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十单元 单元总结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4449575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十单元 单元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十单元 单元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十单元 单元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十单元 单元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十单元 单元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十单元 单元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十单元 单元总结(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总结 网络构建,宏观综合 1. 文化生活内综合结合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结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理解发展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在文化生活中的选择。结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分析说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结合文化创新,分析说明如何提高文化竞争力。,2.与经济生活的综合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分析说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重视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运用文化传播的途径,说明发展对外贸易的文化意义。运用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与政治生活的综合结合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我国的

2、宗教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结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当今国际社会关系以及世界的多极化。结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分析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运用文化的多样性,说明各国政治制度的不同。,4.与生活与哲学的综合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结合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分析说明如何才能实现文化创新。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说明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文化交流、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谈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解题技能 认识类主观题方法突破 典型例题“和而不同”的理性思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遵循“和而不

3、同”的法则才使得华夏文化不仅数千年文脉未断,而且历久弥新,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今天的中国人更加坚信,人类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不是一种文化吞并另一种文化,而是一种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另一种文化,在相互的交融中各自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并且从另一种文化的存在中,确定自己的存在理由。正所谓:文化交流,崇尚“和而不同”。,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崇尚和而不同”的理解。 解析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知识点范围是“文化生活”;文化交流中崇尚“和而不同”,实质上就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谈谈的理解”的一般分析模式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答案 (1

4、)文化交流,崇尚“和而不同”实际上就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即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优势和劣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交流、借鉴、融合、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也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过程中,应该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5、,充满生机与活力。 (4)文化交流,要做到“和而不同”,必须反对只尊重自己民族文化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认识类主观题通常要求考生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其设问一般是“如何认识”或“如何看待”等。 做好此类简答题,关键是掌握解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说明“是什么”。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或对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进行判断),概括、判断时要有意识地往相关学科的知识点上挂靠,但若设问中已有明确表述,则该步可省略。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即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设问中所描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多角度分析其“影,名师支招,响”,评价其地位。若该现象正确,则分析其积极

6、意义和作用;若该现象错误,则分析其违背的观点及危害;若该现象相对复杂,则要一分为二,分别加以评论。 第三步,说明针对这一现象应当“怎样做”,要分别从公民、企业、国家等不同的主体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同时要结合教材和国家方针政策进行分析。 特别提醒 并非所有的认识类简答题都要按部就班地回答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的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但必须要按以上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学以致用2009年两会上,有关“山寨文化”的争论不绝于耳。倪萍说,近来山寨现象已经从经济领域蔓延到文化领域,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出来,马上 就有所谓山寨作品跟风炒作。如果模仿和抄袭的“山寨”蔓延开来

7、,会严重地伤害文化原创力,希望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措施来鼓励、扶植和保护文化原创。(1)就如何辩证地看待“山寨文化”,谈谈你的看法。(2)请根据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山寨文化”的认识。,解析 本题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考查考生对矛盾相关知识以及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这一知识点的认识。第(1)问考生可结合矛盾的相关知识回答,辩证地分析“山寨文化”。回答第(2)问考生要联系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 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山寨文化”侵犯知识产权的“恶”的一面,又要看到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东西;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待并支持真正的山

8、寨产品,坚决制止盗版行为;坚持辩证否定观要求坚持创新意识,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2)对于山寨产品既要看到其侵犯知识产权的“恶”的一面,如大量盗版产品,又要看到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善”的一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随着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出现了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我们应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山寨文化”与“创新”不能划等号,也不能视“山寨文化”为“低俗文化”,我们应理性对待,趋利避害,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规范答题 答案结构逻辑化 考题再现 国学,泛

9、指中国传统文化。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可谓“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这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密切相关。就现实层面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国学也穿上“现代时装”,并通过通俗化的解读,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上有了更高的效率。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国学,推动国学发展,就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分) (2)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 (

10、8分),抽样批阅 3.(1)态度: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2)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个人、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借助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我国的传统文化迅速传播。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 我国的传统文化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

11、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传统文化顺应了社会生活变迁。,规范得分 (1)对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2分) (2)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2分)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个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分) 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作通俗化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分)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12、为此,政府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分),老师忠告 该学生答案琐碎,缺乏逻辑性,给人一种东拉西扯的感觉。规范答题要注意答案结构逻辑化。答案要注重分析论证,强调逻辑性和条理性,这是文综政治非选择题优秀答案的必备要件。文综政治非选择题的答案应有较强的逻辑性,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先说哪句话,后说哪句话,组织答案要依次进行,否则就会给阅卷者一种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那是注定得不到高分的。考生要做到文综政治非选择题答案合逻辑性,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题目的材料、立意、设问等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对教材知识的完整把握和深入理解。,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