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52540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近似值的实际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 39 页例 10。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和“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自觉性。2.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会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教学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教学流程:1、复习铺垫:谈话导入复习题:上周老师去超市购物,买了 2.1 千克的蔬菜,每千克 6.46元,我用计算器

2、算一了下,一共是 13.566 元,商标上的价格是 13.57 元,收银员收了 13.6 元。提问学生:收银员收的钱和商标上的价格利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学生问答:利用“四舍五入”法。(此处可以提问学生)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因为人民币的面额最小是“分” ,所以商标上的价格利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而生活中常用的最小的人民币面额最小是角,所以收银员收了我 13.6 元,由此可见利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应用。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两种在生活中用到的求近似值的方法。2、拓展新知:1、教学例 12(一)课件出示例题:小强的妈妈要将 2.5 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需要准备几个瓶

3、子?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列式。教师板书:2.50.4=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教师提问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6.25 个,6 个,7 个等。教师反问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结果,能否运用“四舍五入”法。6.25:请你给老师拿 6.25 个瓶子好吗?6 个:6 个瓶子能将个 2.5 千克的油装完吗?不能,剩下的怎么办?等式后面应该怎么写?写 6 不对,写 7 又容易和“四舍五入”法混淆,所以在这里,我们写准确结果。因为可以装 6 瓶完整的,剩下的还需要 1 个瓶,所以最后我们整数部分的 6 加上 1 是 7 。在这里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 (板书:“进一法” ) “进一法”也属于求

4、近似值的一种方法。师生共同写上答语。教师谈话导入下一例题。上一道题中大家都会选择自己满意近似值来表示结果,下面老师出一道题,看同学们能否找到正确的答案。2、课件出示例 12(2)指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并列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5=指导学生列竖式找结果。提问学生结果:学生可能会用进一法,得出 17 个,也有可能会说是 16 个的,教师提示学生想一想:“包装 17 个礼盒,丝带够吗? ”不够,可以完整的包装多少?剩下的一点够包装一个礼盒吗?教师总结:像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用“进一法” ,它有自己名字,叫做“去尾法” 。 (教师板书)同“进一法”一样我们在横式的结果上写准确结果,而在答

5、的时候写我们利用“去尾法”之后的结果,所以在“进一法”和“去尾法”我们不但要注意式子的结果,还要注意答语里的结果。教师小结:同学们,从上面的两道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 (课件展示)三、课堂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两道习题,看大家会不会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导学生分组练习)(1)张老师带 100 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字典 18.5 元。他可以买回几本?(2)果农们要将 680 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 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总结求近似值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从大家练习中可以看出来大家对“进一法”

6、和“去尾法”掌握的很好,老师想问一下大家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习了几种求近似值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下面请大家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来判断一下下面的题该用什么方法?课件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告诉学生选择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小建议。课件出示:1. 一般用材料做东西或买东西时要用“去尾法” 。2. 用容器装东西时,一般用“进一法”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希望我们下去后会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是:我利用旧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作为学生向上攀登的“支架” ,从习题中进入新课,构成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采用先放后引的方法。两次运用“比较法” ,让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的理解和区别。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问题变换,就能把例2的知识点通过例1 展现出来,让学生也可通过重要的字眼区别,选择合理的算法。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技巧欠缺,在“引”方面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有部分同学不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 ,不懂地分析题意,在解题时造成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