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八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415088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八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3、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八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3、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八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3、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八则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3、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八则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八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八则(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颜渊、论语子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

2、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但是,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人之干”,“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

3、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立了关于“仁”的思想体系。“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礼”的价值也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樊迟,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樊迟墓作为名人墓冢,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

4、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在受教于孔子期间,有一次,向孔子请教种植五谷和蔬菜的事,被孔子斥为“小人”。他学业上成就不大,但有勇武精神,但他不愧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仲弓,中国儒学者,孔子弟子。冉雍(公元前522-?),冉氏,名雍,字仲弓,春秋鲁人,列于孔

5、门德行科。小孔子二十九岁。出身寒微。早年拜师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季氏家族的总管,并曾向孔子问过政。父为贱人,但雍极有德行,孔子称为“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极称雍曰:“雍也可使南面。”唐开元年间封“薛侯”,宋隔又封“下邳公”,后又改称“薛公”。,子夏,(约公元前507公元前420),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教育家。公元前476年,受晋国卿大夫魏驹(桓子)及其子魏斯(后来的魏文侯)之邀,来到龙门西河(今山西河津一带)创立学堂,终身讲学,设教长达55年,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如魏文侯、

6、李悝、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对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军事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子夏为孔子高徒,小孔子四十四岁。荀子大略云:“子夏家贫,衣若县鹑。”孔子六十八岁结束周游列国返鲁定居,子夏始投孔子门下,时年二十四、五岁之间。,【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好像去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小思】第一段是孔子对他

7、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

8、,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小思】 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

9、黜邪才。 以“爱人”解“仁”,倒也方便,然而是博爱吗?,【拓展】墨子说的“仁”和孔子说的“仁“有何不同?,孔子复周礼的进程并不顺利,其中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周礼当时已经散落在民间,而在于人们知道礼却不依礼而行。周礼失散并不要紧,只要注意收集,加强学习,总是可以了解和掌握的。但是人们明明知道礼的要求却不依礼而行这个问题就大了。孔子经过长时间的思索,终于明白行礼还需要有内在基础,有了内在基础人们才会自觉地按照礼的要求行事,这个内在基础就是仁。所以孔子的仁与礼是分不开的。,而墨子的仁是与利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利不是个人的小利,而是利天下的大利。墨子主张的“十事”包括尚贤、尚同、节用、非乐都与利分不开,兼

10、爱也不例外。墨子的兼爱是针对儒家的别爱来的,有差等的爱就会造成人人相争家家相夺国国相伐,如果爱天下人就像爱亲人爱自己,那么就不会有这些争斗,就能“兴天下之利”,这就是墨子所说的“兼相爱,交相利”。 总的来说,孔子认为,仁是行礼的内在基础,礼是行仁的外在目的。墨子认为,仁是交利的思想基础,交利是仁的必然结果。并且要注意的是,孔子的仁是别爱,墨子的仁是兼爱。,【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小思】:第三段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

11、、“敬”、“忠” 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敬重长上)”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艺术特色,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爱人” “知人”便道出了孔子“仁”的思想内涵。樊迟的鲁钝、子夏的聪颖、仲弓的不谦恭的性格,都在只言片语中显现出来。,论语八则,孔子,第一则,曾子曰:“吾(w)日三省(xng)吾(w)身:为(w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n)不习乎?” (学而) 为人处事,【翻译】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12、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 为:替、给。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

13、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曾子像,就反省的内容而言,曾子强调我们要做到三点:对他人忠,对朋友信,对知识习。“忠”、“信”、“习”,这也是论语一书中最关键词的三个词。,第二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学习态度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注释】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 贤:德才兼备的人

14、焉:语气词,第三则,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解说】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要经常对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问,问问我今天有什么事做得好,做得不好,看看周围的人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肖则内自省。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这样。这就是约制,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说人生有遗憾,人的行为也有遗憾,但是你做错了以后,如果你自己这样去纠正的话,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儒者所倡导的勇敢。这种勇敢就是君子之勇。,第四则,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义而不能亲赴,不好的

15、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第五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7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8。”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9斯语矣。”(论语颜渊) 【翻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它的详情。”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违反礼法的话不要听、违反礼法的话不要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请允许我实践这句话。”,第六则,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16、子曰:“何以报德?以直10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翻译】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仇怨,如何呢?”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以公平无私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道家看“德”与“怨”,道德经(老子)第四十九章“圣无常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意思是“对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对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人人同善同德”,应该可以引申为“对我有恩的人,我用付出去回报他:对我有怨恨的人,我也用自己的恩德去感化他”。 道德经(老子)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纵使把它调解,也会有余怨留在心中。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方法呢?这是对现实的一种真实反映,很多人没有那种海纳百川的气魄。 可见在对待德怨的问题上,儒、道两家还是有相同之处的。,第七则,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1,可以观12,可以群13,可以怨14;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注释】 小子:孔子呼及门弟子,表示有话要告诉。 何莫:犹今言为什么不。莫,无。 诗可以兴:兴,兴起,有激发、感动的意思。诗用比兴,触目眼前之事,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的意志,感动人的情思,故曰“可以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