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技术分析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566787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背越式跳高技术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背越式跳高技术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背越式跳高技术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背越式跳高技术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背越式跳高技术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背越式跳高技术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越式跳高技术分析(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版权所有, 1997 (c) 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背越式跳高技术分析,重点: 决定跳高成绩的因素 难点: 技术原理与跳高运动实践相结合,跳跃的概念和阶段划分,跳跃是人体运用自身的能力或借助一定的器材使人体腾越尽可能的高度或远度的运动。 跳跃是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相结合的混合性质的运动。 跳跃都是从人体的水平位移转变为抛射运动。,四个紧密相联的技术阶段:,1 助跑阶段:人体平位移阶段; 起跳阶段:人体的水平位移向抛射运动的转变阶段; 跳跃阶段:人体的抛射运动阶段; 落地阶段:人体抛射后的下落着地阶段;,技术的重点(关键)和难点,起跳阶段是关键, 助跑和起

2、跳相结合是技术的难点。,助跑阶段: a.直线助跑 b.弧线助跑,(1)助跑的目的: 一是为起跳作准备,包括适宜的水平速度和身体姿势. 二是为获得合理的起跳点,使重心起跳距与过杆夹角和腾空抛物线的高远度相适应.,助跑的结束即起跳的开始,3H体系中助跑与起跳过杆无定量关系. 但4H体系认为助跑结束时的位置和三维速度,决定了H4的大小.这就把助跑技术与跳高成绩有机地定量地联系在一起.,助跑结束时应使身体重心 获得适宜的水平速度.,适宜的水平速度指与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和技术水平相一致,过快和过慢都不行,优秀运动员可达最快速度的80-90% (跳远为85-95%),如朱建华和索托马约尔的助跑重心水平速度达

3、到8.73米/秒和8.93m/秒,适宜的水平速度,适宜的水平速度.能使运动员在起跳腿放腿支撑.退让时,使腿部经历突然的恰到好处的冲击, 退让力迫使腿部伸肌被动拉长进行离心收缩,同时由于迁张反射使伸肌储备了弹性能,并在蹬伸时快速爆发提高了蹬伸起跳的效果,弧线助跑的特点是内倾,由于内倾角的存在, 弧线助跑比直线助跑的重心降低较多, 据研究运动员一般在倒数第四步转入弧线,背越式弧线助跑的特点,从现场测量,技术电影分析,数学归纳计算, 背越式弧线助跑的特点归纳如下: 表1 背越式弧线助跑的特点 直线助跑 倒四步进弧 倒二步 起跳点 弧线每步转角 0 越来越大 最大 与杆约30 助跑内倾角 0 越来越大

4、 最大约15 0 弧线曲率1/R 0 越来越大 最大 0 弧线曲率半径 无穷大 越来越小最小约5m 接近无穷大,起跳的目的:,1.获最大的起跳垂直速度 2.获适宜的起跳水平速度 3.获适宜的重心起跳离地点位置 4.适宜的旋转过杆的动量矩(X.Y.Z三轴旋转),1.起跳的高度是由垂直速度决定的 据运动的互不干扰原理,斜抛运动中决定腾起高度H2的唯一因素是垂直速度Vz, H=Vz2/2g Vz=2h/t, 以上原理说明要增大起跳垂直速度Vz必须增大起跳时重心上升的垂直距离h, 或缩短起跳时间t,增大h的方法有三:,a. 一是降低起跳时重心的起始高度,即在起跳开始之前使重心处于较低位置,优秀跳高运动

5、员在倒二步摆动腿垂直支撑时重心处于最低点,这时膝关节屈膝约120-130, 当摆动腿蹬离地面时膝蹬伸的幅度达50-60, 在弧线助跑时,倒二步摆动腿垂直支撑时达到最大的内倾角,内倾也降低了身体重心,背越式倒二步采用屈膝和内倾的双重动作来降低重心,使起跳前达到较低的重心初始位置, 良好跳高起跳技术应在放起跳腿时,重心己开始有了上升的趋势,如果倒二步时重心较高而放腿时重心又下降,重心这样起伏的起跳技术是不理想的,b. 充分快速蹬伸起跳腿,增大h的第二个技术动作是充分快速蹬伸起跳腿, 在起跳过程中从髋部发力, 髋.膝.踝三关节依次加速用力, 最后加上脚趾关节的末节用力,使蹬伸离地时成脚尖离地姿势,这

6、样既可加大离地时重心高度, 又可缩短起跳时间,正心起跳比偏心起跳优越 :,增大h的第三个技术动作是正心起跳 正心起跳比偏心起跳H1较高,d.摆腿和摆臂,增大h的第4个技术动作是摆动, 跳高的摆腿和摆臂也可使起跳时人体的总重心位置升高, 据研究摆动的作用约占起跳后人体重心腾起高度的25%左右,摆臂.摆腿和提肩时对人体重心高度影响,。 表2 摆动动作对人体重心高度的影响 姓别 摆臂 摆腿 提肩 合计 女子 5.02 6.40 7.27 18.69 男子 6.37 6.11 5.06 17.54,双臂摆比单臂摆好; 直腿摆动与屈腿摆动各有优点,双臂摆(如索托马约尔)对提高重心高度的效果比单臂摆动好(

