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基于行为金融的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429058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基于行为金融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基于行为金融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基于行为金融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基于行为金融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基于行为金融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基于行为金融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基于行为金融的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基于行为金融的分析42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基于行为金融的分析基于行为金融的分析史鉴摘摘 要要:近两年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虽然在 2006 年年末有所缓解,但形势仍十分严峻。本文先从实证角度分析当前流动性的现状,并从行为金 融的角度运用相关理论概念对银行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对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金融效应 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首先,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 内需,降低居民的损失厌恶效应;其次,央行应加强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 降低“羊群效应”给

2、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快金融创新,深化自身体制改革,改善 “心理账户效应”。 关键词:关键词:流动性过剩;行为金融;盈利困境自 2005 年以来,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甚至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发生了几率极低的“流 动性陷阱”。2006 年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流动性管理,采取综合措施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如两 次提高利率,扩大了银行贷款收益空间,同时搭配使用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率两种对冲工具以加 强流动性的管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后,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总体略有上升,虽然基本解决前期存 在的利率倒挂问题,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在央行2006 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 货币政策的

3、取向和趋势中第一点就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流动性管理,为经济增长创造稳定的货币金 融环境。 ”可见如何有效的解决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仍是摆在我国银行业和监管层面前的重大课题。一、商一、商业银业银行流行流动动性性过过剩的主要表剩的主要表现现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首先,商业银行存差扩大;其次,流 动性过剩还表现为金融系统的超额准备水平持续处在高位;再次,金融市场上M1与M2数值的逐渐 背离;最后是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交易活跃程度。(一)商(一)商业银业银行存差行存差扩扩大大2006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年高1.8个百 分点

4、。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年初增加3.18万亿元,同比多增 826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在2006年新增贷款12199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38.8,股份制商业 银行新增贷款7358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23.4,虽然表面商业银行贷款形势较好,但经过分析后 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仍不容乐观。 2007 年 1 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下降至 68%,远低于 75%存贷比上限标准,对收入 80% 以上来自存贷利差的商业银行来说,存贷比不断下降、存差规模快速扩大显然不利于收益增长。截 至 2006 年 4 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高达 10.92 万亿元,比 2

5、005 年初增加了 4.46 万亿元;存 贷比 68%,比 2005 年初下降了 7 个多百分点;而存贷差与存款余额之比则从 1997 年的 9%左右升 至 2007 年 1 月末的 32%左右,这意味着,每 100 元存款中,没有作为贷款发放出去的已从 9 元上 升到了 32 元,从这一个侧面可表明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面临着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图 1 可形象表明我国存贷差规模在央行的政策实施后,反呈现扩大趋势。 史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4 级金融学专业。2007 年第 1 期 总第 8 期43图 1 近几年我国银行存贷差与存贷比的变化数据来源:Wind 资讯。(二)流(二)流动动性

6、性过过剩剩还还表表现为现为金融系金融系统统的超的超额额准准备备水平持水平持续处续处在高位在高位影响银行流动性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超额准备金1的大小,既可以发放贷款增加资产,也可以支付存款减少负债。一般情况下银行为了盈利会尽量保持最低限度的超额准备金率,然而目前我国 银行业持有大量的备付金。 截至 2006 年年底,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 4.78%,较 11 月底大幅上升了 2 个百分点, 较 05 年年末提高了 0.56 个百分点。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在 2006 年四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 据频繁使用的情况下,超额准备金率仍然大幅提高,其中虽然也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最近的一次 存款准备金

7、率的调整 2007 年 2 月 25 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 也是 07 年第 2 次调整,上调后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 10%,将再次一次性冻结流动性 1500 亿元左右。央行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中对金融市场最有影响的存款准备金工具,也可体 现出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严重程度2。(三)流(三)流动动性比率持性比率持续续背离背离我国的 M1 和 M2 持续背离,但已呈现放缓的趋势。2006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 34.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9%,增速比上年低 0.6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额 12.6 万亿元,同

8、 比增长 17.5%,增速比上年高 5.7 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 M0 余额 2.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7%, 比上年高 0.7 个百分点。全年累计现金净投放 3041 亿元,比上年多投放 478 亿元。2006 年 5 月份 以后,M2 增速有所回落,而 M1 增速则逐步加快,两者差距明显缩小,11 月份 M1 的增速开始超 过 M2。 截至 2007 年 1 月,M1 总额为 12.90 万亿元,M2 总额为 34.56 万亿元,由于目前存款增速仍 大于贷款,M1/M2 从 2003 年十月的 37.43%下降到了 07 年一月的 37.33,两者背离趋势更加明 显。从上面数据和下图

