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就业与消费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516221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139 大小: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入、就业与消费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收入、就业与消费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收入、就业与消费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收入、就业与消费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收入、就业与消费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收入、就业与消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入、就业与消费(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收入、就业与消费,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省审计厅特约审计员 许崇正博士后,(一): 中国收入分配创新类型、差距及 其政策创新取向 (二): 中国劳动就业制度的变迁,改革目标和进一步创新 (三): 提高中国居民消费率的政策选择,主要内容,(一)中国收入分配创新类型、差距及其政策创新取向,一、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类型、差距 三、当前和今后中国收入分配政策取向,一、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取得了一些重大的

2、制度创新。这些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充分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贡献力量,保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具体说来,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1、1977年1984年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个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启动开始的,无论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利益格局人手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平均主义。它严重地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1978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

3、”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以分配体制改革和利益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归自己”的分配方式,取代“评工记分”为主要内容的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与此同时,经济理论界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分配形式进行了探讨,从理论上阐明了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19771978年我国理论界先后举行了4次全国性的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批判了“四人帮”鼓吹的按劳分配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的谬论,明确肯定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

4、量进行分配。”指出平均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观点是完全不相容的。邓小平根据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共同富裕。“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这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一次创新,标志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是对马克思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在这里,部分先富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和前提条件,共同富裕则是部分先富的必然结果和长远目标。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是沿海地区、开放地区

5、等发达地区先富起来,因为这些地区有技术、人才、资本的优势;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经营者、企业家、科技人员、知识分子,从事复杂劳动者先富起来,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劳动是复杂劳动,科技人员是稀缺资源。实践证明,邓小平部分先富带动共同富裕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的,在这个大政策的指引下,农村出现了一大批专业户、城市则涌现了一大批懂管理、善经营的人员,这些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迅速成为“万元户”、“十万元户”、“百万元户”的大款,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起到了示范的效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

6、的发展。从19781984年间,职工工资总体上有较大增长,职工货币工资由645元增加到974元,增长584,年平均增长8。“部分先富”的分配制度所产生的巨大示范作用对于协调城乡关系、区域关系和居民共同富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分配制度,克服了平均主义,农民长期压抑的劳动积极性释放出来,大大激励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增加了收入,生活得到了改善。统计资料显示,19771984年广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农业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223和60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与此同时,农民的收入也

7、大大增加,由1978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36元增加到13976元,增长336。同期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趋于缩小。,2、1993年1995年阶段,党的十三大指出,我们的分配原则是“以按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并指出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允许。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这是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又一次创新。这是在党的主要文献上第一次提出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当时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

8、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至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样的所有制结构,只能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收入是主要的,同时承认其他的分配方式如按资分配、按经营权分配等分配方式,这些分配方式处于合法的地位。个人的收人结构由过去单一的按劳分配,变成多元的收入结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人收人分配制度也在不断地创新。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是:“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

9、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分配制度较以前的分配制度有两点创新:一是用“多种分配制度并存”代替了“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提法,二是在公平和效率这个鱼和熊掌二难选择上,突破了以前的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大创新。“效率优先”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就是要求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按效率优先进行分配,就意味着允许和保护由于效率差别引起的收入

10、差距,它能充分地调动劳动者生产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兼顾公平”则意味着必须重视市场“失灵”,以及由市场效率差别而引起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通过相应的制度,确保收入差距控制在个适度的范围之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的确产生了强烈的市场竞争效应和赶超效应。按效率优先原则进行分配,成为竞争和赶超的动力,收入高低差差别的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都在市场经济中展开激烈的竞争,相互之间赶超,结果市场效率大大提高,经济充满活力并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居民个人之间的竞争也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对于推动经济的增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我国收

11、入分配格局的另一个大的变化就是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1995年,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财政收人所占比重为12.4,在最终分配中,政府财政收入所占比重为13.4,而居民个人收入所占份额为68.5。,3、党的15大报告前后阶段,依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又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新的分配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个人收人分配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在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以外的生产要素是不

12、能参与分配的,因为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是同私有制联系的,是私有制度下的分配方式。马克思批判的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同时,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就成为必然。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是统一的。按劳分配是通过机会均等,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

13、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我国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相对稀缺,实行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可以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把生产要素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增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发挥两者的优势,达到效率和公平,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动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也会有矛盾,其表现是个人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并且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也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个人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是: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国际上通常采用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定量指标。按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

14、为正常状态,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表明出现两极分化。当然,基尼系数不是绝对的,它会受到测算区域的不同,人群的大小,统计数据的真实情况的影响。从我国基尼系数看,1978年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21-0.24,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 0.16-0.18.,证明当时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呈现平均主义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逐步扩大,目前,已达到0.457-0.458之间,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前者是后者的3.1l倍。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还

15、要大。,但是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在居民收入水平总体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产生的,是相对差距。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过大收入差距,又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收入差距处于从合理向过大区间演变的过程中,应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调节分配结构,使更多的人走向富裕之路。,4、党的16大报告前后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里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上升为“原则”,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这

16、一新的分配制度,既肯定了劳动在创造财富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又肯定了生产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可或缺的其他要素,这些要素都参与了财富的创造,这些要素都应当参与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生产条件即生产资料,主要由国家和集体占有,部分由私人占有。,主观生产条件即人的劳动,全部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由于不同的生产要素归不同的所有者,因此,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要得到实现,就不能实行单一的分配原则,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做到了内容到形式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高度统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在分配制度上的有效实现形式。它是马克思主义分配

17、制度的创新,是我国分配理论、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由于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既能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和贡献,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又能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和贡献,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业精神和创造活力。同时,也体现了包括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贡献,调动这些生产要素主体提供各类生产要素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形成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进而让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