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年多元入学方案暨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439085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8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十四年多元入学方案暨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九十四年多元入学方案暨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九十四年多元入学方案暨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九十四年多元入学方案暨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九十四年多元入学方案暨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十四年多元入学方案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十四年多元入学方案暨(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九十四年多元入學方案暨 基測背景理念,林世華 93年08月13日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 http:/www.ecpsy.ntnu.edu.tw/linsh,2,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 發展階段,87 - 89 規劃研究期 90 - 93 推動實施期 94 - 98 過渡發展期 99 穩定實施期學生學習經驗改變 一路走來始終如一,3,九十四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取材範疇與試題,壹、測驗科目 94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科目維持現制的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五科,各科不跨學習領域。 貳、測驗題數與時間 各科測驗時間均為70分鐘,其題數如下: 國文科:45 50題 英語科:40 45題 數學

2、科:30 35題 社會科:60 70題 自然科:50 60題 各科測驗題數以學生能於測驗時間內從容完成作答為原則。 參、測驗題型 五科均採四選一選擇題,包括單題及題組題。,4,九十四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取材範疇與試題,肆、試題取材原則與示例 94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各科試題之取材,以學生學習及生活經驗為主要來源。各科所要測驗的能力與內涵,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中階段的能力指標為依據。各科試題取材之一般性原則如下: (一)以能經由紙筆測驗評量之能力指標為主 採用紙筆測驗所能評量的能力指標,期能客觀、公平的實施基本學力測驗。 (二)以評量學生所習得之基本能力為目的 採用基礎、核心及重要的能力指

3、標,期能可靠(信度)、有效(效度)的評量學生基本能力。 (三)以符合綱要不涉及素材(版本)之選取為方針 基本學力測驗內容根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的能力指標,學生無論使用哪一版本教材,只要能習得基本能力,皆足以應考基本學力測驗。,5,取材的因應- 九 年 一 貫 教 材 知 識 庫 系 統,1. 社會科第三冊課本-南一版-主題二 華夏帝國的發展 單元九 胡和的分與合 第 25 行: 展開江南一帶的建設。後來曹操有意一統天下 , 大舉揮軍南下 , 但在赤壁之戰為劉備和孫權聯軍所敗 , 於是確立三分天 第 32 行: 圖9-3赤壁之戰及三國鼎力形勢圖曹操這次揮軍南下滅孫權 、劉備後就能統一天

4、下!哈哈 第 32 行: 船連在一起!周瑜那派人詐降,到時送他一把火,連環船陣就經過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北歸,奠定日後三分天下的基礎。 2. 社會科第一冊課本-仁林版-9. 讓我們看雲去 第 698 行: 赤壁之戰是 中國 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當 劉備 和 孫權 的聯軍在 湖北省 第 1133 行: 赤壁之戰是 中國 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當 劉備 和 孫權 的聯軍在 湖北省 3. 13.社會科第二冊課本-翰林版-第四篇 民族大融合的時代 第 22 行: 圖 4 - 1 - 2 赤壁之戰 第 39 行: 師南下,與孫權、劉備的聯軍戰於赤壁 ( 今湖北蒲圻市 ),結果大敗。赤壁之戰後,曹操繼

5、續經營北方,後來他的兒子曹丕篡漢,改國號為魏。孫權佔據 4. 17.社會科第三冊課本-康軒版-第二單元 古代中國 第 442 行: 2-4-1 今人所繪赤壁之戰想像圖 / 曹操在奪據華北大部分地區後 , 率軍南向謀統一天下 , 南方的 第 939 行: 98 2-4-1 今人所繪赤壁之戰想像圖 中華古文明大圖集:社稷,宜新文化公司,6,命題因應- 分段能力指標的實際,壹 教育目標型-動詞加名詞數學 5-n-03 能理解因數、倍數、公因數與公倍數。N-2-04 社會 1-3-8 比較不同生活環境的交通運輸類型。貳 表現水準型-動詞加名詞,另有形容詞與副詞的加入國語文 D-2-3-2-3 能用正確

6、、美觀的硬筆字書寫各科作業。 國語文 D-1-1-1-1 能認識常用中國文字1,000-1,200字。,林世華、盧雪梅、陳學志(民93)發展學習成就評量指標與方法手冊 http:/wwwpimasa.ecpsy.ntnu.edu.tw/,7,能力 vs 知識,ability = knowledge + skill 知能 = 知識 + 能力 能力 = 知識 + 認知歷程,8,Revised Bloom Taxonomy,9,認知歷程向度 (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1.記憶(Remember) 1.1 再認(Recognizing) 1.2 回憶(Recallin

