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离骚教学课件共张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475520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PTX 页数:130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离骚教学课件共张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离骚教学课件共张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离骚教学课件共张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离骚教学课件共张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离骚教学课件共张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离骚教学课件共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离骚教学课件共张(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骚,屈原,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

2、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诗神屈原,屈原(约前约前)名平,字原,自名正则,字灵钧, 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

3、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

4、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计有离骚、天问、渔父、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

5、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屈 原 的 作 品,楚辞: 楚辞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 6世纪就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

6、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骚体诗)来指称楚辞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风骚”一词,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 元前11世纪)到 春秋中叶(公元前 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 楚辞是我国 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

7、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 2464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 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 班固进而释“离”通“罹”遭遇

8、,以“离骚”为“遭忧作辞”; 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二说均可通。,离 骚,2掌握通假 (1)偭规矩而改错( ) (2)忳郁邑余侘傺兮( ) (3)何方圜之能周兮( ) (4)延伫乎吾将反( ) (5)伏清白以死直兮( ) (6)进不入以离尤兮( ) (7)芳菲菲其弥章( ),“错”通“措”,措施。,“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圜”通“圆”,圆凿。,“反”通“返”返回。,“伏”通“服”,保持。,“离”通“罹”,遭受。,“章”通“彰”,显著。,开头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

9、象。,如何理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四句? 提示:这四句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幻化成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但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使诗具有了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怳的艺术效果。,6“固时俗以为度”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分析“时俗”的表达效果。 _ _ 答:写周围风气的败坏。“时俗”一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3“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

10、服”是指什么?此句表现了屈原怎样的选择? _ _ 答:“初服”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屈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已有了充分的认识,但他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美好品德。,3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课文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诗人自己被疏废弃的原因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疏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

11、“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披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3.诗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什么作用? _ 【答案】 “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用在句

12、中,表语音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本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工于取巧。,境遇困窘,不得志,走投无路。,以之为。,无所用心的样子。,改变措施。,修长的样子。,随流水而消逝。,6特殊句式 (1)謇朝谇而夕替( ) (2)步余马于兰皋兮( ) (3)不吾知其亦已兮( ) (4)高余冠之岌岌兮(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4一词多义 (一)虚词,(二)实词,【应用角度】 “理想”“高尚人格”“坚守”“选择”“爱国”等。,(二)自主思悟 1开头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 _ 答:开头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