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580756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9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防接种服务 规范,对坡镇卫生院,实施主体,一般接种单位: 主要设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以乡镇卫生人员为主,个别地方需抽调乡村医生。 新生儿接种单位: 即设有产科病房的各级各类医院主要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第一针和卡介苗的接种任务,并做好与一般接种单位的衔接工作,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及时到居住地接种单位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 开展主动搜索及时发现流动儿童、并向一般接种单位报告 向儿童监护人开展咨询活动,宣传预防接种知识、 提供预防接种人员,协助一般接种单位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承担免疫规划疫苗强化免疫免疫和应急接种的宣传发动、调查摸底与

2、预约等工作 下发预防接种通知 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向上级卫生院和县级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一、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二、服务内容,(一)预防接种管理 1.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2.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在边远山区、海岛、牧区等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 3.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二、服务内容,(二)预防接种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

3、接种。在部分省份对重点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高危人群实施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应急接种。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群体性接种工作和应急接种工作。,预防接种,接种前的工作。乡镇主体 核实受种对象 接种工作人员在对儿童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 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询问 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二、服务内容预防接

4、种,2.接种时的工作。 确定受种对象: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 规范接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3.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有条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预约接种,1、第一类疫苗与第二类疫苗如有冲突,绝对保证第一类疫苗预约接种优先,上次未种的第一类疫苗本次接种优先,完成相应月龄的第一类疫苗接种后,才考虑接种二类

5、疫苗。 2、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不得在同一天预约接种 3、预约第二类疫苗,需明确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等有关事项,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处理和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报告和登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

6、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三、服务流程,四、服务要求,(一)接种单位必须为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预防接种单位,并具备有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二)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方可上岗。,四、服务要求,(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通过公安、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等多种渠道,利用提供其他医疗服务、发放宣传资料、入户排查等方式,向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或监

7、护人传播相关信息,主动做好辖区内服务对象的发现和管理。 (四)根据预防接种需要,合理安排接种门诊开放频率、开放时间和预约服务的时间,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 (五)应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相关规定做好预防接种服务工作。,五、考核指标,(一)建证率=年度辖区内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年度辖区内应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100。 (二)某种疫苗接种率=年度辖区内某种疫苗年度实际接种人数/某种疫苗年度应接种人数100。,六、附件,疫苗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卡,扩大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疫苗免疫程序,注:1. CHO疫苗用于新生儿母婴阻断的剂量为20g/ml

8、。 2. 未收入药典的疫苗,其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参见疫苗使用说明书,扩大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特定人群疫苗免疫程序,特定人群疫苗免疫程序,预防接种相关概念,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抗体或致敏免疫活性细胞(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抗原。 抗体:是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自动免疫:又称主动免疫,是指经过抗原的刺激使机体自身产生免疫力,又分天然和人工两种,如患麻疹后产生了抗麻疹的免疫力,属天然自动免疫。接种麻疹疫苗后使机体产生抗麻疹的免疫力,属人工自动免疫。,被动免疫:是指机体获得由其他机体产生的活性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

9、天然被动免疫的例子是胎儿通过脐带血流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人工被动免疫的实例有注射抗狂犬病血清预防被狂犬咬伤后发病,新生儿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防止新生儿母婴传播感染乙型肝炎等。,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传统疫苗是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脱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疾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现代疫苗的定义:是指针对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或其蛋白质(多肽、肽)、多糖或核酸,以单一实体或通过载体经预防接种进入人体后,能诱导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预防该疾病的免疫力。,减毒活疫苗:是在实验室里通过对“野”病毒

10、或细菌减毒而制备,它保留了病毒(或细菌)复制(或生长)和引起免疫的能力,但不致病。 灭活疫苗:是先对病毒或细菌培养,然后用加热或化学剂(通常是福尔马林)将其灭活,使其失去毒力,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而制成。灭活疫苗既可由整个病毒或细菌组成,也可由它们的裂解片段组成为裂解疫苗。,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第二类疫苗:是指除第一类疫苗外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冷链:是指为保证疫

11、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 冷链系统:是指在冷链设备的基础上加入管理因素,即人员、管理措施和保障的工作体系。,常规接种: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和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定期为适龄人群提供的预防接种服务。承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每年至少应提供12次接种服务。 群体性预防接种: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对某种或者某些传染病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预防接种的活动。,应急接种: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染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 强化免疫:是根据传染病流行特征、人群免疫状况和传染病控制目标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对一定范

12、围的目标人群开展的群体性接种。强化免疫时不考虑既往免疫史,其目的是迅速提高接种率,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保护易感人群。强化免疫不能代替常规免疫。,禁忌证:由于某些机体的反应性不正常或处于某种病理生理状态,接种疫苗后,可能对机体带来某些损害,甚至引起严重的异常反应。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在疫苗使用说明书中,具体规定了某些疾患或处在某种特殊生理状态的人不能接种,这就是疫苗接种的禁忌证。 受种者:接受预防接种的人。,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异常反

13、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超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它是一种病理免疫反应,常因机体受某种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特异性的病理应答,造成组织损害或生理功能紊乱。,接种服务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是预防接种最基础的工作 决定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决定控制、消除、消灭针对疾病的效果 目前我们工作中面临的问题,首先是接种服务的问题,接种服务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依法提供接种服务问题 接种单位资格、人员资格、公益性/趋利 按照规范提供接种服务的问题 免疫程序(加强免疫)、告知、操作、安全注射、记录、疫苗与冷链管理

14、的问题 服务规范性和可及性/便利性的问题 接种单位的合理区域规划问题、责任区划分不清、服务形式与周期(门诊、定点、入户)、工作人员少、不主动搜索、儿童底数不清、流动儿童管理难度大、 接种证查验工作不完善,实施情况不明 预防接种服务基础资料不明,预防接种的卡、证管理,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乡镇接种门诊应按规定为接种责任区域内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同时,做好其他适龄人群预防接种的记录工作。,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的建立 预防接种证、卡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 乡镇接种门诊应为接种责任区域内出生的儿童在其出生后1个月内,及时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为未

15、按时建立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者及时补办。 设有产科的乡镇卫生院,应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及时到居住地接种单位建立预防接种证、卡。 为户籍在外地,寄居当地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的适龄儿童,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补办预防接种证;,接种证、卡的使用管理 乡镇接种门诊对适龄儿童在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做好记录。 预防接种证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打印。 儿童迁移时,乡镇接种门诊应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史的证明交给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转入迁入地接种单位;乡镇接种门诊对迁入的儿童,应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索查儿童既往预防接种史证明;无预防接种证、卡或接种证明的要及时补建、补

16、种。,乡镇接种门诊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簿)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剔出迁出、死亡或失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卡(簿)资料,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乡镇接种门诊,根 据托幼机构、学校对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的报告,对发现没有或遗失接种证的儿童,应会同托幼机构、学校督促其监护人及时到接种单位补办接种证。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簿)城市由接种单位保管,农村由乡镇防保组织保管。预防接种卡(簿)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报告程序与时限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在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应当及时(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2小时内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