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叙事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54413924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叙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毕业设计论文)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叙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毕业设计论文)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叙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毕业设计论文)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叙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毕业设计论文)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叙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叙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叙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 观空间叙事摘 要: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是以传统街巷院的居住模式划分空间层次。本文通过对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叙事要素的分析,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挖掘发生在住区的故事,给住区带来新的活力。 关键词:街巷空间;院落;均质型;景观空间叙事 Abstract:The public space of homogeneous pattern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of street space and courtyard of the living model to divide the level of space. An

2、alyze the element of landscape narrative in the public space of homogeneous pattern of, and 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o find the story took place in residential zone, and to bring new energy in residential zone. Keywords:street space; courtyard; homogeneous pattern; the space of lan

3、dscape narrative 在住区公共空间景观空间叙事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空间的特性、从人的交往需求角度出发考虑、利用不同的元素,建立层次分明、尺度合理的空间,我们将住区公共空间分为四大类:海景式的住区共公空间、高低错落型住区公共空间、内聚型住区公共空间、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本文着重讨论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大多是由多层或低层的住宅,以传统街巷院的居住模式划分空间层次,形成居民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 传统街巷院的居住模式 中国 传统住区中由街巷院组成的居住模式就是居住空间层次划分的典型实例,这种在日常生活中长期 发展 演变成的空间层次结构体现了空间层次与该环境内人群活动

4、的适应性,反映了由外至内、从动到静的行为、心理过程在空间形态上的对应。通过研究传统街、巷的 现代 阐释,以及院落的现代运用,使城市中的传统元素焕发新的活力,同时给现代城市带来新的生机。 1.1 传统街巷的现代阐释 在传统城镇中,街巷形成城市的基本骨架,街市勾画出城镇的轮廓,描绘了市民的集体活动;居住巷道揭示出城镇的细部,展现居民的邻里生活。街、巷具有双重功能:一是组织 交通 ,二是提供一个社会生活的场所。街市是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具有购物、娱乐、游憩等多种功能,充满生活情调。巷道是邻里生活的舞台,市民可在此小憩、游戏、滞留交谈等,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图 1) 传统的街区提供了街道和里

5、巷多样化的群体生活场所,人们出入相友、守望相依,生活上相互协作,长期的共同生活使邻里之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城市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除了城市扩张外,宜人的街巷空间被宽阔的马路所代替,院落式的住宅变成了多层和高层的单元式住宅。 结果,马路变成了交通通道,丧失了昔日的功能。邻里空间领域感的丧失,严重地影响了邻里的共同生活,现代城市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孤独和冷漠,人们开始怀念富有人情味的传统街巷空间。但是,人们总不能回到过去,过着农耕时代的生活,抛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去步行,毕竟,现代化的交通提高了效率。可见,让世界停止下来适应人们的生活是不现实的。难道

6、城市的成长一定要以邻里感的消失为代价吗? 1.2 院落的形成 除了街巷空间外,院落也是传统城镇的一大特色。院落民居采光充足,环境宁静悠闲,在这个小天地之中,人始终与最亲近的人保持着近在咫尺的联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它使人们既隔离于嘈杂的生活环境,又不脱离 自然 , “庭树跳松鼠,院花闹蜜蜂” ,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院落是当地人们与自然适应的结果,它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如果说院落门前的街巷具有公共空间的性质,那么院子则具有半公共空间的性质,在此空间中,它的私密性有所增强,但还保持有相当的开放性,便于在闲暇时邻居之间的交流,增强邻里感。 随着时代的 发展 ,居住模式发生了很大的

7、变化,出现了新的单元式住宅。它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是 现代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的体现,也是对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的积极反映。从某种意义说,新的单元住宅比传统的居住模式更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但并不是单元式住宅的任何地方都比传统住宅优越。相反,单元式住宅在发展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东西,它的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院落住宅特有的东西恰恰正是单元式住宅所缺少的,我们可以借鉴院落住宅在处理居住空间上的经验对单元式住宅进行改造,使它更适合人们居住。 2 对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叙事要素分析 张楠教授在城市故事论中提出,人对环境的印象和记忆分为三个层次:物场事,并 总结 出城市叙事的四要素:自然要素、人

