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bc类人员培训ppt演示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454786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bc类人员培训ppt演示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bc类人员培训ppt演示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bc类人员培训ppt演示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bc类人员培训ppt演示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bc类人员培训ppt演示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bc类人员培训ppt演示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bc类人员培训ppt演示ppt培训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B、C类人员培训,第一章 土方工程,要点 1、地面挖土方 2、地下挖掘土方 重点掌握内容 1、基坑边坡的支护 2、基坑排水 3、地上、地下施工的安全规定,1.1 概述,1、基坑开挖土方工程的施工工艺 开挖土方的主要危险:坍塌工程塌方 土方开挖的施工工艺 放坡开挖(无支护) 有支护开挖,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2、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 勘察测量、场地平整 降水设计 支护结构体系的选择和设计 土方开挖方案设计 基坑及周围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道的安全监测和保护措施 环保要求和措施 现场施工平面布置、机械设备选择及临时水电的说明,基坑工程,基坑土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收集的资料 岩土工

2、程的勘察报告 临近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设施分布情况 建筑总平面图、地下结构施工图、红线范围 基坑工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土压力 水压力 坑边地面荷载 影响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产生的荷载 大量排水对临近建筑沉降的影响,1.2 土的分类,1、我国将土按坚硬程度和开挖方法及使用工具分为八大类 松软土 普通土 坚土 砂砾坚土 软石 次坚石 坚石 特坚石 2、土的野外鉴别,1.3 土方的开挖,1斜坡土挖方 土方开挖宜从上到下分层依次进行,做成一定坡势以泄水,不应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2滑坡地段挖方 施工前先了解工程地质资料、地形、地貌及滑坡迹象等情况 不宜雨季施工,不应破坏挖方上坡的自然植被 遵循先

3、整治后开挖的施工顺序,应由上到下开挖,严禁先开挖坡脚 爆破施工时,严防因爆破振动产生滑坡 抗滑挡土墙应在旱季施工,基槽开挖应分段进行,并加设支撑 开挖过程中发现滑坡、裂缝、滑动等迹象,应暂停施工,各类挖土,3 基坑(槽)和管沟挖方 应防止地面水流入坑、沟内以免塌方,随挖随撑,经常检查 4 湿土地区挖方 施工前做好地面排水和地下水位降低。人工降水要降至坑底0.5m1.0m时方可开挖。 相邻基坑和管沟开挖,要先浅后深,并及时做好基础 挖出的土方不要堆放在坡顶上,要转运到规定的距离外 5 膨胀土地区挖方 开挖前排水 开挖后基土不应曝晒和雨淋 开挖、作垫层、基础施工和回填土要连续进行 回填砂地基时,先

4、将砂浇水至饱和后再铺填夯实 坑壁支撑 钢板桩、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坑壁支撑 钢板桩、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坑壁支撑并设锚杆,7 挖土的一般规定,人工开挖,两个人的操作距离23m,自上而下开挖,严禁掏洞的挖掘方法 开挖时注意土壁的变动 上下坑沟应有上下通道 挖机施工时,在挖机工作范围内,不进行其它工作;至少留有0.3m的土由人工修挖 坑边堆放弃土、材料和移动施工机械,应与坑边保持一定距离,1.4 基坑(槽)边坡的稳定,一般规定 表1-4的内容 开挖深度较大的基坑,放坡挖土时宜设置多级平台,每级平台宽度不小于1.5m 边坡稳定性验算 坡顶有堆积荷载 边坡高度超过表1-4的规定 具有软弱的倾斜土层(滑动面)

5、边坡土层层面倾斜方向与边坡开挖方向一致,1.5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和基坑变形控制值,此节为新增内容 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划分 上海市标准DBJ508-61-91基坑工程设计规程将基坑分为三级 1、一级基坑 重要工程或支护结构做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开挖深度大于10m 与临近建筑物、重要设施的距离在开挖深度以内的基坑 基坑邻近有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重要管线等严加保护的基坑 2、二级基坑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基坑 3、三级基坑 开挖深度小于7m,且周围环境无特别要求时的基坑 遵照有关文件和规定执行的基坑 地铁、隧道等大型地下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的基坑工程 城市生命线工程 对位移有特殊要求的精密仪器使用场

6、所附近的基坑工程,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重要性控制值,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规定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分为三级 1、一级。重要性系数0为1.10 2、二级。重要性系数0为1.00 3、三级。重要性系数0为0.90,基坑变形控制值,基坑变形的控制值 见表1-6,1.6 浅基坑(挖深5m以内)土壁支撑形式,间断式水平支撑 断续式水平支撑 连续式水平支撑 连续式垂直支撑 锚拉支撑 斜柱支撑 短柱横隔支撑 临时挡土墙支撑,1.7 深基坑支护结构体系的方案选择,新增内容 基坑支护结构应收集的资料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状况调查 主体工程地下结构设计资料调查 常用支护结构见

