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僧,诗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425975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圣僧,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圣僧,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圣僧,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圣僧,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圣僧,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圣僧,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圣僧,诗歌(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圣僧圣僧, ,诗歌诗歌 篇一:西藏圣僧的情诗 西藏圣僧的情诗,传说中的仓央嘉措,他的诗中有一种 难于取舍而又痴情决意的魅力超脱欲望与世俗的眼光, 一切都像诗中写得那么纯粹和优美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意为“梵音海” ,系藏南门隅之邬 坚岭地方人,藏历第十一绕迥之水猪年(1683 年,清康熙 二十二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名扎喜丹增,母名才旺 拉莫。五世达赖圆寂后,当时担任第巴的是他培养的亲信 弟子桑结嘉措。桑结嘉措为了继续利用达赖的权威掌管格 鲁派事务,并和固始汗的继任王达赖汗固始汗之孙)争夺 独掌西藏的政治权力,乃“伪言达赖入定,居高阁不见人, 凡事传达赖之命以行” ,密不发丧达 15 年之久

2、。公元 1696 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在蒙古亲征准噶尔叛乱时, 从俘虏的口中才得知五世达赖早已去世,即降旨向桑结嘉 措问罪;桑结嘉措惶恐万状,此时才将五世达赖去世的实 情禀告朝廷。因此,于火兔年(1697 年),第巴桑杰嘉措才 选定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的“灵童” ,是年九月。拜五世班 禅罗桑益西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钦仓 央嘉 措。是年十月二十五日,仓央嘉措被迎至布达拉宫,举行 了坐床典礼。 仓央嘉措成为五世达赖的继承人,是第巴桑结嘉措一手 制造的政治斗争的产物。仓央嘉措被迎至布达拉宫坐床时, 年已 15 岁,他只是格鲁派的一个忠实平民信徒,骤然端坐 黄教领袖的高位之上,他是不适

3、应的。因此,关于这位六 世达赖的短暂一生,民间有许多极有人情味的迷人传说。 相传仓央嘉措在入选达赖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 意中人,他们终 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恩爱至深。仓央嘉措进 入布达故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 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他便经 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有一天 下大雪,清早起来,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 便顺着脚印寻觅,最后脚印进入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 铁棒喇嘛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派人把他 的情人处死,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闭起来。关于 类似的浪漫传说还很多,但都以悲剧而告终。

4、同时,仓央 嘉措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热情奔放的 情歌,他的情歌诗集,词句优美,朴实生动,在民间 广为流传歌诵。 此时,西藏的政局发生变动。金蛇年(1701 年),固始汗 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 木鸡年(1705 年),第巴桑结嘉措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 饮食中下毒,被拉藏汗发觉,双方爆发了战争,藏军败, 第巴桑结嘉措被处死。事变发生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 桑杰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由桑杰嘉措所拥立的六世 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 。康熙帝 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但于火狗年 (1706 年),仓央嘉措被“解送”北

5、京途中,据说行至青海 湖滨时去世,时年 24 岁。有的记载中说他是舍弃名位、决 然遁去,周游蒙藏印等地,后来在阿拉善去世。 仓央嘉措被解走以后,拉藏汗与新任第巴隆索商议,于 火猪年(1707 年)另立白噶曾巴伊喜嘉措为六世达赖,但 西藏人民认为伊喜嘉措是假达赖,始终未予承认。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达赖喇嘛的世系里,同四世达赖一 样,是另一位具有不同情况的特殊人物,关于他的经历和 去世的情况,还有种种传说,但均待进一步考证。 这首诗歌,实际上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班扎 古鲁白玛,为音译,意思为莲花生大师) ,作者扎西拉姆多 多,出自其 2007 年创作的疑似风月集的中集。 2008 年,这首诗

