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区域文化研究潮汕丧葬礼俗调查报告①———以潮州市庵埠镇龙坑乡为例郭合音 郑晓纯 朱泽鹏 张贤明②指导老师:吴榕青一、调查报告全貌在国家提出丧葬改革已久的今天,我们看到,许多时候,丧葬不是靠市民的自觉性来完成的,而是靠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来执行的每当此时,特别是执法人员对不按规定火化的死者进行毁墓掘尸时,死者家属的悲愤和法律的严正形成了极不协调的对比近些年,潮汕地区因实行土葬或争墓地而发生的争执斗殴事件,也有渐升之势冷静下来,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除了冲突争执,我们能否找到两者的调和点呢?丧葬改革的另一个要求是简化丧葬礼节据笔者了解,潮汕地区丧葬礼俗的繁杂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几乎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的这么繁杂的礼数,无论在人力,还是在金钱上,都构成了生者的一大负担此外,对潮汕地区丧葬礼俗的研究,就笔者目前所接触到的资料看,仍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如陈传佳主要是以“三礼”为据进行概说;苏克对潮汕丧葬礼俗的研究,从做法事的程序入手,阐述其形成的原因为此,笔者以走访、谈话和亲身体验的方式,选择潮州市庵埠镇龙坑乡为主要的调查对象,详尽记录了该村丧葬礼俗的整个过程,并通过和潮阳、揭阳、汕头等地区比较有特色的环节相比较,对潮汕地区丧葬礼俗繁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潮州市庵埠镇龙坑乡的基本概况:龙坑乡位于庵埠镇西面,距镇政府3千米远,全村面积0郾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84亩龙坑乡有920户人家,总人数为3950人目前建有小学和幼儿园各一所,老人活动所两个据《龙坑乡郭氏族谱》记载:“宋大观四年(1110年),汾阳王子仪公派系十九世义重公长子德曾公第三子由福建龙溪漳浦牛角沟入潮,开拓凤廓乡元末,有从郭陇迁入今之龙坑乡者,主为郭姓,外有翁、李姓,逐成今日之龙坑乡龙坑乡现有郭氏宗祠一座———庸居公祠,曾长期作学校用,现专为祭祀之用下面以潮州市庵埠镇龙坑乡为主要调查对象来说明丧葬礼俗的全过程,大致如下:①本文获得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②作者简介:郭合音,99级政史系思想教育专业本科生;郑晓纯、朱泽鹏,01级政法学院思想教育专业本科生;张贤明,01级中文系汉语言专业本科生176潮汕丧葬礼俗调查报告(一)送终一般情况下,临终者身边都有许多亲属(尤其是临终者的儿女)和村中长辈相伴据说,久经年事的长辈们能够从临终者的神情和动作,看出其魂魄所在:或正候亲人团圆而徘徊不肯离去,或正艰辛地穿火海、爬雪山等每个魂魄在其到达地府“报告”前,都必须经过千辛万苦的磨难,这些都从临终者的神情动作中显现出来。
例如,全身微微颤抖,偶或冒冷汗,老人们说那是临终者正处在“爬雪山”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即临终者所在的床,必须除去蚊帐和蚊帐架老辈人认为,蚊帐和蚊帐架会压住临终者的灵魂,让其无法行动或行动不便,这在潮汕地区被称为“担眠床枷”在潮阳地区,亲人们为了使死者的亡魂减少在黄泉路上的艰苦磨难,便事先在大门前放一顶纸轿当死者亡故时,立即把纸轿烧掉这样,死者的亡魂就可以乘坐着轿子,比较轻松地到地府“报告”了二)停尸公厅当村中长辈从临终者的神情中窥视出临终者到达地府的信号后,亲人便把其抬到公厅①,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冥床”上这是有讲究的在死者上公厅前,必须把安放在公厅里的祖宗的香炉或牌位移走,把挂在公厅里的“天公炉”用红纸包裹好在潮汕地区,人死了之后都可以添寿,男的添2岁、女的添3岁例如,一女寿终时为70岁,那么,她的寿终年岁便应为73岁逝者寿终年岁达到50岁时,称为“上寿”,可进入公厅,接受下文礼数如果逝者寿终年岁不足50岁,被称为“唔上寿”,是被拒绝进入公厅的,更不能接受亲人送丧和做法事的大礼,整个过程就只能是冷冷清清地草草了事逝者已远,亲人们痛定之后却还有许多事需要忙当死者亡故后,死者的亲族中便会有若干人(一般是3~5人)组成一个办理丧事的小组。
