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数学一模试卷(理科)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wei****017 文档编号:544190 上传时间:2017-03-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数学一模试卷(理科)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7年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数学一模试卷(理科)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7年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数学一模试卷(理科)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7年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数学一模试卷(理科)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7年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数学一模试卷(理科)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数学一模试卷(理科)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数学一模试卷(理科)含答案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 年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数学一模试卷(理科)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 M=x|x2, ,则 MN=()A Bx|1x2 Cx|0x2 Dx|1x22设双曲线 (a0,b0)的虚轴长为 2,焦距为 ,则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A By= 2x C D3如图,在正方体 1,棱长为 a,M、N 分别为 1M=,则 平面 位置关系是()A相交 B平行 C垂直 D不能确定4函数 f(x)=0) ,对任意实数 x 有 ,且,那么 =( )Aa B C D知流程图如图所示,该程序运行后,为使输出的

2、b 值为 16,则循环体的判断框内处应填()A2 B3 C4 D56已知函数 f(x)图象如图,f(x)是 f(x)的导函数,则下列数值排序正确的是()A0f(2) f(3)f(3) f(2) B0f(3)f (2)f(3) f(2)C0 f(3)f (3)f(2)f(2) D0f(3)f(2)f(2)f(3)7一个正三棱柱(底面为正三角形的直棱柱)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正三棱柱的体积为()A B C D8若(1x) n=1+nN *) ,且 a1:a 3=1:7,则 于()A35 B35 C56 D569在,4,4 ,则角 C 等于()A150或 30 B120 或 60 C30 D601

3、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2,0) ,B (1,3) ,O 为坐标原点,且= + (+=1 ) ,N(1,0) ,则| |的最小值为( )A B C D11设 ,已知 0a bc,且 f(a )f(b)f(c )0,若 f(x)的一个零点,则下列不等式不可能成立的是()Ax 0a B0x 01 Cbx 0c Dax 0点 M(2,2p)引抛物线 py(p0)的切线,切点分别为 A,B,若 ,则 p 的值是()A1 或 2 B 或 2 C1 D2二、填空题(本大题共四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3若复数 z=(x 22x3) +(x+1)i 为纯虚数,则实数 x 的

4、值为14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 30 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 105 输入为15,那么由此求出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已知 P 是函数 f(x)=e x(x0)的图象上的动点,该图象在点 P 处的切线 l 交 y 轴于点 M,过点 P 作 l 的垂线交 y 轴于点N,设线段 中点的纵坐标为 t,则 t 的最大值是 16在,内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已知 a2a2b2c=0且 a+2b2c+3=0则最大角的度数是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S n 为数列 前 n 项和,已知 =(

5、是大于 0 的常数) ,且,a 3=4()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设 bn=数列b n的前 n 项和18某批发市场对某种商品的周销售量(单位:吨)进行统计,最近 100 周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周销售量 2 3 4频数 20 50 30(1)根据上面统计结果,求周销售量分别为 2 吨,3 吨和 4 吨的频率;(2)已知每吨该商品的销售利润为 2 千元, 表示该种商品两周销售利润的和(单位:千元) ,若以上述频率作为概率,且各周的销售量相互独立,求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19如图,正方形 在的平面与平面 直,M 是 交点,C ,且 C()求证:面 )求二面角 A 的大小20已知:向量 =( ,0

6、) ,O 为坐标原点,动点 M 满足:| + |+| |=4(1)求动点 M 的轨迹 C 的方程;(2)已知直线 l1,l 2 都过点 B(0,1) ,且 l1l 2,l 1,l 2 与轨迹 C 分别交于点D,E,试探究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使得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指出这样的直线共有几组(无需求出直线的方程)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1已知函数 (1)当 a=1 时,x 01,e使不等式 f(x 0)m ,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2)若在区间(1,+)上,函数 f(x)的图象恒在直线 y=2下方,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请考生在 22、23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做答

7、时请写清题号22已知直线 l: (t 为参数) 以坐标原点为极点, 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 C 的坐标方程为 =21)将曲线 C 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坐标方程;(2)设点 M 的直角坐标为(5, ) ,直线 l 与曲线 C 的交点为 A,B,求|值选做题23设不等式|x+1|+|x1 |2 的解集为 M()求集合 M;()若 xM,|y| ,|z| ,求证:|x+2y3z| 2017 年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数学一模试卷(理科)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 M=x|x