7、表1-8,1.8 支撑及拉锚的施工与拆除,施工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应与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工况相一致 先支撑后开挖,最上一道支撑拆除后设计容许处于悬臂状态 分层开挖 支撑安装应采用开槽架设 立柱穿过结构底板及主体结构地下室墙体的部位,必须采取可靠的止水措施 支撑与围檀交接处要用千斤顶预加应力 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应在同一平面内整浇,土层锚杆,土层锚杆的组成:锚头、拉杆、锚固体 根据主滑动面分为:锚固段、非锚固段 土层锚杆现场检验 确定基坑锚杆承受的荷载及锚杆布置 锚杆承载能力计算 锚杆的稳定性计算 确定锚固体长度 锚和锚杆直径,1.9 深基坑支护常遇问题及防治处理方法,常遇问题:位移、管涌及流砂

8、、塌方 产生原因 防治处理方法,1.10 土钉墙支护,定义。土钉墙支护系在开挖边坡表面铺钢筋网喷射细石混凝土,并每隔一定距离埋设土钉,使与边坡土体形成复合体共同工作,从而有效提高边坡稳定的能力 优点:结构简单,可阻水,施工方便、快速,节省材料,费用低 适用范围:淤泥、淤泥质土、黏土、粉质黏土、粉土等,1.11 挡土墙,挡土墙的作用:维护土体边坡稳定,防止坡体的滑动和边坡的坍塌 基本构造和形式 重力式挡土墙:高度在5m以内,以自身重量抵抗倾覆。有垂直式和倾斜式。埋深一般为1.01.2m,宽高比:1/22/3,水平方向每隔1025m设一道宽1020mm的伸缩或沉降缝 钢筋混凝土挡土墙 锚杆挡土墙

9、锚定板挡土墙 其他轻型挡土墙,1.12 地面及基坑(槽)排水,大面积场地地面排水 坡度不大 坡度较大 山坡地段 基坑(槽)排水 明排水法:四周排水沟及集水沟应设置在基础范围以外,每隔2040m设置一个。直径或宽度0.60.8m,随时低于挖土面0.71.0m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降落到基坑底0.51.0m以下,1.13 基坑工程监测,深基坑开挖应关注的问题 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与安全 对基坑周围环境的影响 支护结构的三种破坏情况 围护桩(墙)因本身强度不足发生断裂破坏 支撑失稳或强度破坏引起支护结构破坏 围护桩(墙)下端土体移动造成围护结构整体倾覆 基坑监测工作要点 开挖前有系统的开挖监控方案

10、 监测点布置满足要求,从基坑边缘以外12倍开挖范围内的需要保护的物体均应监控对象 位移观测基准点不少于二点且应设在影响范围之外,1.14 基坑挖土和支护工程施工操作安全措施,基坑挖土操作的安全重点 重点应关注1、2、3、4、6、10 机械挖土安全措施 重点关注1、6、10、14、15、17 基坑支护工程安全技术 严格按支护设计要求进行 混凝土灌注桩、水泥土墙等支护应有28d以上龄期,达到设计要求,方能开挖 安装与拆除应与设计相一致 支护原则:竖向:分层开挖,先支撑后开挖,撑锚与挖土密切配合,严禁超挖的原则 撑锚安装应采用开槽架设,撑锚顶面安装标高应低于坑内土面2030cm。钢结构预应力控制值不

11、应小于支撑轴力的50%,不宜大于75%,如采用混凝土则其强度应达到80%,1.15 顶管施工,顶管法施工的管子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或钢管,管径7002600mm,主要包括:作业坑设置、后背修筑与导轨铺设、顶进设备布置、工作管准备、降水与排水、顶进、挖土与出土、下管与接口等,1.15.1 顶管法施工的分类,目前顶管法施工可分为:对顶法、对拉法、顶拉法、中继法、后顶法、牵引法、深覆土减摩顶进法,1.15,顶管法施工准备工作 物质、设备的施工准备工作 顶管法施工注意事项,1.16 盾构施工,盾构机基本构造:盾构壳体、推进系统、拼装系统。推进系统有液压设备与盾构千斤顶组成 盾构机施工。四大类:手掘式盾构、挤压式盾构、半机械式盾构、机械式盾构 盾构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要有安全专项方案,这是盾构设计中的关键 建立供、变电、照明、通信联络、隧道运输、通风、人行通道、给水和排水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措施 必须有盾构进洞、盾构推进开挖、盾构出洞的安全保护措施 必须要有应急预案,配急救物品和设备,盾构机施工注意事项,盾构出土皮带运输机,应设防护罩,并应专人负责 出土车应有指挥引车,严禁超载。轨道终端设安装限位装置 盾构机头部应每天检测可燃气体浓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