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课件5-聚合方法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542371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6.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课件5-聚合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课件5-聚合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课件5-聚合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课件5-聚合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课件5-聚合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课件5-聚合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课件5-聚合方法(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 (聚合方法),4.1 引言 4.2 本体聚合4.3 溶液聚合 4.4 悬浮聚合4.5 乳液聚合 4.6 各种聚合方法的比较, 按单体在介质中的分散状态分类, 本体聚合(bulk polymerization), 溶液聚合(solution polymerization), 悬浮聚合(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乳液聚合(emulsion polymerization),4.1 引 言,4.2 本体聚合(Bulk Polymerization), 无介质,只有单体本身,在引发剂或光、热、辐射能等作用下聚合。 有时可能加入少量颜料、增塑剂、润

2、滑剂、分子量调节剂等助剂。 按聚合物能否溶解于单体来分: 均相聚合,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等的聚合物能溶于各自单体中。 非均相聚合,氯乙烯、丙烯腈、乙烯、偏二氯乙烯等的聚合物不溶于各自单体中。,基本组分单体: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单体 引发剂:一般为油溶性 助剂:增塑剂、润滑剂、抗氧剂、色料等聚合场所:本体内, 本体聚合的优点,产品杂质少、纯度高、透明性好,尤其适于制板材、型材等透明制品。 自由基,离子聚合都可选用本体聚合。早期丁钠橡胶的合成属阴离子本体聚合。在络合引发剂作用下,丙烯可进行液相本体聚合。 气态、液态及固态单体均可进行本体聚合,其中液态单体的本体聚合最为重要。 本体聚合

3、适于实验室研究。例如单体聚合能力的鉴定,聚合物的试制、动力学研究及共聚竞聚率的测定等。 聚合设备相对简单,可连续生产,4.2 本体聚合,关键问题是反应热的排除。烯类单体聚合热约为5595 kJmol。聚合初期,转化率不高,体系粘度不太大,散热尚不困难。但当转化率提高,体系粘度增大后,散热困难,加上自加速效应,放热速率提高。如散热不良,轻则造成局部过热,使分子量分布变宽;严重的则温度失控,引起爆聚。 由于此缺点,本法的工业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如悬浮及乳液聚合应用广泛。, 本体聚合的缺点,4.2 本体聚合,关键问题是反应热的排除。(1)聚合热不易扩散,轻则造成局部过热(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变宽),重

4、则聚合温度失调,引起爆聚。 (2)产生凝胶效应(Gel Effect),出现自动加速现象,更易使聚合反应失控。 由于此缺点,本法的工业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如悬浮及乳液聚合应用广泛。, 本体聚合的缺点,4.2 本体聚合, 本体聚合的改进,采用两段聚合:第一阶段(预聚)较低转化率(1040不等),可在较大的釜中进行。第二阶段,以较慢速率进行,或进行薄层(如板状)聚合。近二十年来,氯乙烯的本体聚合越来越受到重视,技术上已有突破,已实现工业化生产。本体法聚氯乙烯树脂产品纯净(与悬浮法和乳液法相比,不含有分散剂,乳化剂的残余),因此具有很好的抗水性、耐热性及透明性,该法又具有无废水,不需干燥,操作费用

5、较低等特点。,4.2 本体聚合,本体聚合如传热问题得以解决,凝胶效应还能被用来制备超高分子量聚合物(UHMW Polymer)。,强化传热的反应器设计: 多釜串联或釜塔串联 螺杆导流筒反应器 釜顶回流冷凝 釜外循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板材) (均相体系),使用AIBN为引发剂。第一阶段在9095预聚合至转化率10左右,得粘稠浆液,然后浇模分段升温聚合,一般从4045起,慢慢升温,后期温度达90左右(需历时数天),最后脱模成有机玻璃板材。,聚苯乙烯(均相体系),使用BPO或AIBN为引发剂(也可热聚合)。第一阶段于在8085预聚合至转化率3035,然后流入聚合塔。温度从100递增到22

6、0聚合,最后熔体挤塑造粒。, 本体聚合的实例,聚氯乙烯(沉淀聚合),第一阶段在立式聚合釜中预聚到转化率711,形成种子粒子(颗粒骨架)。第二阶段在卧式釜中继续沉淀聚合达7080转化率后,停止聚合。脱除未反应单体,最后以粉状出料。,高压聚乙烯(气相本体,非均相体系),用管式或釜式反应器连续聚合。压力150250 MPa,温度170200,以微量氧为引发剂。单体转化率约为1530,最后熔体挤塑造粒。, 本体聚合的实例,低压聚乙烯(气相本体,非均相体系),流动床反应器中聚合。压力2MPa左右,温度85110,以二茂铬或三苯基硅烷酸酯等为引发剂(以脱水硅胶为载体)。单体转化率约2,得粉状树脂,经造粒或

