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总体框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400049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4.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总体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总体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总体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总体框架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总体框架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总体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总体框架(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第一章 第1、3节),辩证法(第一章第2节),社会规律(第三章第1节),社会动力(第三章第2节),人的作用(第三章第3节),认识论(第二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 (3)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性和能力。,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教学结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1)至多考察人们的思想动机,没有揭示其背后的物质动因。(2)只考察了少数历史人物的作用,没有揭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梁启超:大人物心里之进动稍易其轨,则整个历史可以改观。,注意: 1、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

3、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区别,是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还是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含义,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的作用,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

4、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的作用,生产方式,基本制度,决 定,阶级结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作用,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只能起制约和影响的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孟德斯鸠(18世纪的法国启蒙学者):气候决定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法律。巴克尔(19世纪英国的社会学家):气

5、候、食物、地形、土壤是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四个重要要素。进步性:具有反封建、反迷信的意义,局限性:把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方式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又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割裂开来,孤立起来,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错误的马尔萨斯(17661843,英国庸俗经济学家)提出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物质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1、2、3、4、5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2、4、8、16、32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错误的表现(1)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只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而没有看到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动性。(2)在政治上是反动的:认为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在于自己的人口增长太快,与资本

6、主义制度无关,转移了无产阶级斗争的视线。(3)已被事实所驳倒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1798年发表到现在有200多年了,按其 理论计算现在世界上人口应该是500多亿1950年到1976年世界人口增加64.6%;而粮食增长77.6%。,一个国家的人口状况却受该国的经济、政治、历史传统、文化与概念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如地球上的人口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增长速度不同公元初:2.3亿 1850年:10亿 1960年:30亿 1700年:翻一翻 1930年:20亿 1976年:40亿1992年7月 :55亿 1998年10月:60亿,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7、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社 会 意 识,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上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状况:,德国,法国,英国,社会意识:,落后于,落后于,德国,法国,英国,先进于,先进于,(2

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辩证法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黑格尔,马克思,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的方面,量的方面,促进作用,阻碍作用,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3)割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导致的错误倾向第一,夸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贬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历史唯心主义第二,夸大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否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机械决定论,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

9、产力及其构成要素 (1)定义:(P86) (2)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实体性要素非实体性要素,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科学技术 管理,: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划分各种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用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科学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而是以知识形态

10、存在的潜在的生产力。第二、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各个基本要素的时候,它就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途径是:首先,通过技术发明,物化为劳动资料其次,把科学运用于生产,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 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再次,通过学习与教育的途径,转化为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最后,把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主要是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生产力=

11、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2、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生产关系(Creative relationship)的定义P87 (2)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第一,生产关系是人们不能主观选择的 第二,生产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 利益关系 (3)生产关系的构成狭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核心与基础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5)生产关系的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二、社 会 基 本 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首先,

1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变革。,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不适应。),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1)定义(90) (2)理解:,2、上层建筑 (1)定义(P91) (2)结构,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行政制度 政治设施、法律设施 政治组织,政治思想、法律 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p90),3、国家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1)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第一、国家的起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列宁: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

13、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在国家的起源上是错误思想 君权神授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社会契约论(资产阶级的思想家霍布斯和卢梭) 社会有机论(英国的斯宾塞) “心理学派”,第二、国家的本质(P91),国家的核心,:军队,第三、国体(国家的类型和性质)与政体(国家的形式)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2

1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第一、反作用的方向,为我 排它,一方面,上层建筑运用政权力量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自己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采取一切办法,同危害自己经济基础的各种势力展开斗争,摧毁旧的上层建筑,改造旧的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开辟道路。,第二,反作用的性质,促进 阻碍,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力量;当上层建筑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作用。,第三、反作用的方式,控制 调节,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作用是积极的,它可以用各种有效

15、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有效的调节,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否则将导致自身沿着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方向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适合,适合,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2、正确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的火车头 社会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生产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