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风帆让学生学得一帆风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424330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兴趣风帆让学生学得一帆风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兴趣风帆让学生学得一帆风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兴趣风帆让学生学得一帆风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兴趣风帆让学生学得一帆风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兴趣风帆让学生学得一帆风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兴趣风帆让学生学得一帆风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趣风帆让学生学得一帆风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扬起扬起“兴趣兴趣”风帆,让学生学得一帆风顺风帆,让学生学得一帆风顺【内容提要】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在课堂上讲清了所有的知识点,可是学生掌握的效果就是不尽人意。于是大多教师便简单地把原因都归结于学生,认为是如今的学生浮躁、懒散所致。当然,也有学生的原因,但却不全然。其实,这种现象是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行为表现。那学生到底为什么会形成不良学习态度的呢?我认为这里面也有老师的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技能之外,还必须教给学生一种态度。【关键词】学习态度 厌学 兴趣 直观 教学方法【正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诱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学数

2、学的“心理层面”到“思维推理”的正迁移,这在数学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率尤为重要。一、遇到问题一、遇到问题我踏上三尺讲台到现在已有 10 多个年头了。在刚开始教高年级的阶段,我的教学进入了“迷惘”状态。五年级的学生初入青春期,想入非非,并略带叛逆。面对高年级更“理论化”的课堂气氛,刚从中年级升上来的学生开始觉得课堂沉闷、枯燥,对学习出现“抵触”和“抗拒”心理。面对具有强烈年龄特点的学生,以前我在中、低年级的教学方式很多已不适用。相比资深教师的沉着应对,我处理得一塌糊涂。中、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哄骗”、“施压”大多都能解决问题。但面对年龄稍大却又还未懂事的高年级学生,“哄”也“哄”不听,“唬”也

3、“唬”不住。二、调查分析二、调查分析于是我在教学中对所带班级就“学习数学”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1.你喜欢学数学吗?( )A. 不喜欢 B. 一般(有时喜欢,有时不大喜欢) C. 喜欢 (统计结果: A 占 11.8 B 占 58.31 C 占 29.89)2.你喜欢学数学的原因是什么?( )A.对数学有兴趣 B.老师教学有方 C.迫于无奈(升学需要) D.其它原因(统计结果:A 占 28.9 B 占 40.47 C 占 15.6 D 占 15.03)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喜欢学数学的人”与“对数学有兴趣的人”差不多相等,说明兴趣是促使学生喜欢学数学的最根本原因。“兴趣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当学生

4、对某一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产生正向的心理动因,心理就会萌生学习的驱动力,为了获得心理预期达到的目的和效果而去克服一切困难。同时,数据也反映出,学生喜欢学数学除了因为本身对该科感兴趣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老师教学有方”。这就说明了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并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首先是要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问卷调查,交流,统计和分析,我发现总的来说我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够浓烈,特别是部分差生对学习数学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障碍:矛盾、消极心理,畏惧、自卑心理,懒惰心理,依赖心理等。(一)矛盾、消极心理(一)矛盾、消极心理据统计,存在这

5、种心理障碍的学生有 27.8。经了解,他们大多智力中上,想学好数学,而成绩却总不理想。很多还说之前在低、中年级不用怎么勤奋、努力学习,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上到高年级却不这么回事。他们心里也明白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只有勤奋、努力起来,学习成绩才能有所提高。可谁知松散惯了,如今却调整不过来。他们一方面明白个中道理,另一方面又控制不了自己,不肯付出努力,内心在矛盾中不断地饱受煎熬,加之高年级的学习具有“强度高、时期长”的特点,也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学习效率不高,错误率增大,兴趣下降。而且学习压力较大,期望又很高,久而久之就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厌倦的心理。(二)畏惧、自卑心理(二)畏惧、自卑心理统

6、计中有 10.6的学生具有这种心理障碍,这部分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是痛苦的。他们大多数是由于智力较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数学学习方面比较差的学生。考试屡考屡败,久而久之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进而产生困惑、伤感、焦虑甚至畏惧等情绪。正是由于这种对数学的“恐惧症”,致使平时能做好的,考试中总是因为缺乏信心,心情紧张,最终考砸。然后继续自责、自卑,进入无止境的恶性循环当中。(三)惰性心理(三)惰性心理统计出 32.4的学生都有这种心理障碍。所谓“惰性”,就是意志薄弱,最多是有几分热度,但坚持不久,就又恢复原样。这些学生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3长期懒散,形成恶习,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遇到难以逾

7、越的困难时,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四)依赖心理(四)依赖心理回顾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在统计中有58.3的学生存在这种心理障碍。表现为缺乏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学习只会“被动”地接受,作业总是习惯模仿,生搬硬套。他们觉得最好是不用动脑筋便能解决所有问题,说白了就是希望老师直接告知答案。学习主动性丧失,学习兴趣也消失殆尽,久而久之,对作业逐渐形成了“麻木”的心理不在乎对与错,不在乎分数的高与低。部分学生最后更是发展成“应付式”对待作业,胡乱解答,只为完成任务而做作业。三、自我完善三、自我完善针对以上几种主要的心理问题,我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其心理状

