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理解这个世界与我们自身的一个切入点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493782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性——理解这个世界与我们自身的一个切入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现代性——理解这个世界与我们自身的一个切入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现代性——理解这个世界与我们自身的一个切入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现代性——理解这个世界与我们自身的一个切入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现代性——理解这个世界与我们自身的一个切入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性——理解这个世界与我们自身的一个切入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性——理解这个世界与我们自身的一个切入点(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性理解这个世界与我们自身的一个切入点,主讲人:张红军,一、什么是现代性,(1)历史的几个时期 史前时期 100多万年古代史 近2000多年轴心时代前50016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至今 500多年,一、什么是现代性,2.现代社会的特征: 分散的世界历史逐渐变成统一的历史 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转型 这种转型被称作现代性的转型,一、什么是现代性,3.支撑现代性的理念 人本主义 理性主义 进化论 科学主义 ,一、什么是现代性,总结 “现代”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有特定的内涵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发生的时间是不同的 从不同步到不同的类型:先发的现代化过程,后发的现代化过程,二、中国的现

2、代性特殊在哪里?,1.现代之前的中国: 中国人在18世纪以前关于国家、世界、人类历史的理解国家:天朝上国 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的分布历史:复古的,循环论的,2.晚清:中国怎样被逼迫着进入了新的国际秩序,天朝上国的观念与西方的国家观念相遇与碰撞 理藩与外交 通商与夷务,2.晚清:中国怎样被逼迫着进入了新的国际秩序,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或江苏巡抚兼任 19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欣奏请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批复: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南北洋大臣,2.晚清:中国怎样被逼迫着进入了新的国际秩序,1861-1869年间的十几个条约,都是在外地,主要在天津订立,各国外交人员主要

3、在地方并与地方大臣签约不合国际外交惯例,遭到强烈抗议。外交人员若想进京,必须先在天津等候,由三口通商大臣先向总理衙门报请。,2.晚清:中国怎样被逼迫着进入了新的国际秩序,与周边“附属国”的关系的变化 日本 朝鲜 越南,2.晚清:中国怎样被逼迫着进入了新的国际秩序,洋务派的理想及其破灭铜线之害不可枚举,臣仅就最大者言之。夫华洋风俗不同,天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稣,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毁其家木主。中国视死如生,千万年末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能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

4、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 1875 陈彝) 1865年,李鸿章提出架设电报线,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这是中国电讯事业的开始。,2.晚清:中国怎样被逼迫着进入了新的国际秩序,变法维新的悲剧政治革命帝党与后党的区别托古改制康、梁怎样由革命党成为保守党,3.中国现代性两个标志:追赶西方与重返中心,(1) 种种努力与种种挫折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政治制度上效法西方;文化上移植西方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3.中国现代性两个标志:追赶西方与重返中心,(2)激进主义的市场及其不同的表现全盘西化与极端的民族主义都是在这种心态下产生的五四为什么激烈地反传统大跃进

5、的神话世界革命的中心,二、中国的现代性特殊在哪里?,总结:应该怎样理解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民族性及其限度学习与批判自我身份的确立与对自我的反思主体间性、文化兼容、世界一体化中的当代中国现代汉语,三、对几个问题的反思,1.古典与现代的区别是什么? 现代性的文化层面与反现代性 西方古典主义对现代性的介入 中国现代性对古典主义的呼唤 古典与现代的界限,三、对几个问题的反思,2.“文革”是另一种现代性的尝试吗? 为什么会提起文革 亲左派与后殖民理论 现代性的多种途径 文革的反现代性,三、对几个问题的反思,3.当今这个时代怎样命名?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信息技术的解构了现代性还是丰富了现代性 哈贝马斯与利奥塔 重建现代性,四、现代性怎样进入了我们自身?,我们是历史实现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们已经不可能重返古典时代 现代性情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