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研究生专题课ppt崔秋锁-2011-11-22)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406010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研究生专题课ppt崔秋锁-2011-11-22)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研究生专题课ppt崔秋锁-2011-11-22)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研究生专题课ppt崔秋锁-2011-11-22)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研究生专题课ppt崔秋锁-2011-11-22)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研究生专题课ppt崔秋锁-2011-11-22)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研究生专题课ppt崔秋锁-2011-11-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研究生专题课ppt崔秋锁-2011-11-22)(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 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YJSZTK,任课教师:崔秋锁,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生专题课,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提出问题的背景和根据,在近年来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讨论和解读中,人们对于这种理念的理论性质问题出现了根本不同的两者观点及其分歧和争论。一种观点:“以人为本”思想,只能在道德观或价值观涵义上来理解,而不能在世界观和历史观意义上来解释。否则,就会导致哲学唯心论或历史唯心主义,混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人道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另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

2、本”理念,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而且正是后者构成前者的哲学前提和历史观基础。但是,对于这种前提和基础的实质内容到底是什么,人们之间在理解和阐释上仍存在着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分歧。,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关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性质及其哲学前提和历史观基础的观点分歧和理论争论,本身并不是孤立的,它只不过是历史争论的一种延续。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争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是合理的,但不能作为一种历史观,否则,那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另一种

3、观点则认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既是一种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同时也是一种历史观念。20世纪上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所谓“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观点分歧和理论争论。手稿发表后,西方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道主义;另一些人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及其唯物史观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理念的性质及其前提和基础的争论问题,归根到底是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及其思想实质、理论性质和历史地位的理解和评价问题。而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价值观与其“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则是解决上述思想矛盾及其观点分歧和理论争论的关键所在。由此,我们提出研究和探讨马

4、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问题。,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主要研究问题,一、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理解的概念前提和范式基础 二、实践的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价值观确立的思想前提 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价值观确立的哲学思维方式 四、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价值观确立的历史观基础 五、价值与事实关系是马克思价值观确立的方法根据,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1.价值、价值观和终极关怀价值,一、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理解的概念前提和范式基础,【价值】是人们在其生活实践中所追求的“目的之物”、“目标之物”和“理想之物”,是人的目的、需

5、求、希冀和愿望的观念表达和理想表现。 【价值观】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关于“价值”的观念。亦即关于人们所追求的“目的”、“目标”和“理想”的思想观念。【终极关怀价值】一般说来,就是指人们价值追求中的终极目的价值、终极目标价值和终极理想价值,其实也就是指人们价值追求中的总体目的价值、根本目标价值和最高理想价值。,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是人的所有价值关怀中超越其他一切价值关怀的“首要价值关怀”; 是人的全部价值目标中决定其他所有价值目标的“根本价值目标”; 是人的一切价值理想中制约其他全部价值理想的“最高价值理想”; 是人们全部价值观念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影响其他观念的“核心价值观念

6、”; 是价值系统中起决定作用并制约其他一切事物价值的“绝对价值标准”; 是人的价值评价体系中衡量和评价一切事物价值的“最终评价尺度”。它构成人们信仰和信念的精神支柱,也是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价值之源,同时构成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本。 价值观的生成,其标志是其终极关怀价值的确立; 价值观的完善,是围绕终极关怀价值而构建整个价值观念体系; 价值观的变革,其实是人们终极关怀价值的转换; 价值观的区别,本质上就是其终极关怀价值的差异。,2.终极关怀价值的首要地位和决定意义,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马克思的价值观,是马克思关于价值的观念体系,亦即马克思关于价值本质、价值生成、价值标准

7、、价值评价等问题的观念系统,其中,终极关怀价值是马克思价值观的核心与实质。马克思价值观之终极关怀价值的生成过程的几个阶段:首先,“终极关怀价值的自我意识阶段”(1835-1842)。两层涵义:一是已经具有了自觉的终极关怀意识,明确提出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而工作的崇高理想;二是此时马克思的终极关怀目标主要是建立在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及其意志自由基础之上,强调所谓“自我意识的绝对自由” 。其次,“终极关怀价值的初步形成阶段”(1842-1844)。德法年鉴时期关于“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等关系的论述,此时马克思所追求的终极关怀价值已由“抽象的自由”转向“现实的解放”,“政治解放

8、”和“人的解放”。,3.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终极关怀价值,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第三,“终极关怀价值的基本确立阶段”(1845-1848)。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的理想目标,共产党宣言中这种理想目标则进一步升华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提法上的改变,表明马克思的终极关怀价值已从“人的解放”深化为“人的自由” 。第四,“终极关怀价值的科学规定阶段”(1849-1864)。在18571858的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著名论断,资本论中进一步提

9、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深刻思想。这些论述,进一步明确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的自由发展”之前提和基础的关系。马克思价值观的终极关怀价值,就是“自由个性”的实现,亦即“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深入理解马克思的价值观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根本问题:是对马克思哲学及其思想实质要有一个正确理解。合理路径:在于正确理解与科学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及其理论实质。关键环节:在于要有合理的范式概念、范式视野和范式思维。这一点,常常为人们所忽视或做简单化处理。因此,合理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变革及其所实现的哲学范式转换,便成为我们正确解

10、读马克思价值观之思想前提和方法基础的重要问题。,4.“范式”及其“科学范式”与“哲学范式”,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范式”一词,来自现代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范式”概念,其原意是指“科学共同体”的“特定研究传统”,它至少包括“符号概括”、“共同信念”、“共有价值”和“共有范例”等多种要素。参见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0页,第156-168页。同样,将“范式”概念引入哲学,“哲学范式”即“哲学传统”,某种“哲学研究范式”,亦即某种特定的“哲学研究传统”,它由哲学本身的多种基本要素和多方面主要内容所构成。马克思的哲学范式及其哲学研究传统,也

11、同样如此。不同哲学有不同的哲学范式。,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变革,从1842年莱茵报时期和1843年德法年鉴时期就已经开始,中间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批判及其对传统人道主义的根本变革,最后才在1845-1846年通过其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转换和社会历史观念的根本变革而得以基本完成。这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变革: 哲学观变革:从“终极本体发现”的哲学观到“时代精神表达”的哲学观; 研究方式变革:从“概念思辨”的研究方式到“现实批判”的研究方式; 价值观变革:从“政治解放” 的价值观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价值观; 思想前提变革:从“理论的人道主

12、义”到“实践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前提; 思维方式变革:从“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到“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历史观变革:从“抽象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到“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5.马克思的“哲学范式”及其形成过程与构成要素,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实际上是一种“哲学范式”亦即“哲学传统”的历史转换,这种转换的实质是从“解释世界”的哲学范式向“改变世界”的哲学范式的根本转变。就其基本构成要素而言,马克思的哲学范式主要包括:时代精神表达的哲学观;现实批判的研究方式;追求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的价值观;实践的人道主义之思想前提;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践的唯物主义之历史观。这是一

13、个以哲学观变革为先导、以研究方式变革为中介、以价值观变革为指向、以思想前提变革为基础、以思维方式变革为关键、以历史观变革为归宿的多环节且有机统一的哲学变革过程。正是在这个统一的多环节的哲学变革过程中,马克思创立和形成了自己“改变世界”的哲学范式,开创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传统。其中,马克思价值观确立的思想前提和方法基础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前提、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二、“实践的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价值观确立的思想前提,如何理解和评价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长期存在根本分歧和激烈争论的一大理论难题。阿尔都塞之

14、所以提出“认识论决裂”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人道主义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是“唯心主义的一个变种”。进而他又把马克思哲学及其唯物史观统统都归结为所谓“理论反人道主义”。这种观点也影响到国内一些学者的看法,他们认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只能作为一种“道德观”或“价值观”来理解,而不能作为其“世界观”和“历史观”来解释。否则,就会导致某种形式的唯心主义,甚至会混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实际上,这不仅是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及其理论性质的严重误解,而且是对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其理论实质的一种片面看法,同时也是对人道主义思潮本身的一种片面化理解和意识形态化解读。他们不了解人道主义与人的生成和发展之间

15、的必然联系,不了解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与传统的人道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不了解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而不是所谓“理论的人道主义”,不了解正是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思想构成其人道主义价值观得以最终确立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1.人道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根本”,。,这里涉及到对人道主义理论性质和内在实质的理解问题。人道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的理论思潮。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人道主义: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十八世纪启蒙学者的人道主义;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人道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16、的人道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等等。所有这些人道主义的核心理念,都是“以人为根本”。在此意义上说,人道主义思想本质上就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人本思想。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也同样如此。理解人道主义及其“以人为根本”理念的关键,是对其中的“根本”二字的理解。“根本”二字:在辞源上即“木下曰本,本下曰根”,马克思价值观确立的思想前提和方法基础,木,本,根,木,“根本”二字的涵义: 字面涵义:指事物的“根基”、“根源”、“本源”和“根据”等; 在哲学上:它指事物的“本原”、“本体”、“前提”和“基础”等; 价值观上:指价值的主体和中心、出发点和目的、标准和尺度。,马克思的价值观及其确立的哲学思想前提,2.“实践的人道主义”及其“以人为根本”理念的主要内涵,“以人为根本” 的主要内涵,(1) 以人为主体和中心; (2) 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 (3) 以人为标准和尺度; (4) 以人为根基和本源; (5) 以人为本体和根据; (6) 以人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即“实践的人道主义” ,即其“实践的人本思想”。其核心理念,亦即“以人为根本”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