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548848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 Dengue Fever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中山大学 李 刚,一、登革热 dengue fever,(一)简况,登革病毒引起 伊蚊传播 发热性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突起发热、多部位疼 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 白细胞减少,(二)病原学,结构: 单股正链RNA 核衣壳包膜 培养:多种细胞系中生长良好 抵抗力:不耐热及消毒剂 抗体:3种,(三)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 东南亚、海南省白蚊伊蚊 太平洋岛屿、广东 易感性: 新流行区:均易感 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 免疫力: 同型:长期异型:1年,伊蚊,流行特征:地

2、理分布 北纬25度到南纬25度的热带和亚热带 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 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香港、澳门季节 夏秋、雨季,311月流行方式 由市镇向农村蔓延,突发性,发病率高,(四)发病机制,病毒在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形成两次病毒血症。病毒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各种病变。 病理:多个脏器的退行性变和出血。,(五)临床表现,潜伏期:48天。典型:1.发热急起(80%),不规则热和双峰热,热程27天,伴“三痛”(头、眼、骨关节及肌肉),“三红”(颜面、颈、胸背),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淋巴结肿大,2.皮疹第3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多从躯干开始,不脱屑,持续34天3.

3、出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或不同部位出血4.肝肿大,皮疹,轻型:短期发热,疼痛轻,皮疹少,淋巴结肿大,病程短,常被忽视。重型:早期类似典型登革热,35天后突然加重,出现:脑膜脑炎,严重出血。,(六)并发症,急性血管内溶血 心肌炎 精神神经异常 肾损害 眼部病变,(七)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流行季节 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A.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B.血清学 补体结合试验 1/32凝集抑制试验 1/1280特异IgM抗体检测C.分子生物学检测 RT-PCRD.病毒分离 E.型别鉴定 RT-PCR病毒分离中和试验,(八)鉴别诊断,流感 麻疹 猩

4、红热 流行性出血热 药物疹(九)预后良好,(十)治 疗,1.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 2.对症治疗高热:物理降温,慎用退热药 脱水:及时补液,但不滥用严重毒血症:肾上腺皮质激素出血:止血药,输新鲜血脑型:脱水,激素 3.抗病毒 利巴韦林,(十一)预 防,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预防接种:疫苗在研究阶段,二、登革出血热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一)概 述,登革热的严重类型,多见于儿童。 临床特征:发热、出血、休克、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二)病原学:2型常见,(三)流行病学 多发生于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 多发于儿童,我国以青壮年为主,(四)发病机制,三种假说:二次感染病毒变异抗体增强作用,(五)临床表现,1.前驱期25日 2.中毒症状重 3.出血表现 皮肤黏膜出血,多器官出血,束臂试验阳性 4.部分病例出现休克 5.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比容 升高6.血液浓缩,(六)诊 断,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多器官较大量出血 登革出血热 肝肿大血小板100109/L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出血热诊断标准休克,(七)鉴别诊断,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八)治 疗,对症支持治疗抗休克皮质激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