8、2, ,则 MN=()A Bx|1x2 Cx|0x2 Dx|1x2【考点】交集及其运算【分析】解不等式求出集合 N,根据交集的定义写出 MN【解答】解:集合 M=x|x2,=x|x1,MN= x|1x2故选:B 2设双曲线 (a0,b0)的虚轴长为 2,焦距为 ,则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A By= 2x C D【考点】双曲线的简单性质【分析】依题意可求得 a,b,从而可求得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解答】解:双曲线 =1(a0,b0)的虚轴长为 2,焦距为 ,b=1, c= ,a= = ,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y= x= x= x,故选 C3如图,在正方体 1,棱长为 a,M、N 分别为 1M=

9、,则 平面 位置关系是()A相交 B平行 C垂直 D不能确定【考点】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分析】由于 面 以 是平面 法向量,因此只需证明向量 与 垂直即可,而 与 和 均垂直,而 和 又可以作为一组基底表示向量 ,因此可以证明【解答】解:正方体棱长为 a,A 1M=, = , = , = + + = + += ( + )+ + ( + )= + 又 是平面 法向量,且 =( + ) =0, ,面 选 数 f(x)=0) ,对任意实数 x 有 ,且,那么 =( )Aa B C Da【考点】正弦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 得出 1 是 f(x)的周期,再根据 f(x)= f( )求出 的值

10、【解答】解:函数 f(x)=0)中,对任意实数 x 有 ,f(x )=f( x+1) ,1 是 f(x)的周期;又 f( )= )=a, =f(2+ )=f( )=)= )=a故选:D5已知流程图如图所示,该程序运行后,为使输出的 b 值为 16,则循环体的判断框内处应填()A2 B3 C4 D5【考点】循环结构【分析】写出每次循环 a,b 的取值,根据退出循环的条件即可判定答案【解答】解:a=1,b=1第 1 次循环:b=2,a=2,继续执行循环;第 2 次循环:b=4,a=3,继续执行循环;第 3 次循环:b=16,a=4;所以,为使输出的 b 值为 16,循环体的判断框内应填 a3,即满

11、足 a3 则执行循环,否则退出循环,输出 b=16;故答案为:B6已知函数 f(x)图象如图,f(x)是 f(x)的导函数,则下列数值排序正确的是()A0f(2) f(3)f(3) f(2) B0f(3)f (2)f(3) f(2)C0 f(3)f (3)f(2)f(2) D0f(3)f(2)f(2)f(3)【考点】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分析】由题意,作出 f(3) 、f(3)f(2) 、f(2)所表示的几何意义,从而求解【解答】解:如下图:f(3) 、 f(3 )f(2) 、f(2)分别表示了直线 n,m ,l 的斜率,故 0f(3)f (3)f(2)f(2) ,故选:C 7一个正三棱柱

12、(底面为正三角形的直棱柱)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正三棱柱的体积为()A B C D【考点】棱柱、棱锥、棱台的体积【分析】由已知中的三视图可得该几何体是一个以俯视图为底面的三棱柱,代入柱体体积公式,可得答案【解答】解:由已知中的三视图可得该几何体是一个以俯视图为底面的三棱柱,底面等边三角形的高为 ,故底面棱长为 2,故底面面积 S= ,高 h=1,故体积 V=,故选:(1x) n=1+nN *) ,且 a1:a 3=1:7,则 于()A35 B35 C56 D56【考点】二项式定理的应用【分析】本题中由条件 a1:a 3=1:7 通过组合数公式可以搭建 n 的方程,从而可求出 n 的值为 8,然后即可求出 解答】解:由二项式定理可知 n,a 3= ,由 a1:a 3=1:7 得, = ,n=8,a 5= =56所以选择 ,4,4 ,则角 C 等于()A150或 30 B120 或 60 C30 D60【考点】三角函数中的恒等变换应用【分析】利用同角函数的关系式求出 A,B 的关系,可得 C 的大小【解答】解:由 4,可得:16A+945,由 4 ,可得:16A+942,用+可得:25+24(37,+B )=242,C=150 或 C=30当 C= ,即 A+B= 时,A ,)= ,4 ,4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