7、g) 2.了解(Understand) 2.1 詮釋(Interpreting) 2.2 舉例(Exemplifying) 2.3 分類(Classifying) 2.4 摘要(Summarizing) 2.5 推論(Interring) 2.6 比較(Comparing) 2.7 解釋(Explaining) 3.應用(Apply) 3.1 執行(Executing) 3.2 實行(Implementing) 4.分析(Analyze) 4.1 辨別(Differentiating) 4.2 組織(Organizing) 4.3 歸因(Attributing),10,認知歷程向度 (Cogn

8、itive Process Dimension),1.記憶(Remember) 2.了解(Understand) 3.應用(Apply) 4.分析(Analyze) 5.評鑑(Evaluate) 5.1 檢查(Checking) 5.2 評論(Critiquing) 6.創造(Create) 6.1 產生(Generating) 6.2 計畫(Planning) 6.3 製作(producing),11,2了解,了解:從教學訊息(在課堂中、在書本中或電腦螢幕上的口語、書面與圖形訊息)中創造意義(make sense);建立所學新知識與舊經驗的連結。 了解的認知歷程包括:詮釋、舉例、分類、摘要、

9、推論、比較、解釋。,12,2了解-2.1詮釋,詮釋:在不同知識表徵間從事表徵轉換。從文字表徵轉換到另外其它的文字表徵(可稱為轉述);從圖畫表徵轉換到文字表徵(可稱為讀圖的能力);從文字表徵轉換到圖畫表徵;從數字表徵轉換到文字表徵;從文字表徵轉換到數字表徵;從音符表徵轉換到音調表徵等。,13,南投縣:東有花蓮縣,北有台中縣,西有彰化、雲林縣,南有嘉義、高雄縣。,14,15,下圖為林秀才從外城回家的路線圖,他途中所經之地的正確順序是什麼?,(A)市坊寓 (B)坊市寓 (C)坊寓市 (D)寓坊市,16,小元利用週末時到臺灣西部沿岸去旅遊寫生。請問:下列哪一張圖畫最可能是他的作品?,91-1社會科正式

10、題本,17,小玲的錢包內有佰元鈔票x張,拾元硬幣y個。請問錢包內有多少元?(A) x+y (B) 10x+y (C) 100x+10y (D) 110(x+y),18,了解-2.2舉例,舉例:對一般概念或原則知識,給一個特定的例子。 舉例涉及:指認出一般概念或原則的定義性特徵;使用這些特徵來選擇或建構一個特定的例子。,19,用具體的描述來表達抽象的意念,可使文章更為生動。下列何者不屬於此類? (A)爸媽的關懷與呵護,為我們築成了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 (B)漫步在夕陽餘暉裏,晚景的溫存就這樣被我偷嘗了不少 (C)黃槐那豔麗耀眼的黃色花朵,在陽光下是一種龐大集團的色彩 (D)看著鳥兒高踞枝頭,臨風顧

11、盼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20,了解-2.3分類,分類:指認出某物(特定的例子)隸屬於某一特定類目(概念或原則)。 分類涉及:偵測出相關特徵或組型,使其匹配於示例與概念或原理之間。,21,小美參加舅舅的結婚典禮時,吃到了許多美味的菜餚,如燻烤鰻魚、胡椒草蝦、蒜泥九孔、生鮮虱目魚湯。請問:這些美食材料主要是來自於哪一種漁業類型?(A)近海漁業 (B)遠洋漁業 (C)沿岸漁業 (D)養殖漁業,91-1社會科正式題本,22,2了解-2.4摘要,摘要:對所呈現的資訊,提出單一陳述來表徵,或提取出一個主題。摘要:建構一個資訊的表徵。如一個戲劇場景的意義或其中的要義。如主題或要點。,23,現在的年輕人,

12、所受的教育都具有中上的水準,但一提到家務事,往往退避三舍。每當客人來時,我的年輕徒弟總替我端茶待客,不僅茶碗的蓋子沒有蓋緊,走路也不懂得快慢適中,遠遠地就聽到茶盤和茶杯、茶杯和茶蓋相碰的聲音。通常我都會輕輕的對他說:你端茶的音樂很好聽。 事實上,欠缺調和柔順的聲音,就是一種不當音樂,就如美妙的語言,如果說得不適當,也是不當的音樂。沒有契合天時、地利、人和,依著機緣行事,就像端茶的音樂,使別人不願意接受我們、肯定我們。其他如錢財來得不清不白,愛情愛得不合法、不適切等等,都像一曲難聽的演奏,得不到群眾的掌聲。 安定自在的心境,人人豔羨,何不從柴米油鹽醬醋茶裡,安住我們紛雜的亂心? 改寫自星雲法師端茶的音樂 下列何者是本文的主旨? (A)從生活瑣事中調和身心,能促成社會祥和* (B)對日常瑣事應該事必躬親,才能使人心服 (C)平日頂撞尊長的言行,是造成內心雜音的來源 (D)若用心諦聽,茶杯、茶蓋相碰撞也是美妙的樂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