他们都是比较年长、有经验的人他们将全权办理整个丧礼过程中的一切事务:安排程序、收受礼金、发送回礼、记账等在整个丧礼过程中,处在悲痛中的死者家属就不用凡事都亲力亲为了三)沐浴更衣家属应煮好一瓢水,用一个钵盛着,再用一条毛巾包裹着三根香,扎紧后蘸上水,象征性地在死者身上擦三下,此过程被称为为死者“洗香水”沐浴完毕就是更衣(俗称“穿寿衣”)潮汕地区的死者所穿的衣服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西装革履或日常便衣,他们穿的是看起来较传统的、华贵的,有点像古时村中“员外”、“夫人”穿着的衣服,称为“寿衣”寿衣”的件数由家属“量力而为”,但最低不能少于7件,最高则可达23件,且都应是单数在穿戴上,男女不尽相同男的穿长衣,外加马褂,再戴橄榄帽;女的穿宽袖衣、裤子和腰裙,再戴圆帽应特别注意的是,死者寿衣上一般不能有衣袋若有衣袋,则必须把所有的衣袋缝合,意为不让死者把家中的钱财、运气带走在潮阳,家属还要用一条新毛巾包好一把扇子,让死者握在左手,将一个袋子置于死者右手,袋中装有“五种”②在揭阳,死者脚指头上要捆拷上麻皮在这①潮汕建筑讲究对称,居房屋正中,面积较大,可用于供奉神灵和祖宗的大厅②“五种”为栗、油饼、绿豆、黑豆、薯丸五种食物。
177潮汕区域文化研究个过程中,如死者为女性,儿媳要为其梳头,女儿为其穿袜这是一种孝道的象征穿完寿衣,将死者置于公厅中,再用棺被盖上,红被在上,白被在下,俗谓“死人似虎”,是为防止惊吓到活人,而实际上也是为不让家属见了伤心除此以外,家属还要在死者的脚跟一侧,放置一盏豆油灯,称为“脚尾灯”灯是为死者阴间照明引路的,不能灭并在其周围备有一捆稻草(作用后谈)同时,还要放一碗饭在死者的脚跟,饭是为死者在阴间享用的,让其同享饭食之乐最后,在死者身旁放置两个纸人,俗称“随身港(埋)”,一谓“随魂伴魂”,二谓“随魄伴魄”,皆为供死者阴间相伴和使唤的随从死者置于厅堂这段时间,还必须有香火相伴而在同属潮汕地区的潮阳,则还有一个称为“灵山打牒”的环节在父母双方都还健在之时,所有的女儿要一起到灵山寺为母亲打“牒”牒”实际上是一道灵符,上面盖有灵山寺的印,并且是由灵山寺的法师做过法事的,俗称“女子灵山打牒还母恩”,以表女儿的孝心,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据说,这张“牒”是母亲在阴间的通行证在母亲亡故,并“沐浴更衣”后,便将“牒”贴在母亲额头上,以此证明这是一位好母亲,受子女爱戴,儿子养其终老,女儿也回来报恩,这样的母亲在阴间也同样受到尊敬,可以在阴间享福。
据说,当死者的尸体、衣物、棺木等腐化、消失时,这张“牒”仍能保持得相当完好牒”的重要性让许多海外华侨都回到故乡为母亲“打牒”报恩四)守灵守灵是传统丧俗礼节之一守即守护,所以守灵又是护灵守灵在某些地区也叫“守夜”亲人相继回家休息,女儿们也必须回家,留下几个人守灵这一夜,守夜人的神经是无法放松的守夜人的责任有两项:第一是象征性保护尸体不受外鬼侵犯人刚死,鬼魂柔弱,容易受到外鬼欺扰,儿女们给予守护,会使外鬼望而生畏第二是不要让猫狗靠近尸体据说,怀了孕的动物,如猫、狗、老鼠,一旦从死者身上跳过或走过,胎气会使死者复活复活”的死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活了,只是无意识神智地跃了起来,伸直双手抓东西如果被抱住的是人,那么,两者交换了魂魄后,死人便真的活了,而生人却死了但复活的人被认为不吉利,将给家族带来灾难所以,家属原先备有的稻草,便是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而备的:抱住稻草的死者会重新“死”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估计与动物有毛,动作快时容易产生静电有关动物偶然从尸体旁边跑过或从尸体上跳过时两物相擦产生静电,致使尸体动起来,造成了恐怖的景象①五)报丧次日,家属应派人到各亲友处报丧,告知死者已故的消息亲戚朋友包括已嫁女儿的夫家,只有接到丧报后,才能前来吊丧。
