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军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的嬗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428982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军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的嬗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军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的嬗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军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的嬗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军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的嬗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军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的嬗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军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的嬗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国军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的嬗 变-影视论文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军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 经历了从真实英雄到“虚构”英雄、单个英雄到群体英雄、“高大 全”英雄到“平凡”英雄的嬗变过程。这种嬗变源于创英雄观念和 创作理念的更新,也由于社会大背景多方面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军事影视;英雄形象;嬗变一、英雄形象类型的三种嬗变从真实英雄到虚构英雄。传统的英雄形象,主要于两个方面:一是现 实中真正的英雄人物,二是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的英雄人物。如永不 消逝的电波中的共产党员李侠、黄继光中的黄继光、董存 瑞中的董存瑞、金玉姬中的金玉姬、白求恩大夫中的白 求恩等。这一类型的英雄人物因“源于生

2、活”,大都显得真实可信,因 而感人至深。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也因受了真人真事的局限而削弱了 艺术的表现力度和深度。而近期的电影中,出现了很多以展现英雄主 义精神为目的的“虚构”的英雄形象。如一个和八个中的共产 党员、黄河绝恋中的八路军小分队以及巧奔妙逃中的三个 无意中卷入事端,最后成功帮八路军传递消息的村民,等等。这些虚构 的英雄虽然并非真有其人其事,但他们存在的土壤却是生活的真实,所 以在生动合理的情节衬托下,依然深刻感人。同时,也因为不受真人真 事的限制从而为英雄人物形象的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从单个英雄到群体英雄。当个人英雄形象的羽翼日益丰满时,我们 也看到了另外一个明显的事实:群体英

3、雄以其磅礴的气势在银幕上熠 熠生辉。我们不仅需要孤胆英豪,而且更需要英雄集体。狼牙山五 壮士中那五个各有特点、令人敬佩的抗日战士;惊涛骇浪中众 多的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与洪水殊死搏斗的解放军、工程师、大学 生:紧急迫降中忠于职守、临危不惧的飞机乘务组;以及惊心动 魄中所表现的英勇抗击非典的指挥部领导、医生、铁路员工、列 车长、普通乘客等一系列光辉形象,无一不是群体英雄的光辉写照。 也正是这种气吞山河、光彩照人的英雄群像,令银屏上的人物更加鲜 活、真实,而英雄主义也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伟大精神 的热情讴歌中越发彰显其独特的魅力。 从“高大全”的英雄到“平凡”的英雄。在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思考

4、 和实践之后,我们影视创作也逐渐从纯粹的教化功能中解放出来,重归 反映现实的轨道。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英雄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一度盛行的“高大全”的框框,不是通过概念化的外貌、人物语言的 高调,而是通过动人的故事和真情实感来打动人心。这种转变可称之 为“高大全”的英雄向“平凡”英雄的转变。如押解的故事中, 作为一个普通公安人员,老李不仅长相很一般,而且为了女儿的工作还 偷偷给局长送过礼,可通过几件小事情,老李的形象逐渐在观众心目中 高大起来。他的正直、善良、责任感,不仅使人们淡忘了他那原本不 怎么顺眼的外貌,反而从内心深处对他生出一种由衷的敬佩来。难怪 最后连犯人也被其正直所打动,放弃了逃跑的念

5、头。二、英雄观的更新导致创作手法日趋理性英雄形象的塑造所发生的变化,源于影视艺术工对英雄概念理解的 深化。他们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逐渐领悟到: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是 人就有七情六欲,就不可能十全十美。这种新的英雄观,指导着他们的 创作手法日益成熟和理性:在银幕上,作为人的英雄人物的性格刻画更 趋于复杂化,脱去“高大全”外衣的英雄人物,更多的是以普通人的人 性力量感动着观众;英雄人物的塑造由单一化走向多类型化,他们往往 在英雄气概共性中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化特征;把塑造“英雄人物” 作为根本目的转变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与张扬。这就使我们 看到了一个个伟大而平凡的英雄,一个个生活在我们中间的英

