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生成和排出部分ppt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438430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尿的生成和排出部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尿的生成和排出部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尿的生成和排出部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尿的生成和排出部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尿的生成和排出部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尿的生成和排出部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尿的生成和排出部分ppt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排泄: 机体代谢的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等,通过血液循环经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排 泄 器 官 排 泄 物 肾 脏 水、尿素、肌酐、盐类、药物、毒物、色素等肺 脏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皮肤及汗腺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胆色素,毒物等 肾脏机体最大、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排泄的种类多、数量大,排 泄,排泄(泌尿) 障碍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尿毒症调节机体电解质平衡-高血钾 肾 调节机体水和渗透压平衡-水中毒 脏 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代谢性酸中毒 功 能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肾性贫血肾素-肾性高血压1a-羟化酶-1,25二羟维生素D

2、3等,肾脏的功能,第一节 肾的解剖结构和肾血流量,一、肾的解剖结构,髓放线,肾的解剖结构,实质,皮质,髓质:肾锥体(近直、远直和集合小管),皮质迷路(肾小体和近曲、远曲),髓 放 线(近直、远直和集合小管),肾 柱,肾的组织结构,肾单位,肾小体(皮质迷路),血管球 肾小囊,肾小管,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曲部 直部,直部 曲部,集合小管,球旁复合体,一、肾单位,泌尿小管各段在肾内的分布,浅表肾单位:85%,肾小体 于皮质浅部,较小,肾小管 短,在生成尿液中发挥主要 作用 髓旁肾单位:15%,肾小体 于皮质深部,较大,肾小管 长,在浓缩尿液中发挥主要 作用,(一)肾单位,(二)球旁器,(二)球

3、旁器,肾交感神经 肾动脉肾小管球旁细胞调节肾血流量;调节滤过率、重吸收调节肾素的释放,NE,(三)肾的神经支配,血供特点1.流量大,约占心输出量1/41/52.血液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皮质3.两套毛细血管,压力高低不同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高利于滤过;肾小管毛细血管网血压低利于重吸收,(四)血液循环特点,二、肾血流量的调节,1.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平均动脉压80-180mmHg),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意义:保证肾脏泌尿功能不受动脉血压波动的影响。机制:肌源学说: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肾血流量保持稳定;当A压时,则相反。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的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

4、小球滤过的现象。,2.神经、体液调节:交感神经(+) 肾血管 前列腺素肾上腺素 收 舒 NO去甲肾上腺素 缩 张 缓激肽血管升压素 血管紧张素肾血流量减少 增加 意义:紧急状态下体内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重要脏器血液供应,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水和小分子溶质在有效滤过压驱动下滤入肾小囊腔内的过程,概述,入球微动脉,出球微动脉,血管球,肾小囊壁层,近曲小管,血管极,尿极,滤过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阻止血细胞滤过 组成 基膜 主要滤过屏障肾小囊上皮细胞层 滤过最后屏障通透性 机械屏障 有效半径大于3.6nm不能滤过电屏障 带负电荷物质不易滤过滤过原尿成分:血

5、浆超滤液,一、滤过膜及通透性,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肾血浆流量,由图可见:滤过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过的长度。,滤过平衡,(一)肾小球滤过率( GFR ):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滤过原尿总量。125ml/min肾小球滤过率 125ml (二)滤过分数= = = 19%肾血浆流量 660ml,三、评价指标,1.滤过膜(结构基础),面积,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静电屏障作用,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滤过面积GFR尿量 (如:肿瘤、急性肾小球肾炎、纤维化),血尿;蛋白尿,四、影响因素,2.有效滤过压( EFP )(滤过动力),2)血浆胶

6、体渗透压 正常情况下变化不大,病理情况如 全身血浆蛋白 血浆胶渗压 有效滤过压 GFR ,3)肾小囊内压 正常情况下比较稳定,病理情况下如肾盂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 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GFR ,肾血浆流量时,血胶渗压上升的速度减慢,EFP下降速度减慢,滤过平衡出现推迟,有效毛细血管滤过的长度,肾小球滤过。肾血浆流量时则相反。,3.肾血浆流量(来源),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Na+的重吸收,Na+的重吸收,Na+的重吸收,呋塞米(呋喃苯胺酸),被动 髓袢升支粗段继发主动转运,Cl-重吸收,Cl-重吸收,H2O的重吸收,K+、HCO3-的重吸收,近端小管HCO3-的重吸收,肾糖阈

7、:尿中不出现糖,血糖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180mg/100ml血)意义:血糖超过肾糖阈时,尿中开始出现糖葡萄糖吸收极限量:全部肾小管单位时间内葡萄糖重吸收的最大量。(300mg/100ml血) 意义:尿葡萄糖排出随血糖浓度升高而平行增加,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1、小管液中溶质的含量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 例如:糖尿病的多尿甘露醇利尿小管液渗透压增加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渗透性利尿),影响重吸收的因素,2、肾小球滤过率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随肾小球滤过率变动而发生变化(定比重吸收),前者始终为后者的65%-70%。称为球-管平衡意义:使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增减而出现大幅

8、波动,影响重吸收的因素,分泌: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或血中物质转运到肾小管腔内。,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一)H+的分泌小管细胞中:CO2 H2O 碳酸酐酶 H2CO3 HCO3- H+ 分泌部位及机制:近端小管:分泌80%的H+,H+-Na+逆向交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 H+泵泌H+ 入小管液,这里有K+ - Na+交换与H+-Na+交 换相竞争。 H+与HPO4 2-和NH3结合排出 。,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的主细胞。被动:Na+ 重吸收造成小管液的负电位,促使K+扩散入管腔,称为K+ - Na+交换。,(二) K+的分泌,来源:1分子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作用下生成2分子NH3和2分子HCO3-NH3 + H+ NH4+进入小管液, 2个HCO3-回收。 作用:排酸保碱,调节酸碱平衡。NH3分泌与H+密切相关 部位:近端小管、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 NH4+ )集合管( NH3 ),(三)NH3的分泌,H+、NH3的排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