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4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464564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交往心理学4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4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4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4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4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交往心理学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交往心理学4(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章 影响人际交往的基本因素,主要内容:,第一节 印象形成及其基本特点,第二节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第三节 交往中的人际吸引,学习目的和要求,1、了解印象形成的一般知识。 2、认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影响对他人形成准确印象的偏见性的心理效应。 3、认识人际吸引因素在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中的作用。,第一节 印象形成及其基本特点,一、印象及其形成要素,(一)印象的定义,1、广义的印象定义:所谓印象是指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2、人际印象定义: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但是这种印象并非像印章在蜡上留下的印记那样是对认知的客体的忠实拷贝,而是经过认知者主动构建的,受

2、到观察者自身素质的影响。人际印象形成: 就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实施概括、综合、评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二)印象形成的要素,任何一个印象的形成都要有三个要素,即认知主体、刺激对象和具体情境。,1、认知主体所谓认知主体是指在认识活动中有意识、有意志的人。,2、 刺激对象所谓刺激对象是指以自身的存在刺激认知者并使之留下印象的人。这仅指人际印象而言。没有作为刺激对象的人,便不会有对他的认知,而没有对他的认知素材,人际印象便无从产生了。,3、 具体情境具体情境是指事物发生并对主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每个人都是在具体情境中生活,也只能在具体情境中给人留下印

3、象,因而,印象的形成必然要受具体情境的影响。这种情境影响可以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它可以影响认知者的主观心理状态,促使人际印象的形成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影响被认知者的表现,从而使其给人留下印象的过程发生相应变化。,二、印象形成的方法 (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累加法1、概念累加法是指通过累加一个人的各种品质而形成印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安德森等人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工作,总结出了人际印象形成的三种方法。,按照这一方法,形成人际印象的依据是被认知者各种品质的累加值,一般是通过给被认知者的各种品质打分,然后将这些分数累加起来,形成印象。比如,我们将真诚评为6分,勇

4、敢评为3分,果断评为3分,虚伪评为-3分,懦弱评为-2分。现在有两个认知对象,甲的5种品质累加值为3分,乙的5种品质累加值为0分,认知者就会对甲形成更好的印象,乙则相应差一些。,2、累加法的缺陷如果我们假设用累加法加工信息,出现了甲乙两人得分相等,都是3分,形成的印象完全一样了。但是很显然,我们对两个人的印象一般不会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其他的方法来加工信息。平均法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二)平均法,1、概念平均法是指对各种品质进行平均,依照平均值来形成印象,这种平均法比累加法要更为精确。按照这一方法,人们在形成印象时,所依据的应该是被认知者各种品质得分累加后的平均值。比如,现有两个认

5、知对象,甲有3项好品质,其中“聪明”得3分,“自信”得1分,“冷静”得2分,他的最后得分应是:(3+1+2)/3=2。而乙有5项好品质,“聪明”得3分,“自信”得1分,“冷静”得2分,“俭朴”得1分,“乐观”得1分,他的最后得分应是:(3+1+2+1+1)/5=1.6。按照最后的得分,认知者对甲的印象要好于对乙的印象。,2、平均法的缺陷:在用平均法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有时还会受到陪衬特性和负面特性的影响从而出现一些例外。这种例外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 某一特性对个人整体印象的意义,取决于其他的陪衬特性。例如,“聪明”作为一个优秀特性并不总是使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印象,如果“聪明”加在一个“冷

6、淡”的人身上,就不会使别人对他的印象变得更好,而只有当“聪明”加在一个“热情”、“友好”的人身上,才会提高整体的印象。陪衬特性的这种作用,与人们期望建立协调一致印象的倾向有密切关系。,第二种情况是: 人们在进行印象评定时,负面特性要比正面特性的影响明显偏大。在平均法的印象形成中,人们对正面特性与负面特性并非等量齐观,往往负面特性的比重高于正面的特性,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负面特性对整体印象的影响大于正面特性,特别是极端的负面特性更起作用,如果有一个极端的负面特性,不论其他特性如何,它都足以造成一个不好的印象。由于这种极端特性的存在,运用平均法来进行信息加工出现了不很准确的情况。为此,安德森

7、于1968年又提出了加权平均法。,(三)加权平均法,1、概念加权平均法是:印象的形成一般根据平均法,但对于极好的或极差的特性应予以加权,即先对于极端特性确定权重系数,然后再按照平均法加工处理各种特性。2、优点这种加权平均法,使我们在综合他人的各种信息时就更为客观和准确了,特别是可以避免那些极端的负面特性“一锤定音”的现象,也不会出现极端的正面特性所产生的晕轮效应。,三、印象形成的特点,(一)印象形成中的评估性评估即根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随着进一步的接触,我们会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对对方的许多个性心理特征作出判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或

8、之后,对这个对象做出一定的评估(即判断),即这个人令我们喜欢还是令我们讨厌。这种评估性在人们进行初次交往,形成第一印象时格外重要。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方面,它决定对有关认知对象的其他方面的判断。,(二)印象形成中“中心特质”的作用在印象形成中,对印象形成起中心作用的特质(因素、品质),称为中心特质,对印象形成起边缘作用的特质(因素、品质),称为边缘特质。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首先发现,那些使人产生印象的心理因素(即特质),影响力差别悬殊。有些因素对人的刺激作用很大,有些因素对人的刺激作用较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对认知主体刺激作用大的因素(特质)在印象形成中起中心作用