9、(图 2)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仍然存在,并呈放大趋势3。1 商业银行除了要根据中央银行的要求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外,为了保持流动性还要按一定比例留存部分备付金,也就是超额准备金。 2 以上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http:/ 以上数据和图表来源于央行2006 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 WIND 数据库。史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基于行为金融的分析44图 2 M1/M2 同比增长率对比数据来源:Wind 资讯。(四)(四)货币货币市市场场和和债债券市券市场场交易活交易活跃跃程度程度2006年我国商业银行的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资金运用呈现短期化趋势,隔夜品种 交

10、易份额明显上升。2006年,债券回购累计成交26.59万亿元,同比增加10.69万亿元,日均成交 1059亿元,同比增长67.2%;同业拆借累计成交2.15万亿元,同比增加8720亿元,日均成交86亿元, 同比增长68.2%。质押式债券回购隔夜品种市场份额为51%,比上年同期高4.6个百分点;同业拆借 市场隔夜品种市场份额为29.5%,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 (具体见表1) 表1 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表 单位:亿元 回购市场同业拆借金融机构类型2006年2005年2006年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124757-87894-3367-3168其他商业银行5211436

11、096-4125-5218其他金融机构598254655360765952其中:证券及基金公司177971448537725236保险公司186649296外资金融机构12819524514172434注:负号表示净融出,正号表示净融入。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市场统计月报。 二、流二、流动动性性过过剩的行剩的行为为金融分析金融分析行为金融学的核心思想是以金融市场中投资人的真实行为为基础,研究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人们 的行为如何影响资源的时间配置。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发现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中之所 以会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与金融运行参与主体在非有效市场条件的选择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

12、一)从(一)从储储蓄者角度分析蓄者角度分析行为金融学认为,个人对风险的评价并不一定遵循冯诺依曼摩根斯坦理性概念的假设,即2007 年第 1 期 总第 8 期45人们并不看重财富增长的绝对水平,而是根据自己选择的一个参照系来进行相对判断,即假设个人 是风险厌恶的,其偏好特征是对损失收益更为关注,尽量的避免可能遭受的损失,也就是说,他们 的亏损函数的斜率比获利函数的斜率大。这种损失厌恶效应直接造成了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脆弱 性,由此带来了保守的资产配置行为。同时还导致了敝帚自珍效应和交易惰性,这使得投资者产生 了维持现状倾向的“固守现状的偏执”。 结合我国现状分析,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经济转轨阶

13、段,不确定性的增加使人们产生较大 的风险预期,同时,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4,市场的金融创新严重不足,可供投资者进行合理的理财产品缺乏,以至于长期以来储蓄存款一直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当然,从最近两 月的数据显示存贷比出现回调的趋势,主要是由于股票市场受 2006 年股改等其他因素影响而呈现 牛市,部分存款投资入股市造成的。 上述观点可从储蓄总量上有所体现,2006 年末,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 16.42 万亿元, 比年初增加 2.09 万亿元,同比少增加 1125 亿元。综上所述,资本市场良好的前景和预期导致储蓄 者投资动力有所增加,但由于仍缺乏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以及受中

14、国 2006 年前几年股市低迷 的影响使得居民的敝帚自珍效应和交易惰性在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善,因此在目前较低的利率下存款 总量仍呈增长态势,但增长率已有所降低。(二)从商(二)从商业银业银行角度分析行角度分析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解释,行为人对财富或者资金的各个部分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人们常常将一 些财富的价值估计得比另一些高,因而在使用过程中更为慎重。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 (Richard Thaler)提出“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s)的观点,认为人在决策时,会把一项决策分成几个 部分来看,对每个心理账户进行独立决策5。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主要资金来源就是企业和居民的存款,主

15、要业务收人是贷款利息,其主要的经营原则第一的就是资产的安全性,资产的安全性与 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商业银行贷款也存在着较强心理账户效应,致使其贷款发放偏 紧。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资本充足率的限制。2004 年 3 月 1 日,银监会颁布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要使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达到 8%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和考核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一个硬约束, 虽然今年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三家已经上市,从资本市场上筹得大量资本,但相对其资本缺口 还是略显单薄。而 2007 年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将新的资本计量标准的引入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计 量,其影响无法估量,使得

16、商业银行在信贷投入方面愈加谨慎。 2、商业银行对大企业存在贷款的心理依赖。大企业普遍都是国有大型企业,一般资信都比较 高,风险较低,经营稳定,现金流充足,而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押和担保能力小足、管理机制小健 全、经营中存在诸多变数等,因此在“心理账户”的作用下,商业银行制定了信贷风险责任到人的制 度以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很容易获得贷款而中小企业又很难获得银行贷款。 然而在 2005 年 5 月底,人民银行发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 ,允许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 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债券,由于发行手续简便,发行利率比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低,短期融资券受到了 企业的追捧。2006 年前三个季度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券总量达到 2191 亿元,由于企业短期融资债 券对银行贷款存在很强的替代效应,导致这些优质客户从商业银行流失,使得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 在“垒大户”的现象。 3、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开始进入投资高速增长期,从而引发了新 一轮的以重工业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