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化与特色化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4401704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化与特色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化与特色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化与特色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化与特色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化与特色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化与特色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化与特色化(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化与特色化,陆国栋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处 2009. 12 . 27,提 纲,1。精品课程简况 2。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机制 3。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4。精品课程申报的几个要素 5。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与优势 6。特色化一例,0自我简介,陆国栋,1963年出生,1979年考入浙江大学,1983年留校任教,1999年晋升教授,200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与2005年分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2003年获评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7年获评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007年承担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2、,0。自我简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计划 、博士点基金等项目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 现任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副院长、本科生院教研处副处长、机械系工程及计算机图学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获得化工机械专业学士学位 1990年获得机械学CAD方向工学硕士学位 2000年获得应用数学CG方向理学博士学位,1精品课程简况,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是教学改革的主要载体 课程是一个综合的载体,构建网络学习环境 既不是教材奖,也不是课件奖,但教材与课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五个一流,地位与特色,1精品课程简况,国家精品课程 2003年评选151门,2004年评选300门,2005年评选300门,20

3、06年评选360门,2007年开始再评3000门,2007年评选660门,2008年650门2009年650门,其中本科400,高职200,网络50 量大,易于突破,已具品牌效应 分组网评,按得分分为3类,会评确认、淘汰、不投票 70分基本30分特色,特色组成逐年有所变化 2005年试行学科限额分配 2009年部分课程限报,2003-2006年申报课程分数统计 -引自北师大黄荣怀教授,7,2008-3-12,8,2008-3-12,9,总体情况,将指标均值按各年度排序,基本稳定在前5名的有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基本稳排第一 “教材及相关资料” “同行评价”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

4、学生评教”将指标均值按各年度排序,基本稳定在后5名的有 “教学方法” “课程特色”“教学手段” “网络教学环境” 基本都是最后 “录像资料评审” 基本都是最后,2008-3-12,2。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机制,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国家、省、校三级体系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本科、高职高专 军队院校类、教育部与企业共建类、远程网络类 内涵质量建设目标 五个一流 推广应用目标建设机制 经费投入机制 评审与监控机制 共建共享机制,2。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机制,建设机制 经费投入机制 国家、省、校三级投入 评审与监控机制 开创网评先河 申报、评审、公示 抽检 共建共享机制,内涵质量建

5、设目标,一流的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与科研前沿的结合点:光栅、真实感图象、动画、虚拟现实 线:? 面:快速成型 两视图加画第三视图:三维重建,工程语义分析 尺寸标注:专题介绍,内涵质量建设目标,一流的教材 自编或采用 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 国优部优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高教社精品课程教材建设 一流的教学方法 教与学的互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讨论式) 知识、素质、能力综合培养 考试方法改革(“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三自模式),内涵质量建设目标,一流的师资队伍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 教学名师 博士生导师 科研背景 一流的教学管

6、理 管理规范有序 集成的网络课程环境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3。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输入:学习 被动学习、消极学习、应付性学习 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自主性、高效性、研究性、国际化)新生研讨课 输出:应用,16,目前教学改革重心: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 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 教学方法改革受到教学管理与评价方式的制约; 在大班级教学中,受到规模及环境的限制,探究式、交互式等教学方法的优势不容易发挥。,以学生为中心放任学生 自主学习 个人自学 协作学习小组完成任务 探究学习上网检索资料,2008-3-12,课堂授课的三种模式 教材使用的三

7、种境界 教学是立足之本,科研是发展之源,读课照本宣科 讲课面向学生的一般形式 说课面向教师的一种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桶水?一碗水? 一汪清泉更高的境界?(研究型) 科研转化为教学,教材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用好教材 基本共识 用好教材 问题关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跳出教材 更高境界,考试方法是教学方法 的重要一环,改革思路 规范面上考试模式 深化点上考试模式 变革时间 2小时 2天 2周 2个月直至整个学习过程,规范面上考试模式国家级试题库 统一考试 统一阅卷,# 推进点上考试方式改革一定比例学生免期末笔试(20以下) 免考不考,变被动考为主动学习、巩固、深化 写一篇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读书

8、报告并口头答辩; “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三自模式 自拟一份试卷,给出标准答案,说明出题依据,与体会并口述; 给出一个部件的设计绘图过程并口头答辩; 单个学生面试。,# 关于“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的考核模式,学生反映很好。 竺可桢学院郭青(3013001124)同学写道: “第一次,用出卷这样的形式来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一门课程,很新鲜很特别。”, 竺可桢学院罗海燕(3013001126)同学写道: “我觉得出了这份试卷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我觉得出试卷时的复习和平时的复习是不同的。出试卷的时候,我是带着目的性去看书的,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揣摩学生的心理,把一些学生平时容易错,应

9、该掌握的内容加以整理。”, 竺可桢学院秦迟(3013001127)同学写道: “刚听说出试题可以免试或者加分,我觉得出题可以参考很多的资料,应该会比复习方便。但是经过两天的出题,我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甚至是比看书复习更花精力的事。同时这个过程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中国青年报2004年1月14日作了报道 浙大:学生自行命题,考试的脸在悄悄变# 钱江晚报2004年1月18日作了报道 考试变脸:别太在乎卷面# 光明日报2005年5月11日作了报道 首开“三自”考试新模式,4。精品课程申报的几个要素,网上评审,分成三个层次 每组20门左右课程,分送10多位、甚至近百位专家 去除最高最低

10、得到平均分 按小组分为三个层次 网评结果最为重要,如何得到高分? 会议评审 第一层次确认投票 占80 04年只有1门课被否定 第二层次限额投票 占20 04年度200门中投票60门 第三层次无法投票,4。精品课程申报的几个要素,(1)申请表越厚越好吗?要注意前后呼应 如特色内容要在前面有反应,甚至直接点明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要注意言之有物 如课程在国内地位要明确说明要注意佐证材料 通过第3方信息予以说明,4。精品课程申报的几个要素,4。精品课程申报的几个要素,(2)教学录像自由浏览要保证录像正常播放 外网浏览 播放速度 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 黑板、多媒体有机结合 要注意

11、拍摄模式 要体现师生互动交流 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 教师黑板演示 学生上台作业,4。精品课程申报的几个要素,(3)课程网站(不是申报网站)要体现师生互动痕迹 布置作业 上交作业 批改作业要有丰富的网上资源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要有丰富的支撑材料 同行评价 学生评价 获奖证书,5。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与优势,课程特色非常重要 指标中占30,没有特色一切无从谈起 绝对分或许不太重要,地方院校倾斜 优势也可以称为基础 在全国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校外专家评价 对外校同类已经评上精品课程的剖析 对课程历史沿革和今后走势的看法 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 教学基地建设 世行贷款21世纪初教学改革项目 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

12、 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与优势,教材影响力(发行量,用户数量) 课程负责人 同行中的影响 教学情况 科研情况 教学队伍 梯队水平评价 青年教师培养 教学论文?! 学生受益 教学效果的学生评价 教学改革成果体现于学生,如发表论文、获得有关奖励,5。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与优势,特色描述一般不超过3项 申请表中要呼应特色表达优势实际上表明了国内的地位 校外知名专家评价 自行描述要得到相关认可要有若干亮点,吸引专家的眼球,引起专家的兴趣,5。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与优势,突出特色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特色表述之独特性、新颖性 、不可替换性特色凝练之重要性、迫切性、不可或缺性从特色出发,作顶层设计,重新整理材料?,6。特色化一例,通过硬件强化互动让学生一直处于紧张与思考之中让教师不断投入设计与反思之中,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