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财大经济学辅导班笔记--政 治经济学部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435233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财大经济学辅导班笔记--政 治经济学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财大经济学辅导班笔记--政 治经济学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财大经济学辅导班笔记--政 治经济学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财大经济学辅导班笔记--政 治经济学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财大经济学辅导班笔记--政 治经济学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财大经济学辅导班笔记--政 治经济学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财大经济学辅导班笔记--政 治经济学部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辅导班笔记(1)第一部分 政治经济学部分 导论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者:人的因素 构成要素: 劳动对象 物的因素:生产资料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劳动资料 (科学技术没有包含在内) 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来影响生产力。 看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要根据生产工具来看。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标志) 。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的内容: 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狭义) 产品的分配关系 改革是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

2、部分进行改革。 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 上层建筑,要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1、 涵义:经济现象内在本质的联系。 2、 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其产生是客观的,不是人们创造的。 2、其作用是客观的。 3、经济规律客观性的特点(与自然规律客观性特点的区别) 大多数经济规律是历史的规律,自然规律是永恒的; 与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到一起; 人们对经济活动的利用有阶级性; 经济规律的种类:一切社会共有的;几个社会共有的;某一个社会特有的。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性:(p11) 1、用全面系

3、统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a、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体系上理解,而不是只言片语上理解。 2、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政治经济学; 3、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治经济学,而不是教条式的照搬。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一、商品二因素(反应人本主义,见物又见人) 1、使用价值 a、具体劳动创造(自然属性) b、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 a、质的规定性: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应商 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B、量的规定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复杂劳动可视为简单劳动的倍加) ; C、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具

4、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效率; D、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二、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私有制 社会劳动社会分工 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三、货币 1、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货币是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 果。 2、货币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分析:“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对货币发展四个阶段的高度概括,货币没 有产生时,金银不是货币,货币产生后金银成为最理想的货币材料。 3、货币产生以后:使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 4、货币的职能 两个基本职能:a、价值尺度:货币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可以是想象上的观念上的货 币; 价格=

5、商品价值/货币价值 价格标准:元、角、分 b、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WGW):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 交换成为商品流通,分为买卖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有可能脱节。 5、货币流通的规律:流通中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A、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金属货币货币量=总额/速度; B、纸币流通规律:纸币与金属货币量相适应。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五、价值规律 1、内容和要求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按社会价值量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A、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原因有 4 点。 B、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值上下波动

6、 (有三个原因) ;C、在垄断条件下,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价格可以长期稳定地背 离价值。 3、作用与作用的实现形式不同 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 当代生产劳动的外延扩大了,从局部劳动扩大到了总体劳动; 2、创造价值的劳动扩大了,判断一种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否有以下四个标准:A、劳动产品 具有使用价值,同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B、这种劳动的产品有抽象劳动的体现,或者 说物化在里面;C、劳动产品必须进入交换领域成为商品;D、这种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 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知识、管理、服务靠劳动也可以创造价 值) 。 3、分清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之间的关系:即联系

7、又有区别。 区别 A、质:价值的创造只与劳动有关,财富生产则同一切生产要素都有关;B、量:价 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并不是对应的。 劳动价值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很重要的理论显示依据) ,调动要素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 货币转化为资本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是否带来增值。 WGWGWG 2、资本的概念 3、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 概念:GWG 矛盾就是增值额。 GW PWG A (2) 矛盾:体现了价值规律与资本公式的矛盾。 (3) 先决条件:在流通领域,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解释货币总公式。 4、 劳动力成为商品。也有两个条件: A、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价值决定; B、

8、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与其他商品使用价值的不同) 。与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不 同,其使用价值为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C、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使用后,不仅不消失,还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问题:试述资本总公式及其解决?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m 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2、m 的生产方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超额利润。 超额

9、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带有相对剩余价值的超 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区别(重点):(1)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 特殊形式,是个别资本家创造的个别价值,是对于个别资本家而言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 社会价值,是整体资本家都可以获得的;(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的直接目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最终结果;(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最终变为相对剩余价值。三、当代剩余价值的新特点: 四个方面:(1)

