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技术研究报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437845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技术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项目技术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项目技术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项目技术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项目技术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技术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技术研究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项目技术研究报告项目技术研究报告 生物技术在生产发酵笋中提升产品品质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技术研究报告 一、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上加工发酵笋为自然接种,发酵过程长,产酸 时间滞后,势必有一些杂菌同时繁殖,对产品的安全性有 一些不利的影响,发酵笋的合格品率低,产品品质较差, 限制了发酵笋的发扬光大,同时也限制了竹笋加工产业的 发展。竹笋经过乳酸发酵乳酸含量达 1.5%以上,在密封条 件下这种酸度足以抑制其他腐败微生物繁殖,可以根据天 气情况进行后续干制处理,这样产品加工更具灵活性,能 源消耗也较低;另外经过发酵、干制、复水等加工处理, 产品的韧性、色泽、脆度的品质特征更加突出,深受消费 者

2、的喜爱。此外发酵笋可直接作为餐饮业的配料做特色美 食。 现代生物技术对传统食品加工业的改造方面的应用 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蔬菜加工中人工接种优势菌种 进行发酵已经有成功的案例,虽然竹笋发酵上还没有采用, 但已经具备成熟的理论基础,所以人工接种乳酸菌发酵生 产发酵笋这种应用创新是可行的。食品的安全性是中国食 品行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和谐 所必需的。应用人工接种乳酸菌发酵生产发酵笋是提高发 酵笋安全品质,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促进产业升级,实现 产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 本项目的实施将祛除发酵笋的异臭味,极大地提高 发酵笋的品质,显著提高发酵笋的合格品率,合格品率最 高可达

3、85%,降低清水 发酵笋的生产成本 20%以上,增强清水发酵笋的市场竞争 力,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2000 万元以上,利税 180 万元左右。 同时,笋农通过掌握发酵笋的初加工技术,可以自制发酵 笋出售给加工企业,提高原料附加值,增加笋农收入,从 而有力地促进笋竹产业的发展,巩固国家退耕成果,协助 政府解决三农问题。 二、项目研究的计划指标 (一) 、主要技术指标 1、产品标准:Q/74227333-1.5-2008 2、总酸(以乳酸计)含量:1.8%; 3、挥发性盐基氮(TVB-N):0.05mg/kg; 4、可发酵性糖(以葡萄糖计)含量:0.05g/100g (二)主要经济指标 发酵笋的合格

4、率由现在的 60%提高到 85%以上,清水 发酵笋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 20%以上。增强清水发酵笋的市 场竞争力,项目研发成功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2000 万元 以上,利税 180 万元左右。 三、项目研究的准备情况 (一) 、公司经营层高度重视创新项目的申报、实施, 公司在 08 年 2 月成立了以总经理陈让斌为组长的项目领导 小组及确定以生产技术副总经理曹宇为组长,技术顾问曾 泽生为副组长的技术创新实施小组,刘光华为项目管理小 组组长,并明确相应小组成员职责。 (二) 、2008 年 2 月3 月,技术创新实施小组与成 都锐新科技公司密切接触,针对该项目的技术难点找专家 进行咨询;项目管理

5、小组 同时就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积极向县科技局相关领导与 专家请教。 (三) 、2008 年 3 月技术创新实施小组一方面紧张地 进行技术方案研讨,另一方面也积极采用多种渠道购买几 种单一、纯化的试验菌种。 (四) 、2008 年 4 月在技术方案定型后公司投入资金 购置试验的仪器、设备,同时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 四、项目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 、对传统发酵竹笋中的乳酸发酵微生物进行区 分并确定优势细菌。 08 年 3 月,技术创新实施小组集中技术力量,耗用 20 天的时间,在微生物专家的指导下,对传统发酵笋进行 10 倍、100 倍、1000 倍的稀释、培养,借助电子显微镜观 察微生物的形状

6、,菌落生长形态。这样反复 6 次,逐渐从 传统发酵竹笋中筛分出噬热乳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 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等 4 种乳酸发酵细菌,以及 2 种 100 万级/克的优势菌: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 (二) 、将几种工业化且商业化的乳酸发酵菌种配伍 试验,确定最适配伍组合。 技术创新实施小组对噬热乳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 菌、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进行两种或 3 种菌株不同组 合麻竹笋笋汁发酵试验,以 38、24 小时繁殖观察细菌数 量、产酸量作为选择目标菌的考量指标,经过 9 组配伍试 验,对比发现确定了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组合产酸 量达到 0.21%,是最优的。然后再 将植物乳杆菌

7、和嗜酸乳杆菌比例以 11、21、12、31、13 进行接种发酵,分别在接 种后 2 小时、4 小时、8 小时、16 小时 24 小时测定 1 毫升 发酵液的菌落总数和乳酸含量。最后确定植物乳杆菌和嗜 酸乳杆菌组合比例为 13 能很好的发挥微生物的作用。 (三) 、菌种逐级扩大培养,扩繁代数的确定。 细菌如果大剂量的添加即直接活化后添加势必会增 加生产成本,但扩繁代数过多,菌种会变异退化,发酵力 降低。通过一级、二级、三级扩大培养,分别接种发酵,7 天时间后检测笋汁的乳酸含量。在保证发酵力的前提下可 适当增加扩繁代数,从而降低菌种成本。经过试验,菌种 以 3%的添加量接种在竹笋汁中,保温 38,

