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4438405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1,中国造船史,上海海事大学 张 宝 吉 E-mail:,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2,主要内容,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造船技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一次造船高峰秦、汉,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二次造船高峰宋、元,隋、唐时代造船技术的发展,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3,主要内容(续),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造船高峰明,新中国跻身世界造船强国之路,海禁政策与传统造船业的变化,清末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造船业,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4,春秋时代,造船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战国时代,冶铁技术有所发展,社会

2、分工更加细密,木工技术进一步发展(鲁班),铁制工具的进步和发展,各国之间的争霸和战争,时代背景,铁制工具在造船上的应用,使得造船工艺取得了巨大进步,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5,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舟船发展情况概述,大国某发展,小国图生存,兼并战争不断,齐国、楚国、吴国、越国水军率先发展,吴、越两国更是不可一日废舟楫之事,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6,“乘舲船余上沅兮” 有棚有窗的小船(屈原楚辞九章),楚国船舶种类的文献记载,艅艎大型战舰,又叫王舟,专供国君乘坐,轻舟速度快的小船,舸南楚长沙地区大船(淮南子.说苑),扁舟速度快的小

3、船,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7,战国时代,舟船的动力装置的桨和舵也出现了新的改进型,如:棹、桡、榜、枻等。,棹:楚辞湘君“桂棹兮兰枻(yi)” 王逸注曰:“棹,楫也”。,桡(rao):楚辞湘君“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王逸注:“桡,船小楫也。颜师古注:“与楫同为棹之短者也,今吴越人呼为桡”。,榜: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王逸注:“吴称榜,船棹也。” 朱熹注:“榜,掉也,盖效吴人所为之棹。”,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楚辞关于船舶属具的记载,以上动力装置可以看成是木桨的各种该进型。,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8,枻(yi):

4、楚辞渔父“渔父莞尔一笑,鼓枻而去。” 集韵中注曰:“枻,一曰舵也舵,正船木”。释名释船:“在旁拨水曰棹。枻,濯(zhuo)也,濯于水中也,且言使舟擢(进也。”,泭:楚辞惜往日中写道:“乘泛泭以下流兮。无舟揖而自备。” 注:“编竹木曰泭。楚人曰泭,秦人曰拨。,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9,“太公至齐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 史记 齐太公世家 注: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他以齐国位于山东,靠近大海的地理优势,大兴渔盐之利,使它有了很大的经济优势,终于先后灭掉30 多个诸侯国。,齐国的造船业,“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

5、师尚父于齐营邱” 史记 齐太公世家,“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 说苑 注:当时航海规模之大,即使是在近海,六个月的航程也是相当可观的,不仅足以绕山东半岛过渤海湾,而目可能抵达朝鲜半岛。国君远征,必定有大批随行人员和护卫的将士,所以,齐景公统帅的必是规模相当大的船队。,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10,“同舟涉海,中流遇风救患若一,所忧同也” 艺文类聚引邓析书 注:此处所说的指海上的乘客和船员遇到了风浪,他们同舟共济,形同一人,可见,民间海上交通及其艰难险阻也录于文献。,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

6、语 公冶长第五 注:孔子欲乘筏从海道前往其他国家而易居他处,可见,当时沿海交通之便利己溢于言表。,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11,吴人以“舟楫为舆马”,以“巨海为夷庾”。 注:吴国“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吴国的造船业,本国的防御需要。,吴国的造船业发达的原因,地理位置决定船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纪事本末 注:吴王夫差谋北进与齐争霸,遂于公元前486 年凿邗沟,南引长江水至今淮安,北入淮河以通漕运,并沟通长江与太湖的胥溪。传说吴邗江是我国最早的运河。京杭大运河的雏形。,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门泊东吴万里船,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12,越国的造船

7、业,百越人各族间的联系,多依靠海上交通,有:“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揖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春秋时期,越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越人自古擅航海,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可能由于常在水中,长发不便;文身,象征龙之子,求其在海中的安全。,有“死士八千,戈船三百艘,使楼船士卒二千八百人,伐竹柜为桴”。今本竹书纪年 注:越灭吴后,公元前468 年,越王由会稽迁往琅琊时,随行就有舟船三百艘。,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13,“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鸥夷

8、子皮”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注: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越国大夫范蠡为避祸,乃经海路赴齐国的定陶经商而致富。,“迁都于吴” 今本竹书纪年 注:公元前379 年(越王翳三十三年),位于山东沿海的齐国国势强盛,而越国国势日衰,在山东已无发展之地,只得再次从海上迁回吴。,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淮南子.齐俗 注:证明舟船是越人的主要交通工具。,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14,越灭吴后,掌握了全国沿海5个港口中的3个,即句章(今宁波)、会稽、琅琊(另2个海港为今秦皇岛和烟台)占有极大的优势。,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1)青铜器上的舟船纹饰颇多,注:青铜钺,青铜