6、被刊登在读者第 20 期,改题作见与不见 ,署名为仓央嘉措,因此多被讹传为仓央嘉措所作。此事 并非出自作者本意,后读者为此事道歉。2010 年 12 月 22 日,在电影非诚勿扰 2的片尾出现,由李香山 (孙红雷饰)的女儿川川在其父的人生送别会上念诵。 2011 年初,在漫画偷星九月天的第十四册单行本中出 现过。2011 年 2 月也作为湖南台电视剧宫的片尾曲之 词出现。也曾出现在电视剧宫第 35 集中雍正给晴川的 信中。 诗出自疑似风月中集 ,由扎西拉姆多多于 2007 年 5 月 15 日撰写于北京。关于这首诗,作者曾有自述:这一 首的灵感,是来自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 从未离

7、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 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 ” 我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 真的跟爱情、跟风月没有什么关系。 这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为其爱上的一个女子写的情诗之 一,他的百首情诗,均是经典。这是其中最有韵味的之一。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十四 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后被西藏政教斗争殃及, 遭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途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于夜色中 遁去,不知所终,时年 24 岁。仓央嘉措在历史的天空如惊 鸿一瞥,但他用生命写下的传奇和诗歌却在世代流传。 篇二:哈三中 2016 年二模语文试题

8、及答案 2016 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 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 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毫无疑问, 西游记是佛教文本。其本事为唐代高僧 玄奘大师西天取法的历史事件,并以佛教“原罪消业 解脱”的教义体系为基本情节模式,宗教倾向上虽然 佛道并举,但“重佛轻道”更为明显,因而在书写风格上 清淡脱俗,字里行

9、间洋溢佛光禅意。但是,令我们深感诧 异的是:西游记在后来的演化中逐渐脱离了佛教轨道, 最终被道教徒攘夺。 众所周知, 西游记中“圣僧出世” 的故事,有“亵渎圣僧”之嫌,久为佛家诟病,直接导致 佛教徒主动疏远、拒绝,放弃西游记这块本属佛教的 阵地。而且, “圣僧出世”的故事,对佛教徒打击最大,但 却完全符合道教的教义,成为西游记道教化的重要一 环。 因为西游记采用神魔小说的载体形式,唐僧形象 被矮化和丑化。在神魔精魅世界中,唐僧作为凡人最为愚 昧、软弱,与孙悟空“上天入地、莫能禁止”的无量神通 相比,作为师父的唐僧黯然失色,从形象到性格几乎乏善 可陈。对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伟人做如此颠覆性的“异

10、 化” ,引起佛教徒的强烈反感。这与史书记载和历代各种 “西游”故事完全不一样, “神魔”这一载体形式对于“唐 僧取经”定型、传播的是非功过,值得研究。 相对于佛教徒的主动退让,道教徒却对西游记充满 热情,他们从一些故事情节和文字中看到了客观存在的道 教内容,于是大肆阐发,甚至不惜恶意增删、篡改,做道 教化“误读” ,最终将西游记拉入道教的彀中。 西游记的道教化“误读”始于清初康熙年间。时有 “奉道弟子”汪澹漪,倾尽全力,将西游记评点、篡 改为西游证道书 。为了实现西游记道教化目的,汪 澹漪不择手段。除了在文本中充塞大量道教内容之外,还 将西游记作者定为宋元之交全真教道祖邱处机;又附 录一篇长

11、春真君传 ,歌颂邱处机历时四载远赴雪山劝化 成吉思汗的“一言止杀”的仁德功业,并以此暗喻唐玄奘 大(来自:WwW.CssY 书业 网:圣僧,诗歌)师西行壮举; 再编撰一篇玄奘大师行状 ,揭示西游记之原型。应 该承认,汪澹漪不愧为一个高明的图书包装策划师,从此, 西游证道书大行其道,成为首屈一指的道教典籍。后 来流行的西游记文本,如西游真诠 西游原旨 西游正旨都是脱胎自西游证道书的 道教评本。 道教徒怎么会如此看重和觊觎一部佛家稗说呢? 考察佛 道两教发展实际,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描写,可以看出 道教徒攘夺西游记并非偶然。在中国宗教史上,佛道 两教多有缠夹,其关系可概括为共存、互渗、竞赛和论争。 道