10、剩余价值生产的生产主体发生变化(过去只在第一产业,现在涉及服务业 等) ;(2)载体发生变化(是在物质产品转为无形的产品,如劳务、科技和信息等) ; (3)生产范围变化(国内 跨国际) ;(4)生产手段发生了变化(过去更明显是提高劳动强度,现在是行为管理等手 段,通过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来榨取剩余价值) 。 当代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运用):仍是工 人创造;生产工人概念扩大。 四、资本的本质 1、 资本的一般性:在一定社会制度下运动的资本,又具有特殊性。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 值,具有运动性,垫支性。存在于一切商品生产形态。 2、 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

11、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同作用,有不同的划分:C 不变资本 V 可变资本。 3、 划分的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揭露剥削程度。 五、工资 1、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现象上的表现(辨析):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劳 动不是商品)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按生产规模划分 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先分析简单再生产: 1、原因:a、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抽象形式;b、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来讲,简 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础。 2、意义与目的:a、揭示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b、揭示资本家全部资本由工人创造;c、 揭示工人个人消费的性质是隶属于

12、资本的。 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主要分析扩大再生产 定义:生产规模在扩大基础上进行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作为资本被使用) m m/x(消费) m-m/x(积累) 资本积累的动因:(1)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内在动力) ;(2)竞争(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实质: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前提是劳动力要成为商 品) 图标例: m m/xm-m/x C m/x Vm m-m/x C Vm以至无穷 积累的实质:不断地无偿占有 m,并用占有的 m 再去占有更多的 m。它并没有违背价值规 律。 影响积累的因素: a、剩余价值率;b、劳动生产率;c、所

13、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d、预付资本总量。 资本积累资本量发生变化个别资本增大 资本积聚 m 资本化而增大 (两种形式) 资本集中 现有资本的合并 积聚和积累的区别:积累是积聚的基础,积聚是积累的结果。 积聚和集中的区别和联系:老师让自己看书,没有讲。 个别资本增大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辨析:有机构成就是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答:错)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含义:不变资本上升,可变资本下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的影响: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概念: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14、。 产生的原因:追逐 m资本积累资本增大有机构成提高导致了劳动 力的需求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增加。 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产业后备军;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无产阶级贫困化: 相对贫困化:工人收入在国民经济收入中比重下降。 绝对贫困化:工人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在特定时期,比如在战争年代) 。 贫困化是世界性问题,除了制度因素,还有其他社会、历史原因。因此不能说它是资本主 义特有的 第四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 循环(连续性)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职能: 为生产做准备

15、生产 m 实现 m Rm GW PWG A 三种循环形态(每一种都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一个方面) 都有其特点也有其片面性。 特点: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最明显的反应出来 货币资本循环 片面性:造成了剩余价值产生于流通领域的假象。 特点:反映了资本运动是一个再生过程 生产资本循环 片面性:掩盖了资本生产的目的,扭曲为为生产而生产。 特点:反映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全部产品被消费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商品资本循环 片面性:掩盖了资本生产目的,歪曲为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生产。 产业资本连续进行循环的基本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并存性) 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继起。 二、周转 生产时间:a

16、劳动时间、b 原材料储备、c 自然力独立作用 1、周转时间 + 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越接近,效率越高 流通时间:购买和销售时间。 2、周转次数:n=u/v 3、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买劳动资料;流动资本:购买劳动力。 划分依据: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不变资本 的划分 与 固定资本 的区别与联系 可变资本 流动资本 联系:都是对生产资本的划分 区别:划分依据不同;划分目的不同;划分内容不同。 流动资本 劳动力 可变资本 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 劳动资料研究资本周转,目的是研究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1、计算公式:实际是计算平均周转速度; 2、影响速度的因素: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 生产资本中所占比重。 3、对 m 生产的影响:a、节约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