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本科讲课新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534005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260 大小:5.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本科讲课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0页
针灸学本科讲课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0页
针灸学本科讲课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0页
针灸学本科讲课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0页
针灸学本科讲课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本科讲课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本科讲课新课件(2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学,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 寿依群,绪论 - 针灸学的概念,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针灸学的内容与特点,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与临床治疗等。针灸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针Acupuncture,灸Moxibustion,各种灸法,针灸的起源与变迁,新石器时代:“砭石”-针法的萌芽阶段。 针具的变迁: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 灸法的变化:八木之灸-艾叶-直接灸-间接灸-雷火针-艾

2、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等。 针和灸互相补充。“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砭针,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上古至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为迄今有关经络与灸法的最早著作。该书有经无穴、有灸无针,对研究经络学说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战国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分为灵枢(针经)与素问。该书记述了针灸的理论和治疗经验,详细记载了经脉、腧穴、刺灸方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证,还记载了九种针具的形状和用途。被公认为是内容全面、详细、丰富的中医经典著作。,九针,为九种针具的总称。出黄帝内经。即鑱chan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针灸理论

3、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403-公元前222年:难经81条问答称为“八十一难”,论述了经络、腧穴、刺法、生理、病理、解剖等。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明确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对全身腧穴分布进行梳理,将头面、躯干腧穴分区划线排列,四肢分经排列,确定了349个穴名,并对针灸手法、宜忌以及常见病的治疗予以介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唐代:设立“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列为一门专门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针工等编制,担任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 宋金元时期,1026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北宋王惟一所著,考订了354个穴位。次年,创铸了两

4、具铜质人体经穴模型。作为教学与观赏使用。,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重视灸术和压痛点取穴。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提出“八脉交会穴”。 元代公元1341年: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三卷。首次将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穴,发展了经络腧穴的理论。,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1601年,杨继洲针灸大成收集了明代以前有关针灸医学的文献资料,并有大量个人经验,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针灸专著,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

5、灸集成 为代表作。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传播者。,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各省中医学院与针灸系:大量的针灸教材、针灸杂志,大批的针灸博士、硕士、学士及专科针灸人才的培养。 50年代:针刺麻醉的兴起,新病种如针刺戒烟、戒酒、戒毒、美容、减肥美体等的开拓。 新疗法的发明与推广:三棱针、皮内针、皮肤针、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背针、腹针、刺络、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1979年6月,全国第一届针灸、针麻学术研讨会召开。 1987年1

6、1月,第一届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成立,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民间学术团体,并由我国卫生部门和针灸学术团体的领导人担任主席和秘书长。 每年,中国针灸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及各省分会均召开各种学术交流会。,针灸医学向世界传播,公元六世纪,针灸被传到东方和西方国家; 公元541年,针灸医学被传入朝鲜和日本; 公元17世纪,针灸传入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等); 1971向全世界公布针麻成功。73年尼克松访华掀起“针灸热”。针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业人员达到20余万。 针灸医生培训:巳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针灸医生,并有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针灸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针灸热在全世界

7、兴起,从发展中国家传播到欧美发达国家。美国现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美国保险公司从1998年起,把针灸治疗纳入医疗保险支付的范围。德国保险公司用于针灸治疗的支出每年约为1.5亿到3亿欧元。,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一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即路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即网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比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经脉(径),络脉(网),主干,分支,纵行,横行,深藏而不见,浅浮而常见,数量有定

8、数,不可数,数量,分布,走向,经络的基本概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针刺等感传现象的观察:针感的循经传导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体表相应部位的压痛、结节与皮疹、色泽的改变。腧穴功效的总结:腧穴的远治作用与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上。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形成途径的多方面,各种认识的相互启发、相互佐证与补充。,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十二经别 经络 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一、十二经脉,定义:即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9、故又称之为“正经”。,(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先手足再阴阳后脏腑,循行于肢体内侧面-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面-阳经,手三阴配胸部脏器(肺、心包、心),足三阴配腹部脏器(脾、肝、肾),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足三阳与腑相配:根据其相表里的关系,太阴-阳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厥阴-少阳,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少阴-太阳,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二)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六阴经-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四肢的外

10、侧和头面、躯干,注:特殊之处:足厥阴肝经至头顶;足阳明胃经过胸腹,1、在四肢的分布,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厥阴 中-太阴 后-少阴,2、在头面的分布,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侧头 足太阳-后头; 手太阳-颊部,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在脏 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在体内,十二经脉与脏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在头 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

11、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 切的联络。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 据。,(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节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手走头,从足走腹胸,交 接:,阴经与阳经-四肢部;阳经与阳经-头面部阴经与阴经-胸中交接,走向:,十二经脉的表现特点,有固定的流注次序 循行走向有规律 交接传递有规律 体表分布有规律 与脏腑有属络关系,手,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二、奇经八脉,1、定义: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

12、、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2、特点:1)不直接隶属于十二经脉;2)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3、经脉循行:督、任、冲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带脉横向循行,余脉均纵向循行。,4、作用 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5,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 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督脉 任脉,三、十五络脉,1、定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2、命名: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四、十二经别,1、

13、定义: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五、十二经筋,1、定义: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2、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六、十二皮部,1 、定义: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2、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一、经络的作用,(一)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二.)指导辨证归经 1:从部位辩经络病变 2:从经络辩脏腑的病变

14、,(一)说明病理变化 1:病邪入侵的途径:皮毛孙络络脉经脉脏腑 2: 病邪直中脏腑,必累及经络循经触摸,推断疾病。,(三).指导针灸治疗,目的 - 针刺和艾灸体表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人 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从而治疗疾病。,两大关键-腧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 指导理论-经络学说。,2: 病在经筋关节,取阿是穴或络穴,3:针刺法,病有深浅, 刺有深浅: 如梅花针-叩刺皮部; 毫针-刺经脉三棱针-刺络脉,1:循经取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经络的现代研究简介,经络存在的证明 : 1循经感传现象 当患者或正常人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常会出现一种异常的感觉

15、,表现为酸、麻、胀、蚁走感,或流水感,这些感觉沿着一定的线路扩散,甚至引起内脏的反应。将这些线路描绘下来,发现与古代文献所载的经络图是一致的,这种现象就叫经络感传现象,或循经感传现象。 皮肤电阻测定:低阻抗性 经络发光探测:高发光,.经络线路的特征,感传线与古代经络线路的一致性 不同刺激产生不同性质的感传感觉 双向传导 感传的宽度与速度 感传的可阻性、停顿和回流 感传有趋病性,经络实质的研究,人们通过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假说,主要有神经脉管说、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第三平衡系统说、经络的整体调节说等.目前持整体调节说观点者逐渐增多,认为经络是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管、体液等以及(或)目前尚未知的结构和因素共同构成的复合功能系统,各部分之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因此,应从整体的角度研究和探讨经络的实质.,经络实质的研究,通过多种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把握经络研究方向.经络存在着先天因素,基因决定着经络的表达和循行规律.通过感传现象的现代研究证实,经络具有声、光、电、热、磁、核、体液及化学离子等循经优势扩散的特异性,经气(能量和信息流)运行的通道是以经络环的形式存在,它有效地将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等机体物质系统与能量信息系统联动起来,从而产生生理调衡和病理调治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