9、鼓,青铜提筒,青铜乐器,越国舟船发展情况,2)船只数量多,规模大,图.青铜钺,“魏襄王七年,越王使公孙隅来献乘舟,始罔,舟三百,箭五百万。”竹书纪年 注:战国时,即公元前312年,越王派公孙隅向魏进献大量舟船的记载。有关专家认为,当时所献之舟系属贡物,又要经过漫长海程,才能到达周、魏的政治中心,因此,当是构造较为完备的大海舟。可见,战国后期,越国的造船在技术、数量上,都保持着领先水平。,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15,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图. 南越王墓铜提筒上的船纹,“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琅琊,起观台,周七里,以望海戈船三百艘。” 越绝书,3)有了规模较大的相对固定的专门造船工

10、场,在重要的江河湖泊之畔或海滨形成了若干造船业的中心,会稽地区就是越族大规模造船的重要基地之一。,“舟室者,勾践船宫也,去县五十里 ”越绝书 注:这个距离国都五十里、坐落在钱塘江南岸的“舟室”,“船宫”,就是越国的造船工场。内有造船的经验颇丰富的工匠“木客”“作士”、“楼船卒”。,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16,“治须庐者”越绝书 注;越人称船为须庐,治须庐者,即,管理造船的官。,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溪城者,阖闾所置船宫也。”越绝书 注:“船宫”即大船(水上战场),当时越吴两国都具有可以生产大型船宫(水上宫城)的造船技术水平。,注:“木客”能在大船上建造“楼船”,说明楼船是仿

11、照陆军中的楼车制成的,当时的楼船一般分为上下两层 :下层有水手操舟划桨,保证船能迅速航行,上层为作战和指挥的场所,设有金鼓、旗帜、各种刺杀射击的武器,楼船上士兵人数较多,楼船是春秋战国时期集中体现造船技术水平的舟船形态之一。,“石塘者,越所军船也,塘广六十五步,长三百五十三步” 越绝书 注:这可能是一处人工建筑船坞或造船工场,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17,注:越国能建造;民用的扁舟、轻舟;军用的“艅艎”(舟师)大翼”、“中翼”、“小翼”、“戈船”、“突冒”、“楼船”、“桥船”,4)舟船的型式和种类大为增多,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18,航海业的发

12、展也加强了我国和朝鲜、日本等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战国时,燕、齐两地人民曾成批地迁徙到朝鲜;,还有不少中国人为躲避战祸经过朝鲜半岛再渡海到日本;,他们带去了青铜器和铁器的生产工具和水稻种植技术。,春秋时中国与海外的交流往来,注:金属工具和农耕文化是弥生文化的两大特征,从此,日本从原来的绳纹文化过渡到弥生文化(公元前200 多年到公元30O 多年),而弥生文化就是来自中国的文化。特别是来自中国北方沿海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19,春秋时期天文学发展,航海实践使春秋战国时人们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人们把大海分为东海、北海等几个海域,已深知海洋

13、气象,特别是风向对航海安全的重要性。商代已知东、南、西、北四方风,春秋战国时又知有八风与十二风。,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天文学也有很多成就,“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湛,宋有了韦,齐(一说是楚或鲁)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经。”晋书天文志上,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20,注:甘德的著作名为天文星占,石申夫的著作名为天文,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并,并定名为甘石星经。甘德和石申夫当时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初步掌握了这些行星的运行规律,记录了800 个恒星的名字,其中测定了121颗恒星的方位。后人把甘德和石申夫测定恒星

14、的记录称之为甘石星表(又称甘石星经)。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纪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还早约200 年。,天文学的发展为航海的定向定位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21,早期军用船只和民用船只混用,没有水军专用船,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征调民用船 注:舟船最开始用在军事运输上,只用来渡河,运送士兵与物资,不用来作战。最早关于军队用船渡河的记载是史记中的武王强渡孟津。进入春秋之后,各大国在行军征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依靠舟船来帮助涉水渡河。查诸史籍,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有关军用运输、运兵渡水的记载。,军用战船的发展,公元前6

15、35年,宋襄公与楚成王会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为报殽山大败之仇,率军“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还。” 注:这次军事行动留下了“破釜沉舟”的成语,表明断绝自己的后路,也间接反映了舟船对于军队的重要性。,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22,公元前597年,晋楚邲(b)之战,“彘子(先毇(hu))曰:不可。晋所以霸,师武,。以中军佐济。”私自率领中军渡闻。,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注:整个郄之战,从进军到撤军,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军用运

16、输舟船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于诸侯国战斗的重要性,舟船是大型战役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军事工具。,公元前506年,吴国、蔡国、唐国组成联合部队讨伐楚国。在进军过程中“舍舟于淮内,自豫章与楚夹汉。”楚国左司马戍向令尹子常建议,“子沿汉而与之上下”吸引其主力,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阮。”摧毁运输三国联军士兵的舟船,绝其后路。最后两军合围,“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 注:由此可见当时摧毁敌人运兵舟船,断其归路是取得胜利。釜底抽薪的妙计之一。,随着争霸兼并战争的加剧,舟船运兵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秦国,战国中后期取得巴蜀,占据了长江流域的制高点,凭借着自身的实力也拥有了相当规模的运兵船队。,2018年9月13日12时1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