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博罗尼亚旧城改造:拒绝“绅士化”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52576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大利博罗尼亚旧城改造:拒绝“绅士化”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意大利博罗尼亚旧城改造:拒绝“绅士化”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意大利博罗尼亚旧城改造:拒绝“绅士化”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意大利博罗尼亚旧城改造:拒绝“绅士化”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大利博罗尼亚旧城改造:拒绝“绅士化”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绅士化 ”(Gentrification)这个词是从法语词根演变而来的,在城市社会学特指“中上阶层涌入传统蓝领阶层居住区”,这个潮流往往伴随旧城改造而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旧城改造中走过一段弯路 一些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城区由于年久失修需改建,老城区所处的地段又具商业开发价值,故而成为借城市开发牟利的房地产商觊觎的目标。通常的做法是,开发商看准一块地,将旧建筑通通推倒,建高档商品房和写字楼,卖给出得起钱的大款,而“原住民” 在高昂的房价下只得背井离乡。在这种城市开发模式下,难免有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古建筑在“ 旧城改造 ”的旗帜下遭到破坏,买不起房的原住

2、民被赶走,使城市的人文环境丧失殆尽。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旧城改造?是将便民低价的杂货铺、小饭馆、剃头店统统推倒重来,将原住民统统赶走,换上更时髦的酒吧、咖啡馆、霓虹灯广告吗?让我们看看意大利博罗尼亚(Bologna) 旧城改造的实例。“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博罗尼亚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个富裕的历史文化名城。市中心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建筑群体 建于1088年的欧洲最古老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博罗尼亚城市规模不大,人口不到50万,老城居住人口不足10万。老城因为拥有两座建于中世纪的姐妹塔楼(一高一矮 )而闻名遐尔。另外,博罗尼亚城市里的人行道均以走廊形式修筑,故被建筑师称为“柱廊之城 ”。意大利

3、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早、数量多、质量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在那里已经上升为一种全民意识。博罗尼亚则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整体性保护 )的城市。所谓 “整体性保护”,就是既要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的原生态,留住原来的居住者 一般指社区里原有的低收入家庭。在博罗尼亚旧城改造过程中,同样也面临开发后的住宅走向“绅士化”的倾向。旧城改造,这条看似光明的前途却有着难以想象的阻力 因为居住在原社区里的低收入家庭没有能力承租经过改建后的房屋。1970年,当时的博罗尼亚市政府由意大利*执政,市政府聘请罗马著名的建筑规划师柴菲拉提(PLCervellati)

4、任总规划师,提出整体保护规划,其要点是利用公众住房基金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保护古建筑;并用法律形式规定居住其中的90%以上的旧住户必须留下来,居住在社区里的低收入家庭的租金不能超过其家庭收入的12%18%,从而实现历史街区里“原来谁住的房,改造后还由谁住”的旧城改造目标。举例来说,在某个街角,开发前是面包房、咖啡馆或花店,改造后仍归原主人管理。 这项改造规划因为照顾了社区中、低收入家庭和小店主的利益,因此深得居民欢迎,群众参与热情非常高。博罗尼亚旧城改造取得了成功,成功经验有两点值得借鉴:其一,保护古城风貌,除了要保护那些有形的文化遗址,如宫殿、教堂、街巷、旧房,还要保护一个城市有别于其它

5、城市的无形的人文内涵 如民俗、民情、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古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表现了城市文化中最直观和最表层的一面,而每座城市独有的人文景观才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在于它的居民的文化生活,它的实质不是僵死的古董和遗址能够涵盖的,而只能在其居民的现有生活方式中去寻找。其二,城市开发和旧城改造中,城市精英应该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技术和知识,而且需要制定相关的社会政策,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比保护旧建筑本身更重要。只有扎根社区、符合民意的改建方案才能得到社区多数民众的欢迎,也才能体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用经济杠杆协调城市生活一座城市,应该是一个同时给予所有人希望,让穷

6、人、富人都能找到生活支点的城市。你能想象一个没有平民百姓,只有富人“绅士”的城市是个什么样?几年前,在博罗尼亚老城闲逛,见一隔离墩立在马路中间,一位老先生开着吉普车在隔离墩前戛然停住。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卡片,朝隔离墩旁边的机器插进去,不到半分钟,隔离墩就自动下沉入地面了,等老先生车子开过,隔离墩又慢慢升起由此想到北京一些居民小区也有这样的隔离墩,是用石块、水泥堆砌的 那是北京市民自己安装的简易路障,阻止小区“绅士”的车进出、骚扰街坊邻里。想法不错,却给消防车进出带来不便。更有老者“横刀立马”在斑马线等候,用石块怒砸过斑马线不减速的无良轿车原住民和“绅士” 的不睦破坏了城市的融洽。博罗尼亚人用自动隔离墩限制车辆进入中世纪街区,这样做并没阻碍现代交通工具进入古城,但用经济杠杆限制汽车流量。有车族自然会考虑进出自家门都要付过路费是否值得; 经济状况差的邻居也不会嫉妒有车族 人家是付了费的。过路费成了市里的税收,用在城市道路建设维护与公共交通的改善上。城市管理者用公共政策协调城市生活,让“绅士”和“平民”都能心平气和,才真正体现出城市保护的人文价值,实现了经济、人文、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编辑:李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