这就让读者不解了:为什么明明女儿已知道死讯,却仍要等候家人通知才能再度回娘家奔丧呢?原来,潮汕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内亲和外亲也分得特别清楚走仔饲大别人个”,“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父母不由女儿赡养,其财产也不由女儿继承双亲也被当作家中男丁的“财产”拥有家中有事,外嫁女儿不能发表意见,更无权作出决定父母亡故也如此,未得①李仲祥,王增永.婚丧礼俗面面观.济南:齐鲁书社,2001.151178潮汕丧葬礼俗调查报告兄弟通知,女儿不得回家哭丧报丧者不得入屋,只能唤受报人出屋受报人应拿一碗清水到门口,给报丧者喝一口,并给报丧人红包(多少不限),以表谢意亲友闻讣讯后,送款若干以助办理丧事,俗谓“送纸仪”送款多少,各人量力而为,但钱款数目的尾数必须是一,如41元、111元等,取其意为家中仅有一人亡故钱款可让报丧者带回,也可以亲自送上门而家属则应在为死者做完法事后,备小红绳、糖果和毛巾送与帮忙办丧事的人和“送纸仪”的人,俗称“扎彩”六)披麻戴孝披麻戴孝因地区而异在潮州,凡参加送丧的人,都必须穿白色、宽大、质地粗糙、缝制粗陋的丧服之所以这么做,是为表达这样一层意思:家属逝世,心里悲痛,没有心思讲究穿着。
但在另一层面上,死者家属的丧服却相当讲究,并以此来表露家属和死者的关系:儿子、女儿、儿媳反穿丧服,腰缠麻布和死者生前的衣服,脚穿麻鞋或赤脚而行,头戴麻帽;女婿头戴白布帽,腰缠白布条和死者遗留的衣服;孙子穿白色衣和素色裤,腰缠蓝布条,头戴蓝布帽而在潮阳,儿子、女儿、儿媳必须披“大麻”,即穿上粗糙的麻布丧服,戴麻帽,穿草鞋,同时腰缠一条粗大的麻绳,麻绳上串着五个不同颜色的小麻布袋,称之为“五色袋”,并在各个袋子里分别装上“五种”女的还要披上麻布头披,把整张脸都遮起来孙子、孙媳、侄子、侄媳则披“麻仔”,即穿麻布丧服,戴麻帽就行了女婿穿白衣和黑裤,戴通帽,还要打一条白斜带孙女婿穿素色衣和黑裤,戴白帽,打一条黑斜带其他来参与送丧的亲戚朋友,男的要穿白长衣(衣长及膝)和黑裤,戴白帽;女的要穿白衣和白裙,也要披上白色头披遮脸细看孝子(死者的儿子) 的穿着,我们发现有的孝子空出左袖或右袖,有的却两只都空出来这也是很有讲究的母亡时,孝子空右袖;父亡时,孝子空左袖,这与古礼中的左上右下是相符合的而如果双亲都亡故的话,则是空两只袖了七)“买水”、“报地头”在潮州,亲人陆续到齐后,孝子便披麻戴孝,在长辈的引领下,前往“地头宫”,向“王公”①报知亲人已逝。
先是上香,再念出逝者生死辰和寿终年岁,然后拾起一片瓦片,按照逝者寿终年岁敲打神案,有多少岁就敲多少下,最后再绕道而回这就叫做“报地头”,是民间宣告死亡的一种形式潮俗语言“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就是指这种向“王公”注销死者“户口”的形式报地头”回来,还应“买水”孝子拿着一个陶钵来到溪边,投下两枚钱币,取水回家在揭阳,还要在溪里放下一个竹圈和一些纸钱快到家门口时,家中女人便出来跪着迎接,并用“青榕”②蘸这“买”来的水,洒在死者身上,以净死者生前的霉气八)“饲生”“买水”后,是“饲生”的环节,让死者象征性地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鱼、肉、豆干、猪肝等切成粒状,用小碗盛着,蘸了糖,由儿子跪着喂死者,意为让死者永远①“王公”是潮汕地区的神,也称“地头父母”,供奉于王公宫,也称“地头宫”,人出生和死亡都要到其庙宇拜祭,告之②“青榕”是指榕树枝179潮汕区域文化研究“甜甜饱饱”这形同于古丧礼“饭含”,《周礼·地官·舍人》郑玄注:“饭所以实口,不忍虚也《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①“饲生”完毕,儿子、女儿、儿媳按序跪地,手拿扇子为死者扇风,每人扇十二下,这也是尽孝道的体现。
九) 入棺入棺,潮人亦称之为“落寿”,一般安排在次日午饭后死者家属应备好适中棺材,打开后以石灰、茶叶等具有防腐作用的物品垫底,使尸体不致过快腐化在潮州,死者家属还得向“社”②借来盖单、大灵③、灵椅置于门外在死者入棺之前,要做的是“拜棺”:两碟各盛一个馒头置棺材两头,上面各插一支香,拜毕烧化纸钱,用槌木敲打棺材,再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