6、雄,一个 个可亲、可信、可学的英雄。20 世纪 50、60 年代,我国拍摄了不少 战争题材的电影,这些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是影片的焦点,英雄人物的塑 造是否成功成了决定一部影片好坏的惟一标准。在这种创作意识主 导下,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被逐渐模式化,后来竟渐渐走向了“神化”的 虚构。本论文由.51lunwen.整理提供“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是这种 创作意识的极端表现。80 年代以后,我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中出现 了几部背离过去创作传统的影片,有的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有了更大 的空间,譬如吉鸿昌中的吉鸿昌形象,他赤胆忠心、忧国忧民的民 族气节,征服了观众,完全无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有的在人物性 格的刻

7、画上,不再忌讳暴露缺点,一度热播大江南北的激情燃烧的岁 月的主人公石光荣,是一位饱经战火考验的高级将领,他火爆性子的 毛病,丝毫掩盖不了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军队的无比挚爱,他成 了人们有口皆碑的老英雄。 进入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为国内外电影事业的交流提供了 种种可能之后,中国影视的创作导向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当代世界电影 创作潮流的影响。在第五代电影导演那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批非同 寻常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军事题材电影,如吴子牛的喋血黑谷、 晚钟,陈凯歌的黄土地,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胡玫的远离战争的年代,冯小宁的战争子午线等。这些影片虽然并 非尽善尽美,有的还难以为广大观众所接受,但它们打

8、破传统的革新意 识却是有目共睹的。 三、英雄形象嬗变的背景 哲学背景。传统文艺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基本上是从对生活现象的外 部摹写入手的,主体形象的塑造往往偏向于单一的模式化。而现代主 义的诞生向传统的哲学思想及文艺创作理念发出了挑战。现代主义 要求废弃这种从外部摹仿现实的传统,认为传统技法过于局限,固定程 式的创作手法会束缚手脚。于是,在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中国 第五代导演那里,英雄形象与以往的英雄人物有了极大的不同。他们 不一定浓眉大眼,也不要求身材伟岸,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在弱化外 表注意力的同时,强化了人物内心世界和浩然正气的刻画。当然,现代 主义也有其弊病:虽然看到了传统文艺技法的局

9、限性,虽然善于吸收和 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知识,但是却极端强调文艺创作的个人化、极端强 调创作过程中“我”的作用,并以此为武器来开辟新路。现代主义的 “我”是一个享有绝对精神自由的我,不受理性制约,超乎社会道德规 范之上的我。这种“个人化创作”的概念,同传统的“个人创作风格” 、“表现个人感受”之类的概念并不相同,甚至全然是两回事。 艺术背景。电影的诞生源于摄影术的应用,记录真实是其与身俱来 的属性。因而,最初的英雄形象也是以真人为模型的。囿于有限的电 影艺术表现技巧,大部分镜头也只是围绕个体英雄人物行为言语的直 白表现。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表现力能够得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因 而导演可以以更细腻的

10、手法体现英雄人物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多 层次的思想境界。如通过一些快切慢接或交替叠化的剪辑技巧,一些 承前启后的色块编织,以及呼应主题的音乐鸣响,人物便在这样多姿多彩的变化中不断深化、映现。 社会背景。这是一个需要英雄、需要平民英雄的时代,需要信任和 诚信的年代。上世纪 60、70 年代的“文革”动乱期间,中国人曾经 为了共同的“信仰”而轰轰烈烈、义无反顾,结果换来的却是幻想破 灭后的失落以及留给后人难以理解的笑柄。因而当 80 年代改革开放 开始后,人们失衡的心态中迫切需要一些真真切切的精神支柱,一些脱 去金色光环的平凡而质朴的英雄。所以,在新时期的影视作品中,人们 可以因焦裕禄鞠躬尽瘁的事迹而感动,可以因蒋筑英的一丝不苟所震 撼,也可以因一个个小人物的执著而流泪。 综上所述,鉴于社会、思想、艺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影视中的英雄形象也随着时代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就现代影视中的英雄形 象而言,无论是外表形象的塑造、人物语言的设计,还是内心世界的展 现、人物事迹的烘托,都与传统战争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有了重大变化。 而这种变化可以看作是人们认识水平及艺术欣赏水平提高的一种标 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