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研究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4553183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3.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研究(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研大纲,三、反应时法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含义 2反应时的种类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2机体因素 (三)反应时技术 1.减法反应时技术 2.加法反应时技术 3.开窗技术 4.内隐联想测验,第四章 反应时间,本章主要内容: 一、反应时间的性质 二、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 三、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 四、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一、 反应时间的性质,(一)反应时间的概念 (二)反应时间研究的简史 (三)简单反应时间和选择反应时间 (四)反应时间实验的要求 (五)反应时间的因变量,(一) 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反应时间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

2、,(二)反应时间研究的简史,反应时间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反应并不能在给予刺激的同时就发生。 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 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 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 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 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 1.眼耳法: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天文学家记录天体事件时间和位置的计时方法。即

3、观测者先用眼看钟表指针所指的秒数,然后在观察的同时耳听钟摆之声而计秒,来确定星体通过望远镜中法线的时间。 2.人差方程:B(贝塞尔的反应时)-A(阿格兰德的反应时)=1.223s。说明了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之间有明显差异。,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心理学兴起。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把这些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而任何过程都需要时间,因而可利用反应时间这一客观指标,来对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 例如,运用反应时间相减法,安排两种作业A和B,其中A包含B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他方面相同,那么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那个特定的

4、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1969年,Sternberg在相减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相加因素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由于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和相加因素法都不是直接测得某一特定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而是要通过间接的比较才能得到,并且相应的加工阶段也要通过严密的推理才能被发现。因此,Hamilton等(1977)、Hockey等(1981)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开窗”实验。 Meyer等(1988)速度-准确率分解技术(speed-accuracy decomposition, SAD),(三)简单反应时间和选择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间是给予

5、被试者以单一的刺激,要求他作同样的反应。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已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选择反应时间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简单反应时间实验,在一弱光照明的室内,被试端坐在桌前,面对一个屏幕,注视屏幕上的一个孔(通过这个孔可以呈现灯光)。事先呈现灯光给被试看看,让他熟悉这个刺激。桌上放一电键,指示被试当他听到预备信号时即将手指放在电键上,当灯光一呈现就立即按下电键。屏幕后是主试操纵仪器的地方,使用计时器来测量刺激到反应的时间。,选择反应时间实验,安排红和绿两种不同的色光刺激,有两个反应键放在被试面前,规定其用左右手指各放在一个键上

6、,并用右手反应红光,用左手反应绿光,这是选择反应测量的典型示例。显然,在这一选择时间里包括了被试的辨别和选择活动所花费的时间,他必须在作出反应之前对不同刺激有所辨别,并作出不同反应的选择。,(四)反应时间实验的要求,进行反应时间实验,除了和其他心理实验一样,都要很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像刺激的强度和刺激持续的时间等等。除此之外,进行反应时间实验研究,要讲求策略思想,应严格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要求,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1.对被试反应的要求,首先从被试反应要求上看,应避免出现过早反应或其他错误的反应。 防止出现“假反应”的有效措施是在实验中插入侦察试验(detection test),即给预备信号之后

7、并不呈现刺激。,2.选择反应数目,选择反应的数目需要与辨别的刺激数目相等,即有几种反应就要有几种刺激。,(五)反应时间的因变量,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或依变项)(dependent variable),即速度(speed)和准确性(accuracy)。 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的相互关系。 人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一个人很快去完成某件事时,他会比慢慢地做某件事犯更多的错误。反之,如果某人很正确地做某件事时,速度上就会变慢。心理学家称这种关系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帕彻拉(Pachella,1974)的实验结果表明,为了使错误率降低到2,反应时将增加100毫

8、秒。 这说明根据速度-准确性权衡,为了减少错误率,反应时间就会延长。,二、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一)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二)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三)反应时间的“开窗”实验 (四)速度-准确率权衡范式 (五)反应时间的速度-准确率分解技术,(一)反应时间的相减法,1、Donders的3种不同的RT; 2、减法法实验 3、减法法评价,1、Donders的3种不同的RT,A-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 B-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辨别刺激的时间+选择反应的时间; C-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间和辨别反应时间;,减数法的原理 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实验逻辑:

9、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三类反应,A反应 又称简单反应时,是 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 本因素,基线时间,B反应 又称选择反应, 包括基线操作、 刺激辨认、反应 选择,三类反应,C反应 又称辨别反应, 包括基线操作、 刺激辨认,三类反应,A、B、C反应时的关系,减数法原理,反应时间的相减法最初是被用来测定某一 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 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 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反应时间相减 法的。,减数法的原理,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安排

10、两种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形同,然后从这两个反应时值间差判定此加工阶段。,2、减法法实验,(1)Posner等的短时记忆编码实验 (2)句子-图画匹配 (3)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实验,(1)Posner等的短时记忆编码实验,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Posner 等(1990)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者看,或者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要被试者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读音和书写方法一样,A A,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A a,同时呈现,继时呈现,A A,A,a,证明短时记忆

11、视觉编码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结果,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小于Aa对; 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的差也逐渐缩小,当时间间隔达到2秒,这个差别就很小。,(2)句子-图画匹配实验(Clark Chase,1972),方法:给被试看一个句子,紧接着再看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 ”,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此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条件: 变量1介词(之上、之下)变量2主语(星形、十字)变量3陈述方式(肯定、否定) 实验假设: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前

12、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任务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实验假设,第一个阶段是将句子转换为其深层结构,而且对“之下”的加工要长于对“之上”的加工(参数a),对否定句的加工要长于对肯定句的加工(参数b); 第二个阶段是将图画转换为命题,并常有前面句子中所应用的介词(“之上”或“之下”); 第三个阶段是将句子和图画两者的命题表征进行比较,如果两个表征的第一个名词相同,则比较所需的时间比不同时为少(参数c),如果两个命题都不含有否定,则比较所需的时间比任一命题含有否定时为少(参数d); 最后的阶段为作出反应,其所需的时间被认为是恒定的(参数t)。,(3)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实验(Cooper&Shepa

13、rd,1973) 扩展阅读:北京大学 认知心理学p213-225库柏等取非对称性的字母或数字(J、G、2、5、7 等)为实验材料,根据“正”、“反”以及不同的倾斜度,构成12 种情况,实验根据:有没有提示?单项提示还是双项提示?先后提示还是同时提示?由这三个变量而分成五种实验条件:,实验结果:,3、减法法评价,减数法的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数法反应时间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减数

14、法也有其弱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这一般是很难的。这些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数法的广泛使用。,(二)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1、什么是相加因素法? 2、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 3、相加因素法评价,1、什么是相加因素法?,在20世纪,Sternberg(1969)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间,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additive factors method)。这种实验并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

15、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因此,重要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辨别认知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加因素法假定,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

16、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这样称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 加因素法的基本手段是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加因素法:序列加工而不是并行加工。有个苹果:并行加工是对于颜色、形状、深度、味觉都一起加工,比如颜色用了10毫秒,形状用了8毫秒那么将一个苹果加工完总共用了多少时间呢?序列加工则是先加工颜色10毫秒,继而加工形状10毫秒那么将一个苹果加工完总共用了多少时间呢?,2、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Sternberg运用反应时相加因素法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 方法: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此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者能否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间)。,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先前曾将最后的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