8、态,希望找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办法。我发现学生形成以上心理障碍的最主要原因是:(1)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2)教师责任心不强,学态不正,教学随意性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法呆板,没有触及学生的兴奋点。(3)学习环境不良(即学风、班风不正)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反感。综合分析这三个原因,我认为原因(1)和原因(3)都可以在原因(2)的调整下得到改善。如果经过我的调整,教法有趣,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态得到改善,教法能触及学生的兴奋点,那么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都会提高,继而带动学风和班风也会好起来。因此,我以原因(2)为切入点,强化自己的责任心,端正自己的教态,认真钻研教材,全

9、面备课,做到教学不随意,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新颖、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改善学风和班风。(一)强化责任心(一)强化责任心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关心爱护学生,以身作则。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师既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因此,教师的责任心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教师的责任心对教学是4十分重要的,

10、有责任心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保证。(二)端正教态(二)端正教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方法与态度。教师既要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又必须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备好课,吃透教材,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由于自己不当的言行,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到教育效果,影响到学生的成才。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我们教师才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三)设计独特教法,调动学习兴趣(三)设计独特教法,调动学习兴趣学生仅仅知道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自觉而又专心致志地

11、去学习,事半功倍。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容易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设计直观、新颖教法,解决问题四、设计直观、新颖教法,解决问题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可见,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对智力较差的中下生,理论化的方法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而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更是对常规的理论教法生出抵触情绪。因此,“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12、作用重大。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班上存在心理障碍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这些学生的个别差异,打破常规的理论教法,自己设计了一些较直观的教学方法。下面简单列举几个教学实例,举例如下:(一)(一) 单位的互化单位的互化在教学“单位的互化”时,传统的方法是通过讲授实例进而总结出公式:进率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进率5大部分学生在理解了所讲单位互化的实例之后,自然就理解单位互化的原理,从而很容易就记住了公式。但智力低下或存在障碍的学生对于上述公式感觉无从下手,只记住了化单位时“不是用乘法就是用除法”,但具体是乘法还是除法,却老是混淆。就算通过死记硬背终于记住了公式,但也不会应用,还是无法解决单位互化的问题。

13、后来,我发现存在困难的学生大多还是能判断等号两边哪个是“高级单位”,哪个是“低级单位”。于是,我教他们“高级单位”就是“大单位”, “低级单位”就是“小单位”,在每一道单位互化的题目中,等号两边肯定有一“大”一“小”两种单位,而“大单位”肯定配对一个“小的数”,“小单位”肯定配对一个“大的数”,这样一对“数”与“单位”的组合在等号的两边就像玩“跷跷板”,它们要“相等”,表示它们“一样重”,“跷跷板”平衡了。最关键要记住,它们一个是“大单位”,一个是“小单位”却能使“跷跷板”平衡,因此“小单位”那边肯定要配一个“大的数”给它才行,同时,“大单位”那边就配一个“小的数”给它就可以了。明白了这一点之

14、后,然后我教他们求“大的数”用“乘法”,求“小的数”用“除法”。因为我所作的一切比喻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能理解的,尽管好像看起来很啰嗦,但胜在更“直观”,相比“高级、低级单位”的抽象,他们还是觉得“大、小单位”显得更加容易接受。最重要的是,这样使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到底用乘法还是除法。而传统的公式尽管看似简单,但于他们却难以理解。另外我还强调:必须从“单位”入手,先判断“单位”的“小”与“大”。例如: 3 米 = ( ) 厘米(小的数)(大单位) (大的数)(小单位)从“单位”入手,单位从“米”变成“厘米”,从“大”变“小”,对应所配的数就从“小”变“大”,数要“变大”,所以用“乘法”,而“米”与“

15、厘米”的进率是“100”,所以用“3100”解决这道题了。(二)(二) 解决解决“比比”字类的分数或百分数问题字类的分数或百分数问题六年级数学常常涉及“单位1”,而单位“1”的理解对于中下生却很是抽象。例如解决问题中“比”字类的分数或百分数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分两个步骤: 大的量小的量多出的部分 多出的部分单位“1”=比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6这些简单明了的公式,不知为什么对于中下生就是那么的难以理解。同样的意思,需用更加通俗易懂的字眼才能奏效。于是,我对上述两个步骤做出了更直观讲解: 大的数小的数多出的部分多出的部分 = 比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步骤把“量”改成了“数”,

16、中下生就不再感觉难以入手了。而步骤中,我把他们感觉抽象无比,难以理解的“单位1”去掉了,“比大”就除以“小的数”,“ 比小”就除以“大的数”,学生感觉明了多了。尽管有些题目的问题中没有出现“比”字,更别提“比大”还是“比小”了,但我教他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还原出“比”字来。另外,还强调了像“增加”、“多”都属于“比大”类的;而“减少”、“少”都属于“比小”类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就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之后,触及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他们不再觉得老师的教法呆板,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了。特别是中下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之后,信心加强了,心理素质提高了,逐渐学风和班风也得到了改善。类似上述这样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设计更直观的教法不仅仅只有上述两个例子。当然,需要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