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心城市——徐州(修改稿3.14)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52552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中心城市——徐州(修改稿3.14)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区域中心城市——徐州(修改稿3.14)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区域中心城市——徐州(修改稿3.14)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区域中心城市——徐州(修改稿3.14)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区域中心城市——徐州(修改稿3.14)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中心城市——徐州(修改稿3.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中心城市——徐州(修改稿3.1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研究以江苏徐州为例李霄 1,孟召宜 1,李群 2 ,黄泽虎 1(1.徐州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常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摘要: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调控作用,对于实现地区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其功能犹显重要。在分析其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所具有的集散、交通枢纽、创新、创意等功能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产业水平、整合区位优势、提升城市创意等对策,旨在对我国同样面临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的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关键词:区域性

2、中心城市;功能提升;江苏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提升是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徐州,目前面临着城市功能比较单一,产业化程度不够高,经济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弱等问题。在构建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等一系列有利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徐州城市功能,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符合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全面加强对徐州城市功能问题的研究,充分把握其功能发展的规律,引导城市功能健康快速发展。1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城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关键作用,通

3、过和区域的互动实现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的最优配置,带动城市区域共同体共同发展的大中型城市。它通常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范围,是该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引领辐射圈内城乡发展的龙头。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着明显的区位等比较优势,各种生产要素密集、服务设施完善,适宜二、三产业集中发展,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广泛吸引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是区域内体制、管理、科技和观念创新的策源地 1。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使之成为区域范围内发挥强大辐射力和集散功能的综合型城市,并在现有资源、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通过科技与信息的交流,促使城市实现功能的全面整合、提升和新旧转换,促使城市功能系统更加有效地运行,进

4、而不断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完善和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心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2。 2 徐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是江苏沿海开发与中部崛起的连接带和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具有显著的东靠西移、南北对接、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特征 3,具有集散功能、交通枢纽功能、创新功能、创意功能等显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4。2.1 集散功能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市场容量、文化活动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区域内其它城市拥有更多优势,使周边城市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

5、生产活动相应的向自身集聚 5,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并通过产业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等各种方式在区域内进行扩散,形成集散循环经济。2.2 交通枢纽功能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陇海两大干线在此交汇,京沪高铁即将通车,依靠路网型特等编组站,北站、西站、铜山站三大货场主要担负着淮海经济区整车、零担、各类集装箱和长大笨重货物的发送、2到达和中转业务;京杭运河贯穿南北,沿岸有徐州、邳州等四个内河大港;鲁宁输油管道傍城而过;京沪、京福、连霍、宁徐、徐宿等高速公路和五条国道、十一条省道,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利用对外贸易港口连云港和境内的观音机场,构建成徐州独特的立体交通网络,使徐州成为辐射淮海、

6、连接全国的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2.3 创新功能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为徐州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使企业能够不断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并提出新的经营理念和新的经济思想,勇于探索和尝试新制度、新机制,并通过扩散的方式将先进的经济观念、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式传递给区域内的其它城市。仅 2009 年徐州市申请专利达 6898 项,专利申请授权量 2400 项,是淮海经济区城市中最多的。2.4 创意功能徐州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数量和质量是淮海经济区最高的。金融服务、风险资本及相关公共服务机构,相对来说也比较健全,可以提供大量的创意资源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多样化的人力资源,为徐州创意产业的发

7、展提供了保证。3 提升徐州城市功能的主要制约因素3.1 经济基础薄弱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与区域面积相差太大,就会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徐州的总体经济实力决定了其辐射能级的大小,相对而言,经济实力越强辐射范围越大,在区域中的发挥的作用就越大。050010001500200025003000临 沂市济 宁市菏 泽市枣 庄市日 照市泰 安市莱 芜市徐 州市连 云港 市淮 安市盐 城市宿 迁市亳 州市蚌 埠市淮 北市阜 阳市宿 州市周 口市商 丘市开 封市亿 元 0246810121416%GDP 增 速图 1 2009 年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 GDP 总量及增速02040608010012014016

8、0180临 沂 市 济 宁 市 菏 泽 市 枣 庄 市 日 照 市 泰 安 市 莱 芜 市 徐 州 市 连 云 港市淮 安 市 盐 城 市 宿 迁 市 亳 州 市 蚌 埠 市 淮 北 市 阜 阳 市 宿 州 市 周 口 市 商 丘 市 开 封 市亿 元 051015202530354045%地 方 财 政 一 般 预 算 收 入 绝 对 量 增 速3图 2 2009 年淮海经济区城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绝对量及增速比从图 1、图 2 来看,2009 年徐州 GDP 和财政收入总量虽在淮海经济区中居第一位,稍稍领先济宁和临沂,但增速排在第四;财政收入也只比济宁和盐城高出一点,增速排在第七。由于徐

