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点睛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4440743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PT 页数:238 大小:3.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点睛_第1页
第1页 / 共238页
中药学点睛_第2页
第2页 / 共238页
中药学点睛_第3页
第3页 / 共238页
中药学点睛_第4页
第4页 / 共238页
中药学点睛_第5页
第5页 / 共2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点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点睛(2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主讲人:刘志刚,考试必过,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多选)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1.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多选)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多选),四气的临床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等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

2、体。,第二节 五味(重点) 一、五味的含义,注: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三、所示效用 升浮类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四、临床应用 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五、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六、影响因素 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下行。,第四节 归经,理论基础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毒的特性 广义的“毒”:主要有两种涵义: 1.药物的总称:即“毒”与“药”通义。 2.药物的偏性:古人常将药物的这种偏性称之为“毒”。,五、引

3、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理不善 9.辨证不准 10.个体差异 11.离经悖法,(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 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等辨证相对应。如对应六淫与疫疠的有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等;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 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 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第三章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 (1)对因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针对病因起

4、治疗作用。具体包含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效、消除病理产物等。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 属于扶正的功效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2)对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或某种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3)对病证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疟疾、赘疣、痹证、鼻渊、黄疸、肺痈、绦虫证等病证,具有明显优于它药的疗效,如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4)对现代病症功效: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三、表述 一般说,中药主治病

5、证的表述用语可分为三类,即: 1.病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 2.证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 3.症状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第四单元 中药的应用,第一节 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二、配伍的目的(增效、扩范、减毒)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

6、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3.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三、内容 (一)七情配伍 (重点),(二)君臣佐使,(二)十八反(重点):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注:没太子参、北沙参),十八反歌诀: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

7、逢石脂便相欺。,二、妊娠禁忌 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破气行滞、攻下药、辛热及滑利之品。如牛膝、川芎、红花、 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等。,二、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两=160钱。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 1两(16位制)=30g, 1钱=3g. 1分=0.3g. 1厘=0.03g。 一般干品药为39g,

8、部分为1530g。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第五章 解表药(3.5分),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桑叶配菊花:善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肝热目赤、肝阳眩晕及肝肾亏虚目暗不明。,第六章 清热药(7分),清热泻火药 主治气分实热证: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等。 2. 清热燥湿药 主治湿热证:黄芩、黄连、黄柏 3. 清热凉血药 主治血热证:生地、玄参、丹皮、赤芍 4. 清热解毒药 主治各种热毒证: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等。 5. 清虚热药 主治阴虚内热:青蒿、白薇等。,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第四节

9、清热解毒药,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第五节 清虚热药,第七章 泻下药(2分),分类(一)攻下药。通便力强,主治实热便秘,以及实热内蕴之头痛、目赤、牙痛、咽痛、吐衄血等。(二)润下药。含油脂,可润肠通便,主治津亏肠燥便秘,以及小儿、老人、孕妇患便秘者。(三)峻下逐水药。多有毒,通利二便,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之水液从大小便排出。主治水肿、胸水、腹水之实证。,第一节 攻下药,第二节 润下药,火麻仁 润肠通便老人、产妇及体虚之津枯肠燥便秘。 郁李仁润肠通便:肠燥便秘。利水消肿:宜于水肿脚气浮肿兼便秘者。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肠燥便秘。,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3分),第八单元 祛

10、风湿药,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第9章 芳香化湿药 (1分),第10章 利水渗湿药 (3分),第10章 利水渗湿药,第10章 利水渗湿药,第11章 温里药(1.5分),第12章 理气药(2.5分),第13章 消食药 (1分),第14章 驱虫药(1分),第15章 止血药(2.5分),三、分类: 1.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症见血色鲜红,量多质粘稠等。2.化瘀止血药: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的出血证。 3.收敛止血药:广泛用于体内外多种出血证。尤为虚损不足,出血不止 4.温经止血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证,症见出血日久,血色暗淡,质地稀薄等,第16章 活血化瘀药 (4分),品种: 活血、利尿、

