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最恰当的论据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451448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选择最恰当的论据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怎样选择最恰当的论据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怎样选择最恰当的论据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怎样选择最恰当的论据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怎样选择最恰当的论据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选择最恰当的论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选择最恰当的论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选择最恰当的论据,所谓恰当的论据,就是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韩凌霞,1、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

2、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例1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2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3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必须对材料进行筛选辨析,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论点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南郭处士: 正面:1、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最终要现出原形,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

3、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2、批评他不学无术,善于钻营。 3、不懂装懂,弄虚作假是可耻的。 4、不会抓住学习机会,不肯学习。 反面:1、当他知道自己混不下去了,就逃走了,可见还有自知之明。 2、值得同情,他是旧体制和形式主义的牺牲品,如果齐宣王的考察制度健全,他就不能蒙混过关,也许他会认真学习,学得真功夫。,3、(现代)南郭处士虽下岗了,但只要他肯学还是可以再就业的。 4、南郭先生是一个消息灵通人士。他知道齐宣王爱听吹竽,而且还是喜欢听合奏,而且乐工的待遇还很优厚。这些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实在是“内幕消息”,可南郭先生却打探得一清二楚,足见南郭先生确有过人之处。不仅如此,南郭先生还能打入乐队内部,成

4、为一名乐士,也表明他有一定的“上层路线”或“社会关系”,并且还是个有胆有识之人。,齐宣王: 1、每次必“三百人”“合奏”,搞形式主义和大锅饭体制。 2、不注重对人才(真才实学)的考察。 3、管理体制有漏洞,乐队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4、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让他能混在乐队里。 5、缺少识人的眼光,用人要有识人之明。,齐泯王:赞扬他即位后,“敢于整顿乐队,勇于改革” 的精神。 周围的人:1、乐队里老好人太多,怕得罪人不揭发 。2、乐队里每个人只管自身的既得利益,怕教会南郭吹竽反而挤掉自已。 3、缺少竞争机制,人与人之间一团和气。 大的社会环境:开后门之风给南郭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滥竽充数,南

5、郭处士,齐宣王,齐泯王,周围的人,社会背景,和氏献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石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节选自韩非子和氏),和氏献璧,从厉王、武王角度,从武王的角度,从文王的角度,从玉人角度,从和氏角度,从玉璞角度

6、,要多角度分析材料,一、从厉王、武王角度考虑 玉人一句“石也”,就刖去和氏之足,连宝也失去了。由此可得出:轻信武断,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国君身边的玉人,应该是相玉的“权威”“巧匠”。但他们却相不出玉来,可见是滥竽充数者。由此可得出:信任滥竽充数者,不仅无益于事而且还会有害。 玉人们相不出玉来,可见是不学无术者,而国君却偏偏依赖他们,以致误了事。由此可得出:不知人善任,就会贻误大事。,二、从武王角度看问题 和氏第一次献璞被刖去一足,第二次还敢来献,这似乎就可以说明那璞真正是宝不是石,否则,和氏难道活得厌烦了? 但武王对此却视而不见,既不能用普遍联系,又不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研究、

7、处理问题,也只是轻信玉人的“石也”,从而失去了宝。由此可得出:不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处理问题,轻易下结论,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和氏第二次献璞,可以想象得出,他是拄着拐杖,拖着残疾的躯体捧着宝玉于王前的,而武王对此似乎视而不见。武王根本不能以怜爱之心去审视他的所作所为,并进行全面分析、周密思考、处理问题,仍然仅凭玉人一句“石也”,就又刖去和氏一足。由此可得出:位高权重者一旦缺乏爱心,就不能正确处理问题,甚至铸成大错。,三、从玉人角度分析 偌大楚国,做玉人的,当是有“玉之专长”的大师,是权威人士,但权威却相不出玉来。由此可得出:权威并非一贯正确。 玉人仅对璞的表面“相之”,就轻下结

8、论“石也”,从而造成不仅使和氏刖去一足,而且也使楚国失去了宝玉的后果。由此可得出:只看表面现象就轻下结论,是要坏大事的。 玉人是权威,身居要位,可他没能很好地起到要位上的作用。由此可得出: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能滥竽充数。 玉人们相不出玉来,可见都是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之辈,但却戴有“权威”“专家”的桂冠,并深得王们的信任。由此可得出:不学无术,靠投机钻营的滥竽充数者,也能得到信任,享有盛名。,四、从玉璞角度琢磨 璞是一种含玉的石。内玉虽美,但表面的石是粗糙、丑陋的。由此可得出:人不可貌相。 璞中玉虽价值连城,但不打开它仍然是璞,是根本显现不出价值来的。由此可得出:有才华,就应当自己展示出来。 玉

