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读《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456548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读《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读《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读《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读《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读《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读《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读《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走进诗歌意境 感受名师风采读古诗文课堂实录心得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则杰夫扬的鱼汤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杰米扬煮了鲜美的鱼汤款待客人福卡,他不断地夸赞自己的鱼汤,还一个劲儿催促福卡多喝点、再多喝点, “不让他休息,不让他喘气” ,可是福卡“虽然喜欢喝汤,但这样喝却跟受罪一样。他马上站起身来,抓起帽子、腰带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从此再也不来杰米扬的家了” 。这则寓言,实际上讲的是做事应把握“度”的问题,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加节制地强加于人,也会和杰米扬的鱼汤一样令人讨厌。而且,既可笑又可怕的是,杰米扬对这种脱离实际、违背规律、强加于人、一厢情愿的

2、做法,到最后也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对。由此,我联想到在语文教学中,自己一定做过像杰米扬一样的事。如: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过多的使用了课件中的音乐、图片、资料;过分关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忽视了对领会表达的教学;过多使用了提问的教学基本方法,忽视了学生主动的质疑问难。我想,这些做法正演绎着杰米扬逼迫朋友喝鱼汤的故事。那么,语文教学亦如此,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度”的掌控,过度与失度,都将偏离语文学科的本质。适逢教授教材中的几首古诗,拿捏不准应该如何设计教学,才不致于再现杰米扬的故事。学习古诗文需要理解,那么小学生学习古诗理解的方式或途径是怎样的?当前最常见的方式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根据字义

3、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等方法连句理解诗句,这种按部就班的做法给学生的印象是呆板的,不能完全把诗的意象呈现在学生的心中,更不能唤醒学生心灵深处那份特有的情愫,特有的智慧,无法使他们领悟古诗中拥有的浓浓的诗意。能否找到一条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时效的途径呢?于是,我认真阅读了手边借来的一本书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 ,受益匪浅。其中,王崧舟老师教学的枫桥夜泊与长相思 ,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领悟到王老师之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游刃有余,在于两点:第一点他对古诗教学的独特理解,古诗教学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文字的层面,就是字字落实,常态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古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但

4、王老师认为诗不能这样解,应该单单抓住有可能被学生误读或者忽视的地方,引领学生把这些字词融入到整首诗的意境中去,去唤醒学生对这字词的重新领悟。如:“霜满天”一词,在王老师的点拨下,学生理解到由于诗人心中悲伤,所以冷满天,寒气满天,在诗人眼中化为“霜满天” ;第二个层面是文学的层面,关键是要抓意象,抓住诗歌的意象,是诗中形象和情感的统一,把古诗中特有的形象放在整首诗中体会,领悟特有的韵味,明白这种形象寄托着诗人的一种情,一种特有的结合诗境的情绪;如:诗中的“渔火” ,王老师让学生形容一下看到的渔火,让学生领悟到渔火是闪闪烁烁、隐隐约约,星星点点,正寄托着诗人张继淡淡的、绵长的愁绪。第三个层面是文化

5、的层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情境中、课境中,感受到,理解到,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华诗词文化。在新课结束后,王老师由诗人的愁绪引发学生欣赏各人眼中独特的明月,李白眼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眼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眼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眼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眼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由此,王老师随即点拨:诗人把愁眠之情托付给明月,要是月亮落下去,找不到明月了呢?学生立刻领悟到这首诗传诵千古的缘由是:张继绵长的愁绪与悠悠的夜半钟声融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朗读了陆游、高启、王士祯、陈小奇等有关寒山

6、寺钟声的诗句。最后,王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第二点是王老师文化底蕴深厚,对于古诗词理解有独到之处,他对于“诗是不可解的” ,进行了突破,他考虑到了小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解读习惯和言语思维方式,并把学生的生活积累、人生积淀、文化底蕴融合在学诗当中。整首长相思 ,王老师以两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引发学生对于诗意的独特探索;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这首词深刻的意蕴,王老师引用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中的一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与这首词相互印证,帮助学生解读诗人积淀在词中的情感。拜读了若干篇课堂实录,我体会到名师对于诗词教学精心的设计,学生自由徜徉在诗意的氛围中,汲取着古诗词的营养。由此,我在课堂上有意识的使用了一些名师教学古诗词的方法,有了一些收获。本期观评课古诗两首就借鉴了名师盛新风的一些教法,三篇教后反思,篇篇围绕诗歌的教法学法展开来谈,第三篇反思感悟诗歌语言 构建诗意课堂教学语文第 8 册教材现代诗歌有感 ,经过我仔细修改,作为推荐到学校教科室的其中一篇。“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才会使我们深深地植根在教育的天地里。古人说“厚积而薄发” ,只有多阅读,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知识和智慧的润泽,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变得厚重。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细细咀嚼、悉心品味经典,开始读书求索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