7、直接包装产品。,聚丙烯(液相本体、凝浆法),以TiCl3-AlCl3为引发剂,AlEt2Cl为助引发剂,温度:1580,压力:1.73.8MPa(聚合温度下丙烯的饱和蒸气压),以氢为分子量调节剂。聚合液在反应器中平均停留14小时,聚合物凝浆含固量约3060。分离掉单体后,用异丙醇庚烷萃取后再经干燥混炼,挤出造粒得粒状树脂,立构规整度大于95 。,二、本体聚合的应用,铸塑本体聚合, 随板材厚度的增加,引发剂用量要减少,保温温度要降低,保温时间要延长,最后还要高温聚合,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冷却速度。(原因:本体聚合过程中聚合速率是变化的)。,4.2 本体聚合,4.3 溶液聚合,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

8、中进行的聚合方法。 均相溶液聚合-聚合物能溶于溶剂中时,如,丙烯睛在DMF中的聚合; 非均相溶液聚合-聚合物不溶于溶剂而析出时,如,丙烯腈的水溶液聚合。, 溶液聚合与本体聚合法相比,粘度较低-混合和传热较容易,温度易控制,较少自加速效应,可避免局部过热。 在实验室,常用此法进行聚合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使用溶剂-单体浓度低,聚合速率相对较慢,还可能发生向溶剂的链转移, 产物的分子量一般也较低; 要获固体产物时,需除去溶剂,回收费用较高; 除尽聚合物中残余溶剂较困难; 除尽溶剂后,固体聚合物从釜中出料也较困难。,4.3 溶液聚合,工业聚合反应,不可能只进行到很低的转化率,也很少在稀溶液体系中进行。,

9、这是因为? 聚合速率慢,设备利用率 低易发生向溶剂的链转移,聚合物分子量偏低 溶剂回收麻烦,能耗大,工业上,溶液聚合多用于聚合物溶液直接使用的场合,如:合成纤维纺丝液、涂料、胶粘剂、浸渍剂等。, 溶剂的选择极为重要,溶剂的链转移常数CS,CS 值较大时,链自由基较易发生向溶剂的转移而导致产物平均分子量的下降 溶剂对聚合物的溶解性能 良溶剂构成均相体系 非溶剂(沉淀剂)构成非均相体系,自加速现象显著,4.3 溶液聚合,自由基溶液聚合, 离子及配位聚合的溶剂选择,首先应考虑其溶剂化能力,溶剂的性质对活性种离子对的形态和活性的影响,这对聚合速率、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聚合物的微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10、其次,再考虑溶剂的链转移能力等。 离子型溶液聚合工艺可分为: 溶液法(均相体系)-中压聚乙烯、聚丁二烯橡胶、聚异戊二烯橡胶、乙丙橡胶等常用溶液法 溶剂淤浆法(聚合物不溶于溶剂而成淤浆)-低压聚乙烯、聚丙烯、丁基橡胶等常用淤浆法。,4.3 溶液聚合,高纯度、非质子性、适当极性溶剂:氯代烃类,聚合实例: 丙烯腈:均相聚合、沉淀聚合 醋酸乙烯酯:醇解聚乙烯醇 丙烯酸酯类 超临界CO2中的溶液聚合,I、气,II、液,III、固,4.4 悬浮聚合,悬浮聚合:将不溶于水的单体以小液滴状悬浮在水中进行聚合,这是自由基聚合一种特有的聚合方法。 单体液滴在聚合过程中逐渐转化为聚合物固体粒子。 单体与聚合物共存时

11、,聚合物一一单体粒子有粘性,为了防止粒子相互粘结,体系中常加有分散剂,使粒子表面形成保护膜。,分散剂, 悬浮聚合的机理,与本体聚合相似,一个小液滴相当于本体聚合的一个单元。 按聚合物在单体中的溶解情况, 均相聚合(如St、MMA等),常得透明珠体, 非均相聚合(如氯乙烯聚合)。得不透明的粉未。,4.4 悬浮聚合,悬浮聚合产物的粒径在0.015 mm范围 粒径在 1 mm 左右的也称珠状聚合, 在 0.01 mm 以下的又称分散聚合。 粒径大小与搅拌强度、分散剂的性质与用量等有关。 聚合结束后,回收未反应的单体,聚合物经洗涤、分离、干燥后,即得珠状或粉未状产品。,4.4 悬浮聚合, 悬浮聚合的优