9、州本身经济优势并不明显,导致其龙头带动能力较弱,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较小,难以带动淮海经济区的整体发展。随着山东构建济宁兖州曲阜邹城特大都市区的推进,对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构建也带来一定的压力。3.2 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产业活动(主要指产业结构及其变动)是城市功能的载体,城市功能与城市产业相辅相承。如果城市产业结构过分单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丧失优势,容易衰落。处理好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配置最佳的产业结构,是发挥城市功能作用的关键 7。10.510.511.512.61452.352.952.551.950.637.236.63635.535.30 20 40 60 80 100200

10、92008200720062005年%第 一 产 业 第 二 产 业 第 三 产 业图 3 2005-2009 年徐州三次产业结构从图 3 可以看出,徐州的产业结构还处于二、三、一的阶段,虽然农业在 GDP 中的比重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农产品的加工度和生产效率依然较低;徐州的工业支柱产业以电力、机械、煤炭、化工等重工业为主,加工乃至深加工能力弱,产业关联度不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对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持力较弱;徐州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比重明显偏低,不利于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发挥,不利于形成区域性的经济、金融、信息、文化和科教中心。3.3 辐射功能受阻徐州所在的淮海经济区涵盖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个省

11、份的 20 多个地级市,城市之间只建立了淮海经济区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口头支持多,项目进展少,产业转移与合理分工进展缓慢,产业的梯度发展格局与一体化布局框架尚未形成。现行的行政区划体制不仅阻碍了区域内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分工协作,而且不同省属的几个地级市之间也相互竞争,重复配置,区域内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与合理组合,徐州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由于行政区划的差异性,淮海经济区在整体上依然比较松散,凝聚力比较弱,依靠徐州自身的经济实力辐射和带动这样一个庞大经济区域发展,难度很大。 4 提升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对策随着苏北纳入长三角经济区、东陇海地区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以及江苏徐州率先成

12、为国家高铁枢纽等一系列叠加机遇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江苏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立足以上分析,本文拟提出以下对策。4.1 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徐州的城市功能效应对淮海经济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影响力有限。因此,要增强徐州龙头影响力就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4.1.1 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徐州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等主导产业,推进和提升产业高端化、品牌化、低碳化发展,着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向高技术、高增值环节延伸,向研发和服务延伸。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

13、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围绕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着力加大有4效投入,积极推进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效应强的项目,推动主导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成为徐州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以增强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4.1.2 做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软件和服务外包、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徐州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强化对关键项目和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政产学研金”的循环合作联盟,大力构建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为重点的创新、创意载体体系,大力提升徐州创新、创意功能;根据徐州现有发展基础和布局状况,推进

14、产业规模化、布局集聚化,引导建立相对集中的新兴产业园区,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产业集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战略重组和协作配套等方式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4.1.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城市功能的提升是与第三产业紧密相连的,因此必须把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提升徐州城市功能的重点,激活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从整体上提升徐州第三产业的层次,强化徐州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强淮海经济区城市之间金融合作,逐步确立以徐州为中心的金融协作机制。建设淮海经济区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区内金融资源,初步在徐州拟建立淮海经济区内部票据交易中心。加快

15、信息共享步伐,逐步降低淮海经济区内部通信资费标准,实现信息服务业一体化,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一体化。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发达的铁路、高铁、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及国家级航空港,以市场为导向、信息技术为支撑、资源整合为手段,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通过传统批发、零售业的升级,转向经营高档商品,大力发展针对高收入阶层的高档批发、零售业,改善徐州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功能,突出商贸物流服务特色,拓展商贸物流在淮海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大力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坚 持 把 教 育 放 在 优 先 发 展 的 战 略地位,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积 极发 展 高 等 教

16、育 , 全 面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 积 极 推 进 教 育 优 质 化 、 均衡化、现代化、终身化和国际化 , 为 推 动 淮海 经 济 区 发 展 提 供 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推进 在 淮 海 经 济 区 有 影 响 力 的 优 势学 (专 )科 发 展 , 通 过 建 设 省 、 市 级 专 科 诊 疗 中心, 促进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全面提升解决临床实际问 题 的能力, 树立 “徐州医疗品牌” , 打造淮海经济区医疗卫生中心 。4.2 整合区位优势随着铁路、航空、水运等一系列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升级,徐州应将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现代化的运输系统有机结合,加快提升徐州的枢纽门户功能,从而扩大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乃至全国的交通影响力,为区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2.1 大力推进现代化交通建设徐州应以构建淮海经济区交通枢纽中心和国家级重要交通节点为目标,加强政府对现代化交通的宏观调控,指导和协调。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制定和完善徐州现代化交通地方性法规,打破铁路、航空、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