8、每 2 小时扩繁 一次,经过 3 次扩繁后细菌的发酵力尚可。 (四) 、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生产菌种的接种比例、 接种温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发酵工艺参数。 2008 年 4 月至 6 月,技术创新实施小组对接种比例、 接种温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四因素,经过长达 50 天接 种、发酵 10 多种不同的组合的正交实验,经过比对分析, 以接种量 2%、接种温度 3640、发酵温度 3040、 发酵时间 7 天10 天与其他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故而确定 了发酵工艺参数。 (五) 、中试采用接种发酵和传统发酵对照,比对发 酵时间、发酵程度、产品合格率、产品加工成本。 在小试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技术创新

9、小组 2008 年竹 笋收购尾期时, 投入毛笋 25 吨,菌种 2kg,人工 260 个工时,开展发酵 竹笋的中试,同时也投入 2 吨净笋采用传统发酵工艺生产, 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与对比。经过试验,人工接种细菌发 酵的竹笋 10 天后酸度达 1.82%、挥发性盐基氮(TVB-N) 0.008mg/kg、可发酵性糖(以葡萄糖计)含量 0.02g/100g,加工出合格发酵笋干 300 kg,发酵笋干的成 品合格率为 96.3%;而传统发酵的竹笋,发酵 15 天后,酸 度仅 1%,挥发性盐基氮(TVB-N)0.045mg/kg、可发酵性糖 (以葡萄糖计)含量 0.31g/100g,最后加工出发酵笋干

10、 83 kg,其中合格笋干 53 kg,发酵笋干的成品合格率为 63.9%。由此可见中试的技术指标都达到设计目标。 五、项目研究的结果 2008 年 6 月前就完成了发酵菌种的筛选、确定了扩 大培养方案; 6 月下旬成功完成本研究项目小试;2008 年 7 月制定一套清水发酵笋加工作业指导书,制定并备案清水 发酵麻竹笋产品企业标准一个 ,7 月中旬完成本研究项目 的中试,发酵麻竹笋的产品合格率达到 91%;2008 年 8 月 上旬将清水发酵笋加工作业指导书对 5 户加工协作户进行 了培训,及时投入生产设施与资金,至 2008 年 12 月,公 司应用本研究项目的技术共加工发酵笋 3000 余

11、吨,顺利实 现 500 吨发酵麻竹笋干加工。 六、项目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讨论及进一步深化 (一)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本项目的核心是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加工发酵笋 原料,技术含量较高,菌种的利用直接影响品质和产量。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该技术受菌种数量、周边环境及笋农 或业主掌握加工工艺的程度和市场对 发酵笋原料需求等影响较大。为此,公司将从以下几方 面采取措施,解决制约该技术推广的瓶颈问题。 1、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发酵菌种数量。 公司将充分发挥自有科研技术优势,加大该项目的 技术资金投入,新增菌种培养设施,增加科研人员,严格 按照菌种配伍要求,配伍生物发酵菌种。建立菌种培养、 使用台帐记录,跟踪

12、菌种使用情况,为广大笋农提供符合 要求的生物菌种,为项目技术推广创造条件。 2、加强对笋农和加工业主的技术指导。 采取分发技术手册、集中培训、重点帮助等措施, 从菌种保存、使用、原料处理量、时间周期、发酵检测、 密闭要求、起池注意事项及制作过程中对工具、水质、风 向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培训,让笋农和加工业主真正掌握 发酵笋原料加工技术,以保证发酵笋原料质量,提高收得 率。 3、拓展两个市场,提高发酵笋原料产量。 一方面增加公司生产技改投入,提高公司自制发酵 笋原料和加工发酵笋产品的能力,带动笋竹食品加工企业 使用发酵笋原料制作技术和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发酵笋原 料产量;一方面努力开发发酵笋产品市场

13、,提升市场对发 酵笋产品的需求,促进发酵笋原料的生产。 (二) 、项目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项目虽然已经通过验收并投入应用,但针对生物菌 种这一核心技术,公司课题组将随时跟踪该技术推广应用 的情况,不断探索生物技术在发酵笋原料以及其他笋竹原 料上的应用,从七个“统一” ,两个 “及时”和一个“标准化”着手,即:统一培训、统一 蒸煮设施、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提供发酵包装袋、统一提 供小型真空泵、统一加工指导、统一回收再加工;及时提 供冷藏的生产菌种、及时回收再加工;制定标准化加工流 程、操作方法和量化技术指标。通过七统一、两及时和一 个标准化,实现原料加工标准化,以推进麻竹笋产业发展, 让广大笋农走向富裕。 四川省富顺锦明笋竹食品有限公司 二零一一年二月十四日 荐 XX 区 XX 乡房地产可行性研究报告 荐青岛市黄岛区元宝石山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荐关于建立仲坪村黄牛养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荐电教研究报告与实验报告的撰写 荐可行性研究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