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史第一册《楚辞》资料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546049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0.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史第一册《楚辞》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史第一册《楚辞》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史第一册《楚辞》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史第一册《楚辞》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史第一册《楚辞》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史第一册《楚辞》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史第一册《楚辞》资料(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史I,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何志军 主讲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学目标: 了解楚辞的形成、基本特点以及代表作家、代表人物。 教学重点: 离骚、登徒子好色赋。注意二者在写作上的不同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屈原的“忠贞” 如何把握离骚回环反复的内在情感节奏,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经历 第三节 屈原代表作:离骚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 宋玉,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和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初源,合称为“风骚”。 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楚辞补注.(宋)洪

2、兴祖.中华书局1983 屈原集校注.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中华书局1999 楚辞集注. (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楚辞集解. (明)汪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离骚草木疏(四卷).(宋)吴仁杰 .四库本 楚辞植物图鉴.潘富俊、吕胜由.上海书店2003 楚辞源流选集(5册).周殿富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一、楚辞的含义 1、楚辞的定义:(p111段3) “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载史记酷吏列传。此时“楚辞”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3、”“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间祭歌。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史记酷吏列传: 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汉书朱买臣传: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2、“楚辞”的多重含义: (1)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如九歌(民间集体性创作); (2)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这种新文体所写的一些作品,如离骚、九辩)(作家个性创

4、作); (3)由这些作品选辑而成的一部文集:楚辞。(专书),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曾注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谈及屈原作品如下: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和怀沙。 西汉末年,刘向把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等所作楚辞体以及自己的九叹,辑成一书,取名楚辞。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并收入自己所作九思。 这是今本楚辞的基本篇目。,楚辞目录: 离骚经第一、九歌第二、天问第三、九章第四、远游第五、卜居第六、渔夫第七、九辩第八(宋玉)、招魂第九、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惜誓第十一(贾谊)、招隐士第十二(淮南小山)、七谏第十三(东方朔)、哀时命第十四(严忌)、九怀第十五(王褒)、九叹第十六(刘向)

5、、九思第十七(王逸),二、楚国简史与楚文化,1、楚国简史:(参考史记楚世家) 楚族起源异说纷纭,至少有华夏说、苗蛮说、东夷说、西人说、融合说几大类。 商汤、武丁、周昭王都曾征讨楚国。 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如其阻,裒荆之旅。唯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史记周本纪:“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索隐注:“昭王南伐楚,涉汉中流而没。”,诗经采芑歌颂宣王南征:“蠢尔荆蛮,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时,楚君熊绎接受周的子爵封号(受子男之田),姓芈,氏熊。定居丹阳(湖北秭归)是为楚国建国之祖。 公元前9世纪,周夷

6、王时,楚君熊渠封子为王:“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勾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与周室相对抗。 公元前8世纪,周平王时,楚君熊通要求封王不得,自封为楚武王:“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楚文王(熊赀)元年,公元前689年,建都于郢(湖北江陵)。 楚成王(熊頵,一作恽)十六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中原八国之师伐楚(屈完“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召陵之盟);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攻宋救郑,与宋襄公泓水之战(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淮南子:“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

7、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三十九年,公元前633年,与晋文公城濮之战,楚大败。,楚庄王熊吕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北伐陆浑之戎,问鼎于洛邑(王孙满)。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救郑,大败晋军于河上。 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晋败楚师于鄢陵。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曾攻入郢都。 战国时代楚国一直高居七雄前列,直到战国末期楚怀王、楚顷襄王时,才由盛而衰(屈原生活时代)。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破郢都,五十五年(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2、楚地民俗文化,(1)人、神之辨:楚地巫术文化与中原礼乐文化的区分。 汉书地理志:“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8、王逸楚辞章句:“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2)南、北之辨: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 (3)离、合之辨:周景王之庶长子王子朝带各氏及周典籍入楚;孔子问礼于老子。,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经历,一、生平:(参考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名平,字原。又,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地,乃以“屈”为氏。 (赵逵夫先生屈原和他的时代则上溯至楚武王熊渠之子熊伯庸) 屈原生卒年说法纷纭(生年,教材采用浦江清先生说: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

9、39年正月十四日;卒年,采用郭沫若说:顷襄王二十一年,终年62岁),汉代最早提到屈原的,是西汉初年的贾谊吊屈原赋。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最早提及屈原作品的,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后有司马迁、刘向、班固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序:“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屈原大事记,据赵逵夫先生说 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十年。升任楚怀王左徒。秋,屈原首次出使齐国。 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张仪自秦赴楚,劝怀

10、王亲秦绝齐,以割商於之地六百里的空言为饵,怀王信之。屈原力谏不可轻信,怀王不听,命其不得参与朝政。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楚怀王受骗入秦,被扣留,在位三十年。楚立太子横,是为顷襄王。屈原劝王毋行:“秦,虎狼之国,不可信。”怀王不听。,公元前296年,楚顷襄王三年。 怀王死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屈原于本年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屈原两次离开郢都,一次是在汉北,楚怀王疏远之时;另一次是在江南,楚顷襄王放逐之地。,第三节 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不计“曰黄昏以为

11、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二句(据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考订为衍文),共373句2477字。 离骚纂义.游国恩主编;金开诚补辑;董洪利、高路明参校.中华书局1980 离骚笺疏.詹安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一、解题:,“离骚”二字解释多种。常见的几种解释: 司马迁“离忧”(罹)、班固“遭忧”、王逸“别愁”;游国恩“牢骚”、钱钟书“排解忧愁”、李嘉言“骚为地名”,徐仁甫古诗别解自叙说:“离骚,旧解遭忧,为动宾关系;解别愁,为偏正结构。屈原曰: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离、疏分言,疏、骚双声,是离骚即离疏”,“为平列结构”。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认为是楚方言的联绵字,“离骚、骚离皆楚之方言矣。声转则为愺恅

12、,广韵云心乱。”,二、写作时间:,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即楚怀王时期。 壮年说:司马迁史记、刘向新序节士、班固离骚赞序、王逸楚辞章句均持此说。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又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似是作于襄王时。 晚年说: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屈原作品介绍:“离骚作于顷襄王朝再放江南之时,屈原至少已过六十。”,三、篇章结构:,离骚是屈原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全诗突出刻画了诗人志行高洁、不改初衷的人格形象,表达了对佞臣当道、国政日蹙的深广忧愤,抒发了对故土深沉缠绵、欲舍不能的刻骨眷恋。除常见的以内容划分的两部分说之外,还可以诗人情绪变化为内在脉络,可大致分为三部分。应当明白,每一部分之中,

13、情感的高低起伏依然是如意识之海,生生不息。(p33) 1、两部分说: (1)开篇岂余心之可惩,对已往历史的回溯; (2)女媭之婵媛兮篇末,对未来道路的探索。,2、三部分说: 第一部分:自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写诗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遭受重挫,情感郁愤。开篇简述生平,上溯楚之先祖,接续宗族千年血脉。进而详写志洁行廉,德才双美,特立独行,一心为公,亦因此导致与佞臣小人的冲突,遭谗被放。诗人高自标持,绝不妥协:“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民生四句,总承篇首至此之意而结之,以起下文,实一篇之

14、枢纽也。”,第二部分:自“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诗人由现实回忆进入超现实想象世界的求索。诗人在现实政治中既已遭挫,又加之以女媭的深切责问,自现实角度实在无以应答,于是南征沅湘,陈辞重华,贬恶扬善,折中于前贤往圣,高扬理想的历史人格典范,寻求自我价值的肯定,“哀朕时之不当”,情难自已,涕泗横流,衣襟尽湿。又自沅湘苍梧出发,急至昆仑悬圃,求见天帝,守门人冷眼闭门,无由得见,不意天上人间一般溷浊!因思求美人以曲传情于天帝,上天下地,托媒求女于宓妃、佚女、二姚,虽缘由各异,而三求三败,此路不通,“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彷徨恍惚,不知此身何处可安,已暗

15、埋下文去留占卜之因。,第三部分:自“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写诗人问卜灵氛、降神巫咸,终于远逝。问卜灵氛,得吉占,告诉诗人“两美其必合”,九州博大,不必困守楚国。去国远逝之事重大,诗人再决于巫咸,巫咸的意见跟灵氛不同,他列举君臣遇合而无须他人撮合之例,指出“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应趁着年华未老、国势未衰之时,建功立业。灵氛劝去楚求合,巫咸劝留楚求和,正是诗人内心天人交战的形象外化,最终诗人选择听从灵氛的吉占,准备远行。驾飞龙、扬云旗、鸣玉鸾、麾蛟龙,欲高蹈远逝,飞天逍遥,而忽然自眼角瞥见下方故土,一瞬间,刻骨铭心、血肉相连的故土情深蓦然爆

16、发,马儿蜷缩不进,车夫亦为之伤悲!繁音促节,九曲回肠,至此嘎然而止,诗人情感之余韵犹荡漾无已,充塞天地之间。,朱冀离骚辩云:“蜷局回顾,正为怀字写照。不行,亦只是说马,所以妙绝。便把己之系心宗国,不忘故君,一一俱在言外吞吐。曲终余韵,真觉意味无穷。” 篇终乱辞重申诗人的志向,知音难求,报国无门,离国不忍,当自我放逐,效法彭咸,终老故土。贺宽饮骚云:“彼彭咸已往,前依其遗则,今则从而居,所谓九死不悔也。故都固不可怀矣,而沅湘犹楚水;当朝秦暮楚之日,何王庭不可曳长裾?惟屈子一人以一死报宗国、酬先人。太史公所云可与日月争光,信哉,信哉!”,离骚以不同于诗经的面貌诞生于楚地,既展现了楚地神巫文化与中原礼乐文化的不同,也体现了作家的鲜明个性和写作匠心。贯穿全篇的香草美人比兴手法、熔铸上古神话和历史人物于一炉的瑰丽想象,运用楚地方言句式的纯熟自如,抒发情感或如火山喷发,或如曲水呜咽,如在目前,无不深深打上了屈原天才的个人印记。气往轹古,辞来切今,天地万物,纷呈诗材,堪称诗歌创作的高妙化境,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赞云:“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采云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质,艳溢缁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