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429829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 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2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政 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2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政 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2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政 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2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政 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2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 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 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2(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 “经济”的含义:A、 “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 “经济”的现在含义:经济管理、经济制度;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 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古希腊 色诺芬 家庭管理;蒙克来田 1615 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 17 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 ,B、魁 奈经济表 ,亚当.斯密国富论 ,大卫.李嘉图 二

2、、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 行(主管条件人) 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 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 加 产的条件: 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

3、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 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 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 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

4、 经济规律的特点: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第一节商品商品 一、商

5、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物的有用性。 2、 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基本条件:a、社会分工;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 3、 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物理、化学自然属性决定。 怎样才能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a、对别人有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劳动产品 的使用价值;c、交换 4、 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交换在量上的比例。交换价值的基础是价值 A、有效用;B、供求 5、 价值。A、含义;B、社会属性 6、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没有经过人劳动,虽有使用价值,不是商品;不用于交换

6、, 有使用价值无价值。 矛盾: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属于社会属性;只能通过交换来实现;对于购买双方,只 能实现一种。 7、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价值价值 含义含义物的有用性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属性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形成形成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目的目的满足消费的需要商品生产者的需要 特点特点财富的物质内容 二、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 具体劳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有目的和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具体劳动创造使 用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唯一的源泉) 。 具体劳动的含义: 2、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决定了商品的价

7、值量(唯一的源泉) 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的关系。 4、 商品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 。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5、 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三、商品的价值量 1、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劳动量劳动时间(并非个别劳动时间,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 2、 商品价值量的比较: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质的规定性: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量的规定性: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平均熟练程度,水平决定 3、 考察价值量应区分简单劳动

8、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倍加的简单劳动。 简单劳动(不需要专门训练)具体劳动换算成抽象劳动劳动生产率 复杂劳动(需要专门训练)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商品价值量 4、 商品价值量的变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a、劳动者熟练程度;b、科技发展水平、应用水平;c、生产组织形式;d、 生产资料的规模劳动工具;e、自然条件。 3 四、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的矛盾。 1、 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社会份工的存在,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 生产资料私有制,各个生

9、产者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 2、 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的。商品的内部矛盾也源于这一基本矛盾总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通过交换并且交换成功来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 的转化。 第二节第二节货币货币 一、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形式,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的最终结果。 过程: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A、使用价值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了抽象 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劳动成了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2、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 一般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表现:A、

10、简单的;B、统一的 优点:商品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缺点:直接的物物交换。 意义:存在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质的飞跃,出现一般等价物。 4、货币形式:一般的等价物 特殊的商品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 5、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职能 1、 价值尺度:货币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商品内在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外 在表现形式) 。 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可以是观念的货币;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它与商品价值本身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价格标准。 2、 流通手段:

11、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实实在在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纸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使用的价值符 号。 3、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职能是现实的、足值的金 属货币。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量。 4、 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减少了流通中的所需货币量,扩大 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5、 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三、货币形式的演变:实物货币(各种自然存在的物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纸币; 汇票、期票、票据;银行票据)电子货币 四、货币流通 (一)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二) 纸币流通

12、规律 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销售商品总量 x 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M0:基础货币量流通的现金(纸币、硬币) M1:活期存款+信用卡上的金额+ M0+支票 狭义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广义 M3:M2+国库卷+股票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通货紧缩:物价下降,货币升值 4 通货紧缩的后果:资源闲置;失业加剧;借债困难;宏观经济增长放慢 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出现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好处。 第三节第三节价值规律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客

13、观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要求商品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等价交换随着供给和需求关 系的不断变化,价格不断地和价值发生着上下偏离(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 。 价值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的实现:等价交换 价格与价值相等 三、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偏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原因: a、总是围绕价值规律这个中心进行;b、上涨和下降可以抵消,平均趋于一致;c、总以价值为基础。 供求关系的影响 价格与价值偏离 四、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发

14、展,技术进步(以一部分生产者破产,社会劳动巨大损失为代价) ; 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生产力不断遭到破坏,社会劳动浪费) ,市场价格是晴 雨表、调节器;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五、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的深化和发展 1、 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作为价值实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也不管是凝 结在物质的、有形的商品上或无形的精神财富上,或凝结在流动形态的劳动,既服务上,只要市场所 需要的产品或劳务上凝结了人类劳动,就创造了价值。 2、 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产品有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产品进入交 换;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5、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财富: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产品。 ): A、 质的方面: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其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财富的创造则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 生产要素有关, ,其实体是具有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而不是结合在一 起的,不孤立) B、量的方面: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不都是对立的。 (在价值形成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中,知 识管理、科技以及资本都发挥了作用,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第二章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 讨论: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货币转为资本) 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2 个) 资本

16、主义工资的本质,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的一部分。 第一节第一节货币转化资本货币转化资本 一、资本与货币 1、 联系: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货币本身并非资本。货币在特殊的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就变成了 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商品流通中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 间的关系,作为资本的货币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 区别:从动态看,运动形式不同 WGW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 GWG 资本流通公式。 运动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货币与资本的联系和区别 5 商品流通公式:WGW 同量异质 资本流通公式:GWG 同质异量 (三) 资本总公式: GWG (G=G+ G) A 产业资本 GW PWG Pm 商业资本 借贷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