11、引血下行宜川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宜怀牛膝。,第17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4分),止咳平喘药,用法:法半夏长于燥湿,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清半夏长于化痰;竹沥半夏长于清热化痰。生半夏外用,第18章 安神药(1.5分),第19章 平肝息风药 (2分),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全蝎和蜈蚣 息风止痉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中风面瘫,半身不遂。 攻毒散结疮疡肿毒,瘰疬结核。 通络止痛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等 辛,有毒。煎服:全蝎36g,蜈蚣35g 研末服0.61g 孕妇慎服,第20章 开窍药(1分),一、概念:凡以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治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补虚药,又称补益药或补养药。二、功用与适应症

12、:补气,用于气虚证;补阳,用于阳虚证;补血,用于血虚证;补阴,用于阴虚证。三、注意:1.宜久煎(另煎),或做丸散剂;2.注意配伍健脾消食药。,第二十一章 补虚药(8.5分),第一节 补气药,第二节 补阳药,第二节 补阳药,第三节 补血药,第四节 补阴药,第四节 补阴药,第22章 收涩药 (3分),第22章 收涩药 (3分),第23章 涌吐药 (1分),第24章 杀虫燥湿止痒药(1分),凡以攻毒杀虫、燥湿止痒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杀虫燥湿止痒药。本类药寒温不一,大多有毒,以外用为主,兼可内服。具有攻毒杀虫、燥湿止痒等作用,部分药物兼有截疟、壮阳等作用。,第24章 杀虫燥湿止痒药(1分),第25章

13、 拔毒消肿敛疮药(1分),1、新增药物最多的古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中华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答案:D2、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本草经集注 答案: D,3、首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C.本草纲目拾遗 D.本草经集注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答案 D 4、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 五十二病方 B、 神农本草经 C、 本草经集注 D、 新修本草 E、 证类本草 正确答案: B,1、升浮性所示的功效是A清热 B息风 C开窍 D消积 E潜阳 正确答

14、案: C2、辛味药注意 A多耗气伤阴 B多收敛邪气 C多腻膈碍胃 D大伤元气 E气滞血瘀 正确答案:A,3、不属于沉降性所示的功效是A、清热泻火 B、利水渗湿C、平肝潜阳 D、涌吐开窍E、收敛固涩 答案: D 4、温热性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A、腻膈 B、助湿C、伤阴 D、败胃E、敛邪 答案: C,6、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的味是A.涩味 B.辛味C.酸味 D.淡味 E.咸味 标准答案: D7、不属于沉降性的功效是A.泻下 B.清热C.解表 D.止呕 E.平喘 标准答案: C,1、属对因功效的是A、发散风寒 B、平肝潜阳C、收敛固涩 D、退热除蒸E、降逆止哎 答案:A 2、既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又按中

15、医辨证学分类的是 对因功效,A辛 B苦 C酸 D咸 E甘 1、能安蛔生津的味是( ) 2、能行气活血的味是( ) 答案C、AA相恶 B相反 C相杀 D相使 E相畏 3、表示增毒的配伍关系是( ) 4、表示增效的配伍关系是( ) 答案B、D,A辛味 B甘味 C酸味 D苦味 E淡味 9邪未尽者慎用 10津伤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11气虚阴亏者慎用 12阴虚津亏者慎用 正确答案:C、D、A、E,1、药性理论的内容主要有A.四气五味 B.升降浮沉C.有毒无毒 D.用药禁忌E.煎煮方法 答案:ABC 2、寒凉性所示的功效有A.散风 B.清热C.泻火 D.凉血 E.解热毒 答案: BCDE,3、归经的理论基础有A.药物疗效 B.脏象学说C.阴阳学说 D.经络学说 E.药物特性 答案:BD4、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 ) A个体差异 B配伍不当 C剂型失宜 D辨证不准 E离经悖法 答案:ABC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