7、如朱建华), 直腿摆动(如俯卧式摆腿)比折叠不紧的屈腿摆(如索托马约尔)对重心提高幅度较大, 更比折叠式摆腿技术(如朱建华)效果好,但这三种摆腿技术对于起跳时间来讲,折叠式最短,直腿摆动最长,(2.2) 缩短起跳时间t .助跑速度越快,起跳时间越短; 据研究起跳时间与助跑速度和跳高成绩负相关,提高起跳垂直速度的另一途经是缩短起跳时间t 引用二次实验材料说明 李x 成绩 1.85m 2.03m 起跳t 0.18“ 0.15“ 张x x 成绩 1.50m 1.60m 1.70m 1.80m 起跳t 0.30“ 0.28“ 0.26“ 0.22“,助跑速度应与运动员的起跳缓冲阶段的退让力和蹬伸阶段的

8、克制力(蹬伸力) 相适应, 忽视运动员的能力和条件一味追求快速助跑和快速起跳反而“欲速则不达”,且易造成膝. 关节的损伤, 这是应避免的,(2.3) 增大起跳力量,决定起跳效果的动力学因素是起跳时力的冲量,即较大的力F=M Vz当人体质量M和垂直工作距离h决定时,F和t应有合适的搭配范围,若增加F就应减小t,若减小F就应增加t, 晴蜒点水般起跳t短,但效果不佳,力的作用时间太短冲量小, 减小t能提高Vz的原因是增加了力的冲量,而且起跳时间与跳高成绩负相关,因此实际上是增加了起跳力的结果, 同样力的作用距离h,t越短Vz越快,2.获适宜的起跳水平速度,起跳水平速度不是越大越好而应适宜.适宜的起跳

9、水平速度能使运动员的重心抛物线最高点位于横杆正上方,使H4=0,过大或生过小的起跳水平速度都会产生H4,3.获适宜的重心起跳离地点位置,重心起跳离地点位置和起跳点位置是不同的概念.两者有关联但不相同,脚的起跳点是由助跑最后一步决定,而重心起跳离地点位置由起跳决定. 正心起跳时两者投影点重合.,最佳的重心起跳离地点位置,应使a/Sinb =2H2/tg =S/2,4.适宜的旋转过杆的动量矩(X.Y.Z三轴旋转),起跳时后倾和内倾变竖直获X.Y二轴旋转的动量矩.摆腿与摆臂获z轴旋转的动量矩.,(1)相向补偿:,也称肢体的相向运动。 是人体在腾空时总重心运动轨迹不变的条件下,人体部分肢体以一定大小的

10、动量矩绕转轴的某一方向转动时, 另一部分肢体便以大小相等的动量矩,绕同一转轴向相反方向转动, 运动生物力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相向运动”或“相向补偿”。,(E) 腾空动作的技术原理,跳高腾空阶段属无支撑状态,人体腾空时除重力使人体作自由落体运动外, 还有空气阻力,(一般研究忽略)。腾空动作主要依据两条技术原理: 一是总重心运动的抛物线轨迹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不会改变, 二是空中技术动作遵循动量矩守恒定律。 所谓空中技术的相向补偿和旋转补偿原理,就是这二条力学原理的具体体现和应用。,背越式过杆的“相向补偿”。,跳高腾空过杆时,要求运动员必须尽量抬高正在过杆的肢体, 为此必须降低已过杆和未过杆的肢体的位置

11、。如背越式过杆采用背拱技术,为使正在过杆的腰髋部处于最高的杆上位置,就必须使己过杆的头,肩部尽量下潜, 双臂也应处于较低位置, 同时末过杆的大. 小腿都应下垂形成典型的背拱过杆姿势,这就是相向补偿的表现。,背越式过杆理论上的H3值可以是负值,使总重心轨迹与高度都不变的条件下能充分抬高髋部,这种马鞍型的背拱技术,使总重心的位置有可能脱离身休,理论上的H3值可以是负值,即重心抛物线的最高点可低于横杆而能越过横杆的最佳过杆技术。,腰髋部过杆后的相向补偿,同理为使腰髋过杆之后大小腿能处于横杆上方,应采用收腹举腿技术,这时已过杆的上体就要变腰髋过杆时的下潜动作为上抬动作,头,肩,手臂的上抬和举腿过杆形成

12、相向补偿而促使背部下坑。 据此可知在总重心所在部位的腰髋部过杆时,肢体的其他部位都应处在最低部位, 若处于较高位置就不是优秀的技术,斯通斯的低头看杆.朱建华的摆动腿外展屈髋技术,斯通斯破纪录的照片证明他过杆时为低头看杆,使肩部下潜减少,损失了髋部的提升。笔者曾模似把低头改为抬头则身体其他部位包括腰髋位可升高3cm。如朱建华的摆动腿采用外展屈髋技术.模拟朱建华摆动腿也放至起跳腿同样位置,(索托马约尔等都是这技术)则身体其他部位可上升6cm。,旋转补偿:,人体腾空时所受的外力矩为零,其总的动量矩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矩守恒定律,I11I22常量, 其中I肢体的转动惯量 转动角速度.跳高空中转动的动量矩是从起跳中获得的,在空中运动员可以改变自己的转动惯量或转动角速度,但总的动量矩保持不变,这在跳高中称为“旋转补偿”.,运动员为了更快地旋转脱离横杆应减少旋转半径,减少旋转半径和转动惯量,能达到加快旋转角速度更快脱离横杆的目的,背下坑与海绵的按触面更大更为安全。,腰髋部过杆之后,腿部向上提起增大了旋转半径和转动惯量,从而降低了旋转角速度,使背下坑与海绵的按触面更大更为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