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十一五”规划讲稿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4532095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十一五”规划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形势与政策“十一五”规划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形势与政策“十一五”规划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形势与政策“十一五”规划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形势与政策“十一五”规划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十一五”规划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十一五”规划讲稿(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一五”规划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华南师范大学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2006年4月,2,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一、国家调控由计划到规划: 完善中国政府调控的转折,二、“十一五”规划内容: 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1953年起,我国开始用计划指导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当时学苏联,无论年度计划,或五年计划,均叫“国民经济计划”。 “一五”计划的全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一词一直沿用了近30年。,计划与规划的简单背景,一、国家调控由计划到规划: 完善中国政府调控的转折,“六五”(1981-1985年),计划改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

2、发展计划”。计划在继续注重生产建设方面的任务的同时,开始重视并增加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的内容。 法国:把第四个国民经济计划(19621965年)改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苏联:1979年也将原来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05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正确的看法:规划比计划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远性。 计划也有短期、中期与长期之分; 计划也要注重宏观性与战略性。 不可能期望“十五”规划十分完善。如产业面面诸到问题、功能区的过渡性质问题等。,计划为何改为规划,一、国家调控由计划到规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条件

3、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转变政府调控的方式,计划到规划的变革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体现了政府调控理念的转变。计划与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不同的,但人们往往容易将两者联系起来甚至是等同视之。计划包括的面广,而且具有强制色彩;规划更强调了引导市场,明确政府的有限作用领域。规划要明确政府做什么,体现国家意志,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第二,体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先进管理方式。这次规划与以往不同的一点是强调民众的意见,因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门成立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并开展了请人民群众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规划已经不是以前的计委份内的事情。由“

4、统治”到“治理”,是政府管理与调控的一种进步。government Governance,第三,体现了政府管理的空间观念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一个矛盾与问题多发期,其中区域问题增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中央强调“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计划一般是按条条制定的,而规划更强调空间,因为任何活动总是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不落实到空间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操作性。,(三)“十五”规划实施的情况,第一,“十五”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形势复杂。 2001年,“911”事件发生,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明显放缓,我国坚持扩大内需,引导经济顺利进入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003年“

5、非典”爆发,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 2002年以来,不稳定不健康的发展因素出现,重复建设抬头,政府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防止了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一、国家调控由计划到规划,第二,“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的GDP为8.9,9.7,10.5,11.7,13.7(万亿元),预计2005年达到14.7万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为13.6万亿元,而计划为12.5万亿元。年均增长8.8%以上。五年平均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1.6%;新增就业418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财政收入

6、5万亿。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没完成计划(计划60%,实际50%)。,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水平年均增长8.9%,农民居民人均生活水平年均增长5%。 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GDP全球总量第六位,后来由于汇率的调整,变成了第七位。贸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列第三位。,第三,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 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要求。 十六届四中全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四者关系示意图,遵循要求,能力体现,指导思想,理想目标,内在要求,重要内容,统一,重要途

7、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四)“十五”面临的形势,基本定位: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及今后15年的时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时期,又是矛盾凸现时期。,一、国家调控由计划到规划,黄金发展时期的五大趋势: 1.消费结构升级,创造巨大需求。 2.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科技日新月异,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4.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营造了良好的发展体制环境。 5.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供了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机遇。,矛盾凸现的四大压力: 1.

8、资源环境问题加剧。 温总理说,因为社会主要矛盾,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所以要发展。因为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所以要科学发展。 2.社会矛盾突出。 收入、公共服务、生活水平三大差距。以及土地的价格带来的矛盾农民的耕地价格偏低。,3.国际竞争压力加大。 氧化铝,铁矿石,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全球的价格翻了几番。 4.经济安全存有隐忧。 外部控制程度不能太高。要吸取拉美的经验,注意经济要独立。,24年字方针: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 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二、“十一五”规划内容: 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

9、社会发展全局,落实“五个统筹”,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坚持“六个必须”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六立足”政策导向: 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 要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 要立足节约使用资源推动发展; 要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 要立足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要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实现从怎样发展到科学发展的转变,从科学发展观念到实践的转变: 在发展的目的上,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在发展的内涵上,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 在发展的道路上,体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10、在发展的方略上,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 在发展的动力上,体现依靠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不再有具体的指令性产量指标,体现五个突出:突出人文社会发展、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突出结构优化、突出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突出公共服务。 规划总体目标预期性和约束性二类。,(二)“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二、“十一五”规划内容,预期性目标是凝聚了人民意愿的国家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目标。政府要综合运用财税、货币、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引导配置社会资源,并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目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意志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

11、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关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两个重要目标是所有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 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是从产出方面。如果仅是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只要达到年均增长5.7%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太低。所以定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指标。 一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时期期末降低20%左右。这是从投入方面。有效化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年均节能增长率要达到4.4%左右。,(三)“十一五”规划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性社会 建设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十一五”规划内容,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基础(二)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三)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重农政策的形成,2.国际国内经验的启示,3.理论和实践依据,4.战略思路,(一)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1.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从人口结构看,现代化的关键难点在农村和农村居民。 根本上,不断增加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农业生产资源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 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农业生产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发展放到构建社

13、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二)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解决“三农”问题。 从“十一五”开始,要逐步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包括财政对农民的直补机制,对农业和农村的收入稳步增长的机制,以及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机制等。 3.通过明显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破解“三农”问题。 一方面要多产,少取,放活。一方面要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完善村镇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农村道路,通信,电网,饮用水,沼气,垃圾收集处理等方面的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整体面貌

14、。,30,4.通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解决“三农”问题。 重点加强农村医务教育和公共卫生,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扶贫减负的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药积极探索奖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三、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总纲与具体工作的关系:发展和改革的关系 2.新农村建设与促进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关系 3.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农民需求和投融资体制 4.国家投入与农民积极性的关系:财产关系 5.试点、规划和实施及长效机制的关系,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附: “十一五”规划的其它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性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集中反映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建议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自主创新的内涵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大板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 四大机制:市场、合作、互助、扶持 四大功能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