地道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术、产品质量去发展药材生产,总以确保疗效为标准。来认识道地药材的含义。,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9、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不足 发病 阴阳失去平衡 病阴阳外邪内侵 偏盛偏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治病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偏,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之恢复平衡。 以偏纠偏“药以治病,因毒而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以气味之偏者能也,正者不及也。”景岳全书类经,二、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 效1.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 的与治疗需要无关不良作用 的不适反应2.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

10、的损害性反应,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与人的体质因素等也有密切关系,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中药功效:亦称为中药的“功能”。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述形式。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出来的。,功效与主治的关系:中药的主治,是指其所主治的病证,又称为“应用”或“适应证”。从认识方法而言,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从临床运用的角度来看,功效提示中药的适应范围。 中药功效是联系

11、中药主治(应用)和性味归经的枢纽,因此是学习中药学的重点内容。,功效的分类:l. 对因治疗功效(治本)包含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等方面的内容。 祛邪的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 扶正的功效:益气、助阳、滋阴、补血,2对症治疗功效(治标)对症治疗功效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止痛、止咳、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皆属对症治疗功效。临床遣方用药时,因根据具体病情,或治其本,或治其标,或标本兼治。,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性性质、特征:四气、五味、归 性 能 经、升降浮沉、毒性。 (药性) 能

12、作用:功效,主治。 气味苦寒。性 归经心、胃、大肠经。升降浮沉沉降。 如黄连 功效:清热燥湿(清里热、燥里湿能主治:清心、胃火热,燥泄大肠湿热,治热病高热,胃肠湿热等证。,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中药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第一节 四 气,一、含义寒(甚于凉,大寒)性质基本一致凉(次于寒,微寒) (属阴)四气 热(甚于温,大热)性质基本一致温(次于热,微温) (属阳)平 不凉不温之谓,但按药性皆偏之 理,实

13、际仍有偏凉或微温,不过其寒热偏性不显著而已。,二、来源西瓜使人感觉凉 快寒凉性机体发生的反应(正常机体) 生姜使人感觉温暖温热性 药物机体知母、石膏治愈热证寒凉性对疾病的疗效(异常机体) 附子、肉桂治愈寒证温热性,三、作用(一般中药的作用规律)寒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热证、阳证。凉 养阴生津 作 用 (共性) 热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 寒证、阴证。温 回阳救逆,第二节 五 味一、含义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本经辛辛辣、麻胀感觉,芳香气味。酸包括涩(即味涩、性涩)。甘甜味。 五味 苦包括火焦味。咸淡淡而无味 “本草不言淡,淡附于甘”实际是甘味最淡薄者(余甘之味),淡附于甘,甘淡并称。,说明:1

14、.一药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味,但有主次之分。2.若一药具两个以上的味,主要之味起主要作用。 二、来源(五味确定的依据)主要是通过味觉器官辨别出来(即药物实际滋味)。其次是根据五味的作用反推其味(即药物作用的标识)。如: 葛根(甘、凉) 发汗解肌 甘、辛、凉。 玄参(苦、甘、寒) 软坚 苦、甘、咸、寒。,三、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淡味渗泄” 内经“凡酸者,能收能涩;苦者,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和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本草从新,发散表邪治表证,解表药味多辛散 祛散风邪治外风证及外风引动内风证(发散) 祛散风湿治风湿痹证,祛风湿

15、药味多辛(苦)祛散湿邪治湿阻中焦证。化湿药味皆辛辛 行气治气滞证,行气 、芳香化湿药味多辛味 行血治血瘀证,活血药味多辛行 宣通肺气治肺气不宣之咳嗽(运行) 芳香开窍治窍闭神昏证,开窍药味多辛芳香避秽治秽浊证禁忌辛味药性多辛散,易伤津耗气(阴),故气虚、津亏阴虚者慎用,收敛止汗治虚汗证收 收敛止血治虚证出血(收敛) 敛肺止咳治肺虚久咳 酸 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 味 涩 (固涩) 涩精止遗治遗精遗尿禁忌酸涩味能收敛邪气,故有邪者不用。,补(补养、强壮)补益,治虚证,补虚药味多甘作用 和(调和)调和药性 甘 缓(缓急)缓急止痛 味 解毒解食物、药物中毒禁忌甘味药性多腻滞、难消化,易助湿,脾胃湿滞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