9、,对认知主体刺激作用小的因素(特质)在印象形成中起边缘作用。起中心作用的叫中心特质,起边缘作用的叫边缘特质。,例如:说(即评价)某人是大方和心肠好的; 或者是聪明和慈善的; 或者心地坏的和报复性强的; 但当我们说一个人报复性强和爱整洁时,人们往往对“报复性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爱整洁”这个特征留下的印象相对比较淡薄。这不是因为前一个特征是消极的,后一个特征是积极的,而是因为前面一个特征对形成一个人的印象更为重要,更为中心,而后面那个特征不那么中心,不那么重要。,所罗门阿希是人际认知(知觉)研究领域中格式塔理论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他潜心研究了观察者利用大量信息和片断形成完整人物印象的方式,这个问

10、题至今仍处于印象形成研究的核心位置。,阿希认为,印象形成并不简单地是对象个人的各种品性在观察者内心中平均拼合的结果,相反,它是个整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中心”品质能对印象具有不均衡的影响,并成为对象的所有其他信息借以组成完整形象的支撑点。他曾做过一种实验,让大学生对下表中两种人进行评价。,表41 中心特质与边缘特质测试表,上表中,大学生的印象是喜欢甲而不喜欢乙,由此可见,单独一个中心品质的代换,即把热情换成冷淡,对印象有很大影响。具有“热情”品质的对象个人所得到的判断,完全不同于具有“冷淡”品质的个人。正如阿希所说:“当两种以上的品质被认为是属于同一个人所有时,它们就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品质,

11、品质在严密组织化的系统中彼此相连。”这就是说,我们不会像毫无偏见的、均衡输入算术机器那样中性运行。有关某个人的几条极坏的消息,可以完全不顾算术平均数而推翻以前所有好的提示。,(三)印象形成的一致性通常,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使获得的是对方的一些零碎的信息,也要“由此即彼”,去力图判断对方的其他更多的特性,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印象。在形成这种印象时,人们还习惯于把对方的各种特性协调一致起来,把那些相对或相反的特性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其一而取其另一,以便减少或消除不一致性。在对客观物体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没有这种一致性。,(四)印象形成中的主观性为什么在印象形成中会带有主观性?印象形成是认知主体对被认知者

12、所建立的观念像,既是“主体”所建,又是“观念像”,所以人际印象的形成必然要受到人们主观倾向的影响,带有主观性。,印象形成中的主观性是如何形成的?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既离开了被认知的对象和具体情境,要依靠“记忆痕迹”整合出一个“观念像”,又缺乏相对固定的逻辑规律来制约其成像过程,这时,主体的主观倾向性表现得就非常突出。一旦主体对被认知的对象产生了好印象,觉得很“惹人喜爱”,就很可能在原有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他的想像力,不断为自已已经形成的良好印象“添砖加瓦”,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一些自己的观点,强化那些“记忆痕迹”,建立起“我已有之 ”的人际印象。(这即以偏盖全的光环现象)。反之亦然。不难想像

13、,在这一过程中,决定想像力的发挥、认知材料的取舍、整合“记忆痕迹”结构的,就是人们的内在价值观。人常说“用老眼光看人”,就是对此种情况的形象概括。,综上,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 人通过初次接触而获得第一印象, 再通过经常接触而形成总体印象, 虽然总体印象比第一印象丰富、全面,但并不能保证认识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这是因为,一方面被认知的对象其内心世界与外部表现未必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主体的素质、价值观念也要影响对认知对象的认知。 故人际交往中,印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更不能仅凭一时一事就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第二节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印象形成是一种特殊的人际认知,它比人对自然客体的认知

14、更容易受主体动机和经验的影响。此外,印象形成还容易受到主体偏见性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首次印象),(一)首因效应的定义首因效应,亦称原初效应(Primary Effect),它是指一定条件下最先映入认知者视野中的信息在形成印象时占优势。(如以貌取人,以言取人)我们首次对人认知时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我们对一个人的各方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对他的最初印象。,(二)首因效应的原因首因效应的形成与我们知觉的恒常性有关。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首次与人见面,一般而言我们没有信息可以参照,但以后的交往,我们就会不由自

15、主地以首次印象来解释当前的认知信息。设想,如果没有首次印象的话,那就等于我们总是在与陌生人打交道了。所以,尽管首次印象难免对以后的认知带来偏见,但它又是我们认识人所不可缺少的基本信息来源。这就是首因效应得以存在的理由。,1、首因效应影响人际交往在和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对认知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因而也极大的影响人际交往。原因如下:如果我们对某人形成了一个好的首因效应,就会乐意与之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以肯定的眼光来看待他,给他以好的评价。 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对某人有不好的首因效应,则会有意疏远他,还可能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对他不友好。,(三)首因效应的启示,2、正确(辨证)运用首因效应

16、,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第一,利用首因效应创造条件,促进交往活动。我们应当努力在对方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第一次”(“闪亮登场”)。这就要求我们能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展现自己最吸引人的品质。因为人的心理感受活动存在着“辐射原则”,也就是说,他人最具有吸引力的那些特征,可通过扩散和形态转化而波及到其他因素并使人的心理逐渐产生联想。(即光环效应:以偏盖全)二是要留下好印象毕竟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策略问题,更不能经常去伪装、做作,要靠平素积累和养成的良好品德、知识和才能。,第二,防备首因效应,避免受骗上当。因为首因效应上当受骗原因: 首因效应是一种片面性的认知。即人们偏信最先得到的信息,忽视以后新的信息,甚至否认后人信息,片面地评价一个人。并不是历史地、具体地、全面地考察分析问题。防备首因效应上当受骗的要求: 要对交往中的前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不能存其一而舍其二,顾此失彼; 要把认知看成一个过程,而不视之为一时的印象。,二、近因效应,(一)近因效应的定义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交往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交往活动有更大的影响。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由于最近时间的某一信息,使过去形成的认识或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