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高志良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565677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戊型病毒性肝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高志良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戊型病毒性肝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高志良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戊型病毒性肝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高志良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戊型病毒性肝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高志良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戊型病毒性肝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高志良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戊型病毒性肝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高志良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戊型病毒性肝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高志良ppt培训课件(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毒性肝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 高志良,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型肝炎,其他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肝炎的种类,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乙、丙、丁型肝炎常表现为慢性经过,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病 原 学,戊型肝炎病毒(HEV),过去称为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89年东京国际肝炎会议正

2、式命名为HEV。,本病毒曾归类于萼状病毒(Calicivirus)科。,最近有人建议把它归入风疹病毒组病毒亚组或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的新成员。 最新的国际病毒分类系统将HEV的分类地位确定为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中的戊型肝炎病毒属(hepatitis E-like viruses)。,图 HEV电镜图,球状无包膜,呈晶格状排列,HEV,HEV病毒颗粒呈球状,无包膜,表面不规则,直径2734nm,在胞浆中装配,呈晶格状排列,可形成包涵体。,HEV基因组,单股正链RNA:全长7.5kb 结构区 非结构区,有3个部分重叠的ORF ORF-1编码非结构蛋白 ORF-

3、2编码核壳蛋白 ORF-3编码部分核壳蛋白,图 HEV三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流行病学,戊型肝炎,传染源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经胃肠道以外的传播途径 以输血或注射的方式传播的可能性较少 尚未有经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之间垂直传播的病例报告,易感人群 未受过HEV感染者普遍易感 青壮年及孕妇发病率较高,儿童发病率较低 流行病学特征 主要见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也有散发病例 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散发于雨季后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19881989年新疆戊肝大流行主要与水源污

4、染有关。,易感人群 高危人群:反复输血的受血者、血透患者、静脉药瘾者和性乱人群 流行特征:呈全球型分布,发病机制,戊型肝炎,HEV在体内的定位以及感染过程尚未完全弄清 HEV经口胃肠道血流(病毒血症)肝脏复制排入血液和胆汁经粪便排出 细胞免疫反应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NK细胞,病理解剖, 急性肝炎,全小叶性病变 肝细胞肿胀、水样变性及气球样变 嗜酸性变、凋亡小体形成 散在的点、灶状坏死 窦库普弗细胞增生,窦内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增多 汇管区呈轻至中度炎症反应,图1 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向肝实质溢出。无界面炎症。 图2 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均匀分布。血窦细胞反应活跃。肝细胞、库普弗细胞胆

5、色素沉积,毛细胆管淤胆。 图3 腺泡带显著炎症坏死,腺泡内炎症活跃。 图4 终末肝小静脉周围炎症坏死,网状纤维支架塌陷。,急 性 肝 炎, 慢性肝炎,炎症坏死 点、灶状坏死,融合坏死 碎屑坏死(PN):分为轻、中、重度 桥接坏死(BN):分3类 汇管区-汇管区(P-P)BN 汇管区-小叶中央区(P-C)BN 中央-中央(C-C)BN 纤维化 分为14期(S14),汇管区静脉分支,图 慢性肝炎 (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胆管,肝纤维化,图 无肝硬化时的纤维间隔,图 汇管区纤维化 (胶原纤维从汇管区向外周肝细胞扩展并包绕。),表 慢性肝炎病变的分级、分期,根据炎症活动度

6、及纤维化程度分别分为14级(Grade,G)和14期(Stage,S),慢性肝炎的程度划分,轻度慢性肝炎:G12,S02 中度慢性肝炎:G3,S13 重度慢性肝炎:G4,S24, 重型肝炎(肝衰竭),急性重型肝炎 一次性坏死,或亚大块性坏死,或桥接坏死 存活肝细胞的重度变性 亚急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呈亚大块坏死,坏死面积小于1/2。 肝小叶周边可见肝细胞再生,形成再生结节,周围被增生胶原纤维包绕。 小胆管增生和淤胆 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基础上出现亚大块或大块坏死,部分病例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图 急性重型肝炎 1.坏死带扩大,形成VP间的桥联坏死。 2.终末肝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坏

