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介绍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4400496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介绍(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河南省是气象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意义,2010年1月,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了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 2010年3月,中国气象局下发关于做好学习

2、宣传和贯彻实施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工作的通知(气发201077号。 河南省局2010年启动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并将各地组织开展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纳入目标考核。,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背景,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及分布,干旱,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地区; 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豫东平原区; 冰雹,主要发生在豫西北太行山东侧一带和豫西山区; 暴雪主要发生在豫南和豫西山区; 大雾主要出现在豫北、中东部的平原区和南阳盆地;,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及分布,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豫西丘陵、豫中和豫东南; 低温天气主要出现在豫北和豫西山区;雷暴主要出现在豫北西部太行山东侧、豫西山区及淮河以南地区; 干热风主要发生在豫东

3、北和淮河以北的广大平原区,以安阳、新乡、郑州、开封、商丘等地最为严重。,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及分布,19782009年全省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为4904千公顷,其中旱涝受灾面积为3478千公顷,约占总受灾面积的70%左右。 1993年以来全省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26.3亿元,1997年、1999年和2001年全省因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都超过了100亿元,2000年夏季全省暴雨洪涝所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高达185亿元。,7,1975年8月,三号台风减弱后在河南停滞,出现特大暴雨引发淮河上游大洪水,导致驻马店地区包括两座大型水库在内的数十座水库漫顶垮坝,造成1100万人受

4、灾,死亡超过2.6万人(有专家称23万),经济损失近百亿。,8,2009年6月3日,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出现了强飑线天气。 十一级大风在豫东平原席卷而过。 河南24人死亡(其中商丘死亡20人,开封死亡2人,济源因雷击死亡2人),受伤81人,直接经济损失16.09亿元 。,9,重庆山城变水城,重庆市 “渣滓洞”遭暴雨袭击,损毁严重,短时强降水对大城市的影响日益严重,10,2007年7月29日,三门峡市陕县支建煤矿因暴雨造成洪水渗入井下,冲垮了三道密封,导致巷道被淹。造成六十九人被困,因气象灾害影响工矿事故频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气象防灾减灾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先后出台了河南省气象条例、河南

5、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河南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河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办法、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等规章和重要文件。,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省政府成立了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 与省政府应急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等机构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和协调保障机制; 与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建立了卫星遥感监测森林火灾信息共享和气象保障机制; 成立了黄河流域气象中心和沙澧河流域气象中心,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与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林业、卫生、安全监管

6、、铁路等部门建立了地质气象灾害、交通安全、雷电防护、高温中暑、农业林业病虫害等联合预警制度; 与新华社河南分社建立了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换机制; 与广电、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合作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通道。,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预报水平不断提高 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 建成了由121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1500多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400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 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5部数字化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预报水平不断提高 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

7、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 初步具备了雷电、地质灾害、森林火险、主要公路沿线气象条件等预报能力。 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发布的流域面雨量、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等的影响评估等产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进步明显 建成了包括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等在内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多种渠道, 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覆盖面大为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气象防灾减灾综合效益日益显著气象服务领域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气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支持”的原则,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与有关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的需求间存在滞后; 气象灾害多发区域的观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涵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系统的农业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包括城市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人工增雨消雹以及雷电防御在内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发展趋势分析,据19572009年资料统计,近50多年来: 全省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的趋势,

9、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大, 年平均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 各种气象灾害发生日数有增有减,但阶段性变化比较明显。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将日益严重。,气象灾害防御分区(略),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略),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和河南发展需求,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气象灾害

10、防御能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目标,总体目标: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建设一批对国计民生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 完善气象灾害

11、信息网络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加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一、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不断完善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建设城市气象灾害数值预报模式系统

12、 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完善城市突发事件气象紧急响应系统 完善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二、粮食生产核心区保障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补充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系统 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 建设气象应急移动观测服务系统 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完善农村气象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技术支持系统和保障系统建设升级,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三、山洪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工程 四、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评估工程 交通气象观测服务系统建设 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系统建设 粮食核心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

13、评估系统建设 中原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建设 电力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五、雷电灾害防御工程 建设雷电观测系统 建设雷电预报预警系统 推进雷电防护能力建设,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六、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完善人工增雨防雹催化设备 建立人工增雨防雹专用观测系统 建立人工增雨效果检验外场对比区 建立国家中部人影跨区联合作业基地,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七、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开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 编制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 编制防灾减灾宣传案例教材 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

14、。,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措施,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重点,组织编制本地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层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各项责任制,把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通报与协调机制。,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措施,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建设,提高依法防灾减灾的

15、水平 加大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监管的力度,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落实 开展有关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 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由于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坚决依法追究责任,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措施,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 切实加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协作,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区域间、部门间、部门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

16、养计划。,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措施,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 切实加强气象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和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等的科学技术和标准研究 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 深入开展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措施,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专家队伍和气象防灾减灾专业队伍 加快建立公共场所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队伍、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和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措施,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 切实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投入力度,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建设专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