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激励与企业管理

上传人:给**** 文档编号:54553708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激励与企业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激励与企业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激励与企业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激励与企业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激励与企业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激励与企业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激励与企业管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激励与企业管理 摘要:激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 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将激励 这一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的问题。本文以 Herzberg 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研究为基础,为中国 的激励体制的构建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激励、双因素理论、企业管理关键词:激励、双因素理论、企业管理 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是管理者的永恒主题,也是 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单靠机器设备增 加生产的潜力有限,而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革新精神显得 越来越重要。激励理论的发展为我

2、们进行人员激励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我们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在心理学的概念中,“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 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 一个兴奋状态中。 将“激励”这一概念应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 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调动人的“三性”的各项措施和手段。 按其实质来说就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一种有效的激励手 段必然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之,就不会达 到调动人的“三性”的目的。 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为:需要引起动机,动 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即:需要动机行为 目标。 从心

3、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激励过程就是要处理好三类变量之间 的相互关系,即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刺激变量是指对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其中包括可以变 化与控制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刺激。机体变量是指有机体对反应有 影响的特性,如被试者本身的性格动机、内驱力强度等。反应变量 是指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在行为上引起的变化。 “需要”和“动机”是 属于机体变量。行为属于反应变量,外界的目标实际上是刺激变量。 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使刺激变量引起机体变量(需要、 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当目标达到 之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如此周而往复、延续不断。 二、

4、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分析 1959 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hHe=berg)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首次提出该理论。他 认为使人感到满意的因素基本上都是工作本身的因素。包括工作上 的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认可等。这类因素如果不理想。员工未必 很不满意,但却能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这类因素若得到改善,员 工就会很满意,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因此,Herzberg 把这类因素 称为激励因素。相反,使人不满意的因素大多是环境、条件等外部 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与行政管理、工作条件与环境、薪金与福利 和安全等。这类因素若解决不好,员工得不到基本满足,就会很不 满意;但是即使处理得当

5、,也仅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并不能使 人满意,他把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赫茨伯格经过实证研究。把 影响人们工作行为的动机的各种因素分为两类:一类叫保健因素。 另一类叫激励因素。(详见下图) 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激励因素 公司的政策工作的成就感 与上级、同级、下级的关系工作本身的挑战性 薪酬及福利工作中得到的认可和赞赏 工作环境和条件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 职务地位工作的发展前途 领导得的品质个人成长晋升的机会 工作的安全性 双因素理论将员工的态度分为四种。即满意,没有满意、没有 不满意不满意,激励因素影响前一状态而保健因素则对后两种 态度起作用。也就是说,导致工作满意感与不满意感的因素是彼此

6、独立的。因此在管理中应当正确识别与区分这两种因素,为员工提 供适度的保健因素以防止出现工作不满意感同时通过激励因素来 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自 60 年代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双因素理论的研究,在验证其 效度的同时,也补充和发展了该理论。 Utley,WestbrookTurner(1997)对工程员和科技员工调查。与 Herzberg 结果不同的是,激励因素中增加了“团队工作”。“明确、持 续的目标”也成为可能的激励因素。Gordner(1977)对伦敦公共汽车 司机调查。发现工人对低级需要(保健因素)的要求是对高级需要(激 励因素)的 3 倍,工人的需要也没有随教育和文化层次的升高而增高。

7、Backer(1981)对南非工人的研究发现,非技术工人的满意主要来自 外部保健因素。而技术工人的满意则主要来自内部因素。 Gordon(1965)的研究发现,对工作内容因素满意的销售人员虽然工 作积极,但是并没有比那些对保健因素满意的员工表现出更高的工 作满意度。Maidani(1991)对 Florida 的政府机构人员和私人机构的 工程师和会计师研究员工的工作动机更强调内部(激励)因素,但保 健因素也是满意的来源。公、私部门比较,政府机构人员对外部(保 健)因素的评价显著高于私人机构。有证据表明,无论是内部因素, 还是外部因素,都受职工的社会人口学背景的影响。 Cummings(1974

8、)发现,随员工在组织中地位的升高工作价值改 变,职位越低越关注保健因素,越高越关注激励(满意)因素。一些 研究表明(如 Kjlby,1960),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员工更多的关注外 部工作报酬,如工作条件、薪金、人际关系等,而比较富有国家的 员工则更多关注内部工作报酬。如发展机会、工作的趣味性和挑战 性。Fumbham,Forde&Feerari(1999)研究人格与工作激励的关系, 发现外向型的人更关注激励因素,期望奖励,而内向型的人则回避 惩罚,神经质的人更关注保健因素。 三、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价值和启示 1双因素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 划分。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首先得

9、注意保健因素,使职工不致产 生不满情绪,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努力工作。如果只照顾到保健因素。仅仅满足职工没有不满意。这 是不能创造第一流业绩的。 2可以利用双因素理论来指导企事业奖金发放工作。在我国企 事业单位中,要使奖金成为激励因素,必须与工作绩效相联系(绩效 =能力积极性),不讲部门和个人成绩大小,采取每个职工“各拿一 份”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做法,那么奖金就会变成“保健因素”企业 花钱再多也其不到激励作用。由于绩效=能力积极性,如果两位 职工的能力相等,而绩效不等,那么其原因是积极性存在着差别。 因此我们要想办法把职工的积极性引向正确方向,不断的采取有效 的激励

10、措施。持续稳定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 绩效。 3.双因素理论跨文化研究对我们的启示。双因素理论是在美国的 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提出的,我国 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国情、民族传统不同,因而,在企业管 理中。哪些应属保健因素。哪些因素应属于激励因素是会有差异的。 就是同一因素,在不同时期。可能划归为不同的种类。一个民族的 文化传统可以从四个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避免;集体主义一 个人主义;男性度一女性度)来衡量。 中美两国在四个维度上都存在差异,这说明,中美两国不仅在社 会制度上存在着本质差异而且文化上的鸿沟也是相当大的。中日 两国社会制度存在差别,但在文化维度上有相似之处,当然日

11、本的 集体主义与中国倡导的集体主义在本质上存在差别。由于各国文化 背景的差异在采取激励措施时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企业 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要考虑到这种文化差异, 不要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而要结合本国和本企业的实际。因地制 宜,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采取有效的激励段,也就是说,要选择 好刺激变量的问题。 4双因素激励理论与人格相关的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Fumham,FordeFerrari(1999)研究人格与工作激励的关系,发现 外向型的人更关注激励因素,期望奖励,而内向型的人则回避惩罚。 神经质的人更关注保健因素。因此,我认为在企业的招聘和人员调 配与升降中运用心理测评,做好人力资源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测评就是要通过科学、客观的、标准的测量方法对人的智力、 一般能力倾向、特殊力、性格特征、气质类型、职业兴趣和发展潜 力等方面的素质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企业人才的选拔、录用、培养 和配置以及个人的职业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通过心理测评。 我们对企业人才个体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也就是说深刻认识机 体变量的过程,这样,便于我们确定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从而更 好的对员工进行激励,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 企业的竞争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