7、死后,残存网状纤维支架塌陷。汇管区有少量固有的纤维组织,1,2,图 亚急性重症肝炎 (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腺胞小区域的融合性坏死和活跃的腺胞内炎症),图 慢性重型肝炎 (坏死区有许多红细胞及炎症细胞,小胆管增生,淤胆。存活的肝细胞萎缩、嗜酸性变,形成凋亡小体),重型肝炎,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Th细胞 体液免疫 早期产生大量HBsAb ,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产生“Arthus”反应, 肝细胞凋亡 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炎性细胞 因子, 肝硬化,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伴明显炎症 纤维间隔内炎症 假小叶周围碎屑坏死 再生结节内炎症病变 静止性肝硬化 假小叶周围边界清

8、楚 间隔内炎症细胞少 结节内炎症轻,图 肝硬化(大体照片),图 肝硬化(大体照片 小视野),图 肝硬化(染色后低倍镜照片),病理生理, 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 肿胀的肝细胞压迫胆小管,胆小管内胆栓形成、炎症细胞压迫肝内小胆管等均可导致淤胆。 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都可引起黄疸。, 肝性脑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血氨及其它毒性物质的潴积 氨基酸比例失调 假性神经递质假说 -氨基丁酸(GABA) 常见诱因 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便秘和使用镇静剂等。, 出血,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 骨髓造血系统受到

9、抑制 DIC及继发性纤溶 胃黏膜广泛的糜烂和溃疡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 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衰 肾血管痉挛 肾内血液分流 诱因 有消化管出血、过量利尿、大量放腹水、严重感染、DIC、休克及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等, 肝肺综合征,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等病理和功能改变,统称为肝肺综合征。 原因:肺内毛细管扩张,影响气体交换功能。, 腹水,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钠潴留 利钠激素的减少导致钠潴留 门脉高压 低蛋白血症 肝硬化结节压迫血窦,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 继发感染,机体免疫力减退 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 血清补体、纤

10、维连接蛋白、调理素等低下 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增加 肠道微生态失调,临床表现,各型肝炎潜伏期,潜伏期, 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甲、戊型多见,总病程14个月 黄疸前期(平均57d):发热、疲乏、食欲下降、恶心、厌油、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升高 黄疸期(26周):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浓茶样尿,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 恢复期(12月):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 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 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各型特点,甲、戊型常有发热,戊型

11、易淤胆,孕妇病死 率高 乙型部分有血清病样症状,大部分完全恢复 丙型病情轻,但易转慢性 丁型表现为Co-infection 、Superinfection, 慢性肝炎,常见于乙、丙、丁型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 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 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慢性肝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慢性肝炎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 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 重型肝炎(肝衰竭),占0.2%0.5%,病死率高。 病因及诱因复杂: 重叠感染、妊娠、HBV前C区突变

12、、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等。 表现一系列肝衰竭症候群: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每天TB上升 17.1mol/L;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胆酶分离,血氨升高。,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特征:发病多有诱因。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肝衰竭可分为

13、四类:,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 SALF): 又称亚急性肝坏死。 起病较急,发病15d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 脑病型: 首先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者。 腹水型: 首先出现腹水及相关症候者。 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 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肝肾综合征。 白细胞升高,Hb下降,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 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 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 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慢性肝衰竭(ch

14、ronic liver failure, CLF): 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分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极度乏力,明显厌食、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TB171mol/L或每日上升17.1mol/L);有出血倾向,30PTA40;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中期: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出现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且20PTA30。,晚期:在肝衰竭中期表

15、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 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 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 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 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PTA20。, 淤胆型肝炎,亦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症状轻。 慢性淤胆型肝炎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 有梗阻性黄疸临床表现:巩膜、皮肤黄染,消化道症状较轻,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 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GT或GGT,ALP或AKP,TBA,CHO等升高。ALT,AST升高不明显,PT无明显延长,PTA60。 应与肝外梗阻性黄

16、疸鉴别。, 肝炎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两型 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常有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 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两型,代偿性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属Child-Pugh A级 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 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失代偿性肝硬化 中晚期肝硬化,属Child-Pugh B、C级 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胆红素35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 有腹水、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 特殊人群的肝炎,小儿病毒性肝炎 多为隐性感染 感染HBV后易成为HBsAg携带者 小儿慢性肝炎以乙型和丙型多见,病情大多较轻。,老年病毒性肝炎 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以戊型肝炎较多见。 黄疸发生率高,黄疸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 淤胆型较多见,合并症较多。 重型肝炎比例高,病死率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