12、教教义芜杂,修炼方法繁杂不得要领,成仙无可证实, 尤其“老子化胡”一说荒诞不经,不能使人信服,所以历 史上佛道论衡的总体趋势是佛胜道负。清代,随着外来宗 教和民间宗教的崛起,道教日显衰落,失去主导地位。再 者,明清之际,实学昌盛,西风东渐。在这一社会文化大 背景下,道教徒感受到自身危机,急于将自家思想回归正 统,以及对其内部各种旁门邪说进行清理、批判。 凡此可见,从汪澹漪开始,道教徒一直坚持对西游记 做道教化“误读”,直至它花落道家。 (选自竺洪波 西游记为何被清代道教徒攘 夺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西游记的字里行间充盈佛光禅意,书写风格上清 淡

13、脱俗侧重佛家,而且在宗教倾向上“佛道并举”的特点 更为明显。 B在西游记神魔精魅的世界中,唐僧被矮化、丑 化。佛教徒对这位文化伟人被如此颠覆性“异化”有强烈 抵触情绪。 C汪澹漪将西游记作者定为全真教道祖邱处机, 歌颂他劝化成吉思汗的“一言止杀”的仁德功业,都是为 了使西游记道教化。 D 西游记从清初康熙年间开始被道教化“误读” , 许多道教徒对其大肆阐发,恶意修改,最终将其拉入道教 范围。 2.下列不属于道教攘夺西游记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 从中国宗教史来看,佛道两教之间的确存在着许多 纠缠,这种纠缠关系可以概括为互相渗透、竞争、论辩和 共存。 B道教教义杂乱,修炼方法繁杂不得要领,有

14、的内容 不能使人信服,导致历史上两教的论衡呈现佛胜道负的总 体趋势。 C明清之际,实学发展兴旺,西方文化等流入中国。 清代,外来和民间宗教崛起,道教渐渐衰落,失去主导地 位。 D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道教徒感受到自身的危 机,着急让自家思想回到正统的轨道上,并想使其内部变 得纯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西游记这块佛教阵地被佛教徒主动放弃,直接原 因是其中“圣僧出世”的故事有“亵渎圣僧”之嫌,久为 佛家诟病。 B 西游证道书成为首屈一指的道教典籍,是从汪澹 漪对西游记不择手段的评点、篡改,进行一系列的包 装策划开始的。 C采用神魔小说的载体形式,是西游

15、记故事区别 于史书记载和历代各种“西游”故事,得以定型、传播的 主要原因。 D考察佛道两教发展实际,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描 写,可以看出道教徒看重和觊觎 西游记是有其必然 性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与吴骏公书 侯方域 十月朔日,域再拜致书骏公学士阁下:域凡驽不材,年 垂四十,无所表见,然辱学 士交游之末者,自甲戌以来,今且二十年矣。是时学士 方少年,为天子贵近臣,文章德 器倾动天下,议者谓旦夕入相。屈指曾几何时,而学士 乃披裘杖藜,栖迟海滨,人生遭际,信可悲也! 然学士身隐而道弥彰,域之羡学士之披裘杖藜也,过于 坐玉堂、

16、秉钧轴远甚。近者 见江南重臣推毂学士,首以姓名登之启事。此自童蒙求 我,必非本愿,学士必素审,无 俟鄙言。然而学士之出处将自此分,天下后世之观望 学士者,亦自此分矣!窃以为学士 之自处,不可出者有三,而当世之不必学士之出者有二。 试言之,而学士垂听之。 学士以弱冠未娶之年,蒙昔日天 子殊遇,举科名第一人,其不可者一也;后不数岁,而仕 至宫詹学士,身列大臣,其不可者二也;清修重德,不肯 随时俯仰,为海内贤士大夫领袖,人生富贵荣华,不过举 第一人、官学士足矣,学士少年皆已为之,今即再出,能 过之乎?奈何以转眼浮云,丧我故吾?其不可者三也。昔 狄仁杰仕周、耶律楚材仕元,其一时君相,皆推心腹而听 信之,然后坚忍委蛇,仅能建竖,两人心迹亦良苦矣!今 不识当路之待学士果遂如两人否?其不必者一也;即使果 如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