12、点与缺点,优点: 粘度较低 简单安全 聚合热易除去 分子量及其分布较稳定 产物分子量一般比溶液法高 后处理工序比溶液法及乳液法简单 缺点:是产品中附有少量分散剂残留物,4.4 悬浮聚合,生产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有关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及聚乙酸乙烯酯树酯等。 若分散剂用量较多,可获得静置后颗粒不沉降的聚合物分散液(如聚乙酸乙烯酯分散液),可直接用作粘合剂。 近来,出现了所谓的“反相悬浮聚合”。把单体溶于水溶液中被搅拌成小液珠,用不溶解单体的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该种体系也常称为“有机相中的悬浮聚合”。, 悬浮聚合的主要应用,4.4 悬浮聚合, 悬浮聚合的成粒机理及影

13、响因素,VCl、St、MMA等许多烯类单体在水中溶解很小,可看作不溶于水。搅拌时,剪切力使单体液层分散成液滴。 搅拌强度越大,生成的粒子越小。界面张力使单体液滴成珠状,并使相互接触的小液滴凝聚成大液滴。 在一定的搅拌强度和分散剂浓度下,大小不等的液滴通过一系列的分散和结合过程,构成一定的动平衡,最后得到大小较均匀的粒子。 由于反应器中各部分的剪切力不同,所以粒子大小仍有一定的分布。,4.4 悬浮聚合, 分散剂很重要,若停止搅拌,液滴将聚集变大,最后仍与水分层因此单靠搅拌形成的液一一液分散是不稳定的。 加之聚合到一定程度后,单体液滴中溶有或溶胀有一定量聚合物,就变得发粘起来。此时,两液滴碰撞时,

14、往往会粘结在一起,搅拌反而促进粘结,最后会成一整块。 为此,必须加入适量的分散剂,以便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以防粘结。 水溶性有机高分子物质 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4.4 悬浮聚合, 水溶性有机高分子物质,作用机理是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保护膜 起保护胶体的作用 增大体系黏度,减少了两个液珠的碰撞机会。 使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降低,使液滴变小 例如部分水解的聚乙烯醇、明胶、羧甲基纤维素、蛋白质、淀粉、马来酸酐一苯乙烯共聚物、聚丙烯酸盐类等,4.4 悬浮聚合, 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呈粉末状吸附在液滴表面 起机械隔离的作用 例如MgCO3、CaCO3、BaCO3、CaSO4、磷酸钙、滑石粉、硅藻土、硅

15、酸盐、高岭土及白垩,4.4 悬浮聚合, 影响树脂颗粒大小和形态因素,4.4 悬浮聚合, PVC:悬浮聚合占80%左右。, 主要组成:水与单体重量比为 21.1 : 1;, 引发剂:AIBN或过氧化十二酰(低活性)、或过氧化碳酸酯(高活性)、或高活性和低活性引发剂复合体系;, 分散剂:明胶(界面张力较大,紧密型产品) ;PVA或羟甲基纤维素,少量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50mN.m-1疏松型产品);, 反应条件:温度50C60C ;压力78.5公斤/厘米2, PVC分子量与引发剂浓度无关,而决定于聚合反应温度。PVC的数均分子量一般为3 8万。,(3)悬浮聚合实例 氯乙烯的悬浮聚合, 苯乙烯悬浮聚合

16、,苯乙烯可在 8590以 BPO为引发剂,以 PVA为分散剂进行悬浮聚合。一般反应8h后,升温到100进行后期熟化 34h,使单体充分聚合(与氯乙烯悬浮聚合有明显差别)。 停止反应,再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 PS珠状产品。 也可使苯乙烯在150下用本法进行热聚合(不加引发剂)。高温聚合多采用无机分散剂,(3)悬浮聚合实例,(4)微悬浮聚合,采用特殊的复合乳化体系由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难溶助剂(长链(C16)脂肪醇或烷烃)组成,可使单体水体系表面张力降得极低,稍加搅拌就可以将单体分散成亚微米级的微液滴,其粒径与乳液聚合的液滴相当。复合物对微液滴和聚合物微粒有强的保护能力,防止聚并。,优点:(1)最终粒子数、粒径及粒径分布与起始微液滴相当(2)产物粒径(0.2 2.0m)介于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之间(3)与乳液聚合产物相比,在高固含量下有较低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