9、璞虽屡经磨难,但终现于世而成为宝。由此可得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或者有真才实的,终究会被重用。 玉璞虽然内含美玉,可其表面却是丑陋不堪的。由此可得出:才美者,并非都外现。 玉璞丑陋的表面,可以说是个“框子”也就是这个框子养育且呵护了内里的美玉,但它又实实在在把玉束缚在里边,使其“才美不外现”。由此可得出:只有冲破溺爱、束缚自身的框子,才能有所作为。或想到其另一面:作父母的,应该把子女放出自己的怀抱,让其投身社会生活,经风雨,见世面,才会有作为。 玉璞虽经厉王、武王两代,但还是玉璞,只有遇到文王“使玉人理之”才成为美玉。由此可得出:有才能还要有机遇才能成功。,五、从文王角度审视 1 没有文王,和

10、氏璧就不会传于后世。由此可得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不仅让玉人只从表面去“相”,而是“使玉人”进行“理”的实践,最后知道了是玉,并且得了宝。由此可得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3闻和氏哭泣,便派人询问,得其实情又因而付诸相应的行动。这不仅为和氏“平了反”,还得了宝。由此可得出: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付诸相应的行动,才大有益处。,六、从和氏角度联想 权威的玉人一再认为“石也”,可和氏坚持是“宝”毫不动摇。由此可得出:不惟权威是从,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 坚信玉璞是宝,历尽艰辛终于得以命名为:“和氏之璧”。由此可得出:坚持真理,终将胜利。 3有宝献给国家,可谓忠贞之士的

11、忠贞之举,然而和氏却饱受磨难。由此可得出:古来忠贞多磨难。 4宝玉两献不成,泣尽而血,但终于遇文王而遂愿。由此可得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5一次现宝被认为“石也”,第二次何不自己打开璞石献上? 由此可得出:才美要自现,应该学会自我推荐。 6一味地寄希望于慧眼,被动地任人评品,不能主动自我表现而终不遂愿。由此可得出:没有恰当的方法,就没有成功。 7被刖去双足并不悲不泣,悲的是把“宝玉”说成“石头”,把“忠贞”称为“诳”。由此可得出:忠贞之士,是“不以己悲”的。,“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

12、迎战。曹刿为此要去求见鲁庄公。他的一位同乡对他说:“有权位的人会去谋划的,你又何必去参与?”曹刿回答说:“有权位的人很浅陋,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见鲁庄公。),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2、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

13、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3、 位卑末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

14、翁的资格了。,例如提出“人才重要”的论点,引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萧和追韩信的故事作论据之后,可以展开联想,接着选择相应的反面论据针砭时弊: 萧和慧眼独具,识才,荐才,而毫无嫉才之心。由此,我又想起漫画武大郎开店里的“掌柜”。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不识才或知才不用的领导还不乏其人,他们就和武大郎开店里的掌柜一样,比自己高的伙计“一个也不要”。这岂非可悲而又可笑!,善于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4、图书馆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知识水准的标志。据报载,不到一千一百万人口的匈牙利,全国有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一万七千个。为了方便读者借阅图书,一些大型图书馆还在工厂、居民点设立分馆或把大轿车改装成“流动图书馆”,尽力使每

15、个居民都能简便、迅速地借阅到所需的图书资料。因而有人诙谐地称匈牙利是个“图书馆大国”。对比一下我们这个有十亿人口的大国,难道不应大力建设图书馆,为加强知识播种、培养各方面人才而积极发展“图书馆事业”吗?,写至此,不禁想起了一位老教育家的话:“人才是多方面的,爱好、特长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让出更多的传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们看他们爱看的、有意义的各种读物,通过这些读物,促使他们手脑并用,来培养他们的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养成他们的创见与创造能力”。而图书馆,正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啊!,对论据的要求,积累占有新鲜材料,筛选辨析材料,多角度分析材料,善于联想相关材料,学会活用材料,真实、典型、新颖、准确

16、,人生 生活 生命,理想 梦想 追求 目标 希望 幸福 收获,拼搏 毅力 挑战 挫折 尝试 超越 心态 宽容 诚信 爱 自立 沟通 合作 责任 学会放弃 机遇 珍惜 谦虚 潜力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话题,如:史铁生、海伦凯勒都是身体有残疾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的优秀人物,可以在“坚强、意志”“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生价值”等为话题中使用这些材料。 如李白、白居易、苏轼在仕途上都遭受过挫折和困厄,但他们都能调整自己以达观的心态直面生活。联系他的定风波足以见出他的乐观旷达,可在以“直面人生”等话题中恰当地使用。陶渊明、王维钟情山水,逃离官场,隐逸田园,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和独立,可以在以“生命”“自由”“选择”为话题的文章中表达自己独到的认识。,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