8、工要素、人文要素、宏大叙事要素。 我们通过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均质型公共空间的住区,分析其公共空间的叙事要素,挖掘发生在其住区的街巷院的故事。 2.1 图表分析 采取了图表分析法,对观唐中式宅院、上海九间堂、万科润园进行分析,挖掘其住区公共空间的特色要素。 2.2 均质型公共空间的叙事要素提炼 从以上图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总图模式大都中轴对称、方格子形、布局平整、分区明确。 2) 体现了 中国 传统的院落文化,以现代的方式加以阐释。 3) 体现传统的街巷式,注重人的交往活动。 宏大事件:可以是原有的 历史 文化情结,这个一般在厂房改造的住区比较多见,例

9、如:万科润园;还有就是它的院落精神,如北京观唐别墅、九间堂、万科润园;再就是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如北京观唐别墅。 创意的空间:即人工要素,主要指人交往活动有特色的空间,包括街巷、胡同、院落。 人文:大都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心,用现代建筑理念渗透于形。 自然元素:包括水系,植被(如有中国特色的树木),假山石,南方园林的造园手法等。 3 景观叙事空间分析以观唐中式宅院为例 3.1 以传统街巷院布局为模式 观唐别墅(图 12)与其它别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街巷式布局、院落式空间、中式建筑风格。与北京城以十字轴布局、环路相通相联的大格局一样,观唐中式宅院的规划也以方方正正的十字轴加环路形

10、成明确的街巷式布局:主街宽、胡同窄、内庭院又豁然开朗的空间序列连续变化,使观唐中式宅院一层层变得更加私密,街巷在空间序列中起着由开放到私密的过渡作用。 其规划设计沿袭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讲究“居中不偏” , “不正不威” 。遵循“街道分割”和“方块居住”原则。依据城市街道规划“端直形” ,即“九经九纬”的原则。规整形城镇传统空间结构基本特征是:“城廓方正,街衢井然,轴线清晰,礼制建筑居中” 。 周礼考工记所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城市基本模式,以及井四制 经济 模式的影响作用,基本形成方格网的城建型制:“以夫为基本组合网格,而田间阡陌转化为王城的经纬涂,中

11、经中纬作为坐标系统的主轴线” 。由此,规整型城镇至少具有十字方城和中轴线的特征。云南的 政治 统治中心、军事重镇、汉移民开拓的城镇多属此类型,例如:大理古城(图 11)、祥云古城、沪西古城(图 10)以及巍山古城。 3.2 观唐别墅叙事要素的整合 宏大事件:别墅区北端,采屯土造山的手法,营造一座屏档北向寒风的缓坡小山,别墅区南侧,掘湖为景,营建水景主题公园(图 13),结合东西两端入口处的景观,四至景观暗合“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象的吉祥寓意。 创意空间:高墙大院、在院落内部,专门建设了一个“轩”人文:中国文化;院落文化 自然元素:整个别墅外围都是柳树,房间里种了一些很中国的树石榴;水景主

12、题公园;屯土造山。 3.3 分析法 以观唐中式别墅为例,用图底分析法分析它的总图模式。Mapping 分析法:图底分析法。就是解读地图,对地图进行分析和叠加,完善地图所不能表达的意义。 4 结语 以传统街巷院为模式的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体现了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提高,通过对其叙事空间要素的提炼与归纳总结,为我们研究住区公共空间提供的新的视角。有这样的人居环境里,大家尽情享受一份生活的恬美,也享受着一切 艺术 文化的滋养。 参考 文献 : 1 张楠.城市故事论.城市规划.2004/5. 2 张高源,杨红芳.杭州传统街巷庭院空间探析.浙江建筑.2007/6. 3 苏宏志,陈永昌.城市成长中传统街、巷、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发展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10. 4 末末.观唐别墅:中西合璧下的卖“梦”工程.商业文化.2006/11. 5 魏闽.中式意境,现代感受.时代建筑.2006/3. 6 余剑峰.中国传统庭院式民居空间对当代住宅空间的影响.中央美术学院.2007/6. 7 胡月萍.传统城镇街巷空间探析.昆明理工大学.200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