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4523781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98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 Leo E-mail: L,,目录,第一章 认识教育 第二章 教师 第三章 透视教育对象 第四章 瞭望教育环境 第五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六章 课程结构 第七章 课堂教学 第八章 教会学生学习 第九章 教会学生做人,,第一章 认识教育,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教育目的 第五节 教育功能,,,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

2、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二 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根据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传统意义上的受教育者或学生就是学习者。 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 三者关系,,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二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远古教育 1、非独立性 2、 贫乏性 3、 无阶级性 (二)古代教育(雅典:文士;斯巴达:军人) 1、 具有独立活动领域 2、教育内容逐渐丰富 3、 教育具有了阶级性,,(三)工业社会的教育 1、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第二 教育的生产性表现日益突出 3、教

3、育的公共性表现日益突出 4、 教育的复杂成都与理论自觉性提高,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 教育学的创立 英国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德国 赫尔巴特 著作普通教育学 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

4、基人” 英国 洛克著作教育漫画提出了“绅士教育” 瑞士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第四节 教育目的,一 教育目的的内涵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基本特点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政治方向 (三)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统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人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可能性; 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教育与生产劳

5、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三 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体现为: 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2、 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3、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4、 对教师教学方面的定向作用,,(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表现为: 1、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进行调控 2、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对价值差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四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 )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基本依据 1社会依据 (1)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2)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 (二)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

6、的基本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 )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 ),,五 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普通中小学)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六 教育目标 (一)含义: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二)分类 认知领域、能力领域、情意领域 (三)教育目标体系 1、各级各类学校总目标(教育目的)。 2、某级某类学校培养目标(教育目标)。 3、课程目标。 4、单元目标,,第五节 教育功能 一、教育个体发展功能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华生外铄论) 2、环境 3、教育 4、个体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适应人发展的

7、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身心) 4、个别差异性,,(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 3、道德社会化、 4、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教育促进个体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能力、 2、特长、 3、独立自主性 4、自觉积极性、 5、创造性,,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教育与人口数量 2、教育与人口质量 3、教育与人口结构及人才流动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关系(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了人

8、力资本论 )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提供基础性条件;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劳动力再生产;生产技术更新)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 1、政治对教育作用(通过组织手段控制教育;制定方针、政策控制教育;通过法律控制教育;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2 教育对政治作用(宣传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选拔;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政治活动;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作用(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和结构、教育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影响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影响教育目的) 2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延续更新文化

9、;普及文化;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更新发展教育资料)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再生产科学知识;推进科学体制化;科学研究;提出科学成果应用中的要求) 三、教育的效应 (一)社会主义教育效应判定标准: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 (二)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1、片面追求升学率 2、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重 3、升学率教育造成学生分化,,(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商品性 2、生产性 3、科学性 4、民主性 5、发展性 (四)传统教育的扬弃 1、传统教育中好的方面 2、传统教育的弊端,,,第二章 教师 一

10、、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 (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1、理解学生: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 2、与学生和谐相处: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交往技巧 3、积极的自我意识 4、教育的期待(对学习潜力和品德发展的推测),,(二)、教师智能结构 1、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基础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 2、能力:预见能力;传导能力;教育过程控制能力 二、教师的角色 (一)、10个角色:教员(核心);领导者;人类灵魂工程师;心理医生;青少年朋友;父母;榜样;被攻击的对象;研究者;学校管理者 (二)角色冲突,,三、教师的劳动特点: 1、特殊的复杂性 2、强烈的示范性 3、独特的创造性 4、显效的长期

11、性 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6、劳动量的隐含性 7、科学性和艺术性 8、协作性,,,第三章 透视教育对象,一、学生本质属性 (一) 教师的学生观三层次 1观念、法制水准的; 2一般水准; 3;具体 (二)学生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能动体;思想情感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与成人身心不同特点;具有发展潜在可能;获得成人教育关怀) 3、学生是完整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规范化的学习),,(三)、学生的地位 1、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 (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2)青少年的合法权利:1

12、、2、3、4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教师中心论 (2)学生中心论 (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二、学生的多种特征 (1)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A、生理特点:生理逐渐成熟B、心理特点 感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兴趣 情绪情感变化大 心理问题急剧增多 (2)初中学生的气质差异和教育气质有各自优缺点; 根据气质选用教育方法; 职业教育,,(3)初中学生的性格差异和教育 性格有好坏; 不良性格可以矫正; 良好性格可自我塑造 (4)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 身心失衡; 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 与父母价值观冲突; 自我探索中的迷惑; 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三

13、、师生关系 (一)含义: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二)师生关系的表现 工作关系 人际关系 组织关系 心理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系) 非正式关系,,(三)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四)师生关系的类型 1、中小学师生关系类型: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 2、教师的人格态型:P;A;C,,(五)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1、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A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B 民主平等,和

14、谐亲密 C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2、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A 教师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教师的领导方式 教师的智慧 教师的人格因素 B 学生方面 C 环境方面,,3、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A 了解和研究学生 B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C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D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E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4、教师的人际知觉-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教师与班集体和教师与某个具体学生的知觉,,,第四章 瞭望教育环境,一、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建筑 2、校风:一个学校社会气氛,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 3、其核心是学校精神文化 (二)、课堂内的环境: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 (三)、微观环境的影响:同伴影响;花盆效应;教师的期待效应 Tip:花盆效应是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条件上有明显的人为性,是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二、家庭教育的影响(首席地位)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 1、教导基本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 3、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 4、培养社会角色 5、形成个人性格特征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广泛性和特殊性 2、先主性 3、多维性 4、密切性:非正式、高频度 5、统一性:影